台湾书商盗版大陆书的各种奇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于1949年开始“戒严”,并颁布《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严禁大陆作家、学者的书在台湾出版和流通。可是,有不少大陆学术著作,对于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人员、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都想看。慑于台湾当局的压力,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读。出版商为了适应读者这一需求,只好采取盗版的方式。盗版可免付作者稿费,对讲究经济效益的书商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为避免查禁,台湾书商只能将大陆学者的著作加以“整容”。有时“整容”得越离谱,检查时反而越容易蒙混过关,从而导致某些大陆书被盗版后面目全非。
  1976年,台湾出版界出现了一桩怪事:已于1948年8月12日去世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1976年10月竟出版了由台北华联出版社印行的《语文通论》新著。此书共收论文11篇。台湾古典文学专家黄永武和现代文学专家周锦均认为它是伪书,应为当时还健在的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所著,但来不及考证明白。另一古典文学专家林庆彰在1978年超越许多障碍,终于读到了郭绍虞的《语文通论》和《语文通论续编》,考证出华联出版社取郭氏《语文通论》的前三篇和《语文通论续编》的前八篇拼凑而成,并将郭绍虞的名字改为朱自清。所谓朱自清著《语文通论》的真相,《书评书目》1980年4月号曾加以详细披露。
  林庆彰通过对近千种盗版书的研究,归纳出台湾书商盗版大陆书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删改书名和作者
  
  鲁迅等合著的《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6月),被台湾书商改为“鲁迅著”,书名亦被改为《<阿Q正传>的成因》。
  台湾开明书店翻印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时,版权页上的作者变为“台湾开明书店”。
  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贺昌群的《元曲概论》时,作者被改为“贺应群”。
  中华书局在翻印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时,将著者的名字改为“本局编辑部”。这种改法,显然是出于无奈,刘大杰是留在大陆的学者,按规定其名字不能出现;但这样改毕竟有剽窃他人成果之嫌,1957年6月第二版问世后,被人检举;后来几经交涉,才将书名改为《中国文学发达史》。
  五洲出版社在1967年11月翻印茅盾的《世界文学名著讲话》时,将作者改为“曹开元”,书名易作《世界文学名著评话》。华贸出版社于1976年翻印时,则将作者茅盾改为林语堂,书名改为《世界文学名著史话》。
  大汉出版社于1977年2月翻印朱光潜的《我与文学》,将书前的序言由叶绍钧所作改为朱自清。
  元山书店翻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时,故意漏掉作者的“泽”字,成了“李厚著”。
  华联出版社翻印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时,作者被改为“张世禄”。
  长歌出版社翻印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时,书名改为《古小说搜残》,作者用杜撰的假名“孟之微”。
  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叶绍钧(叶圣陶)点校的《传习录》时,将作者改为“叶钧”。
  宏业书局翻印胡云翼的《唐诗研究》时,将作者改为“胡云”。
  牧童出版社翻印北京大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时,书名改为《中国思想史资料导引》,作者用假名“马冈”。
  某出版社翻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时,用“换头术”的办法,改为另一历史学者杨宽所著。这也是为了逃避检查。
  
  二、删除序跋
  
  删除序跋,使伪书难于考证,有利于盗版的顺利进行。
  例如,周予同注释的《经学历史》,艺文印书影印时,删去前面的《序言》等18页。
  河洛图书出版社翻印周氏注释的另一本《汉学师承记》时,删去周氏的《序言》54页。仁爱书局在翻印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时,删去周祖谟的“前言”4页。
  
  三、删去部分篇章
  
  本铎出版社在翻印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时,删去第十二编第三章《我们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部分。台湾商务印书馆在翻印朱自清与叶绍钧台著的《精读指导》、《略读指导》时,将叶氏所作的部分删去。
  
  四、合数书为一书
  
  如郭绍虞的《语文通论》的例子。
  五、什么都不改,照原稿用。可在扉页上无大陆作者授权的签字或说明,版权页倒印上“版权所有,不准翻印”。
  在以上几种手段中,最常见的是删改作者的名字。因这些作者大都列入国民党警方编印的禁书名单,尤其是像鲁迅、郭沫若这样敏感的人物,更不能亮相。这就难怪李何林所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不但书名篡改为《中国新文学研究参考资料》,而且书中凡提及鲁迅、茅盾、瞿秋白、周作人、郑振铎、郭沫若的名字,均被简化为鲁、茅、瞿白、周、郑、郭。对此内行人自然猜得出来,但对青年学生,无疑要误人子弟。
  至于其他篡改方法,如前所说,有的是为了瞒天过海,掩人耳目,更多的是出于营利目的。因当时两岸未沟通,大陆作者均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著作被盗版。现在两岸实行民间文化交流,盗版的事再也掩盖不住了,有不少大陆作者通过亲友去讨版税乃至上法院控告。也有一些出版商一旦查到被盗版者的地址,登门道歉,补送样书和稿费。可见,“海盗”不是没有,但毕竟不能代表台湾出版界的主流。
  令人钦佩的是台湾有林庆彰这样的专家审理戒严时出现的伪书。为彻底了解大陆近四十年出版传统文史哲图书的总数。他曾邀请数位老师、研究生一起编辑《大陆出版文史哲图书总目(1949—1989)》。这本书的完成,除可供台湾学术界翻检大陆图书之用外,也是考辨这些伪书不可缺的工具。(林庆彰:《如何整理戒严时期出版的伪书?》,台北,《文讯》,1989年7月)
其他文献
看到快递送来的《(亦报)随笔》摆在案头,想要岳麓书社的这_版已很久,总算又了结了一桩事。  近来知堂文字颇热,坊间版本也多,单长沙钟叔河先生就先后编了三种,《散文全集》太贵,《类编》嫌它又厚又零乱,还是二三十年前钟先生以敢为天下先般勇毅印制的几种知堂文集最合我意。每种册子都以极素朴的封面出现,淡淡墨色隐隐现出原版风貌,集知堂墨迹以为书名,编校严谨不说,书后还有人名书名索引,看似简单的背后是有大尊重
读着龚静的《上海细节》,我忽然想起去年看过她的一篇《张岱雪意》。龚静是很喜欢张岱的文章的,赞赏这位深受公安派、竟陵派影响的晚明文人对于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态度和清澈空灵的文章境界,倾慕那种“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艺术追求,表现“真性情”。不过张岱既喜雪中天地的“大静”,也极爱繁华、热闹。龚静却只喜静静地寄情于日常人生,记下城市生活的“余情”。  在上海闹市中,吸引作者的是小马
在中国,鲁迅在四个重要的城市生活过,那就是:北京、广州、厦门、上海。城市提供了观察现时代的一个最迫近、最鲜明的视角,而城市形态本身也即构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鲁迅对同他的生活发生直接关系的几个实体城市的感知状况,通过他的叙述,了解他的思想变化;而且通过这一层面,重温当年中国社会艰难转型的过程。    北京    北京,这个城市对鲁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鲁迅自从日本经受
[日]小园晃司译  今年3月6日,由日本《群像》杂志主办,莫言先生和用日语写作的美国犹大裔作家李比英雄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场以文学为主题的对话(本刊曾在今年第2期的“东亚视野”栏目中介绍李比英雄先生的经历与文学成就)。今年7月号的《群像》杂志发表了这次对话的日文文本。本刊经由莫言先生和李比英雄先生授权,并承蒙《群像》杂志允许,独家发表其中译文本。译者是留学于北京大学的日本学者小园晃司先生。
我以为理解教材编写者意图,用好教材,发挥教材设定的课型功能,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美丽的颜色》一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这一单元分别由两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两篇人物传记茨威格的《托尔斯泰》、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组成。根据教材定位前两篇是教读课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   统编教材实行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合,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显示社会特征、记录历史变迁、见证政治得失的方式有多种,最有力、最可信的莫过于法律。“文革”之后,中国重上民主与法制的轨道,步履尽管缓慢,目标始终坚定。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下。每一个重要法律的出台,每一项法律条文的修改,每一件震惊全国的司法大案,不仅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不仅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历史定位。像颁布通过《宪法》(修订)《破产法》《公司法》(修订)《物权法》
《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读后。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大众文化的崛起呈现锐不可当之势。学术走向通俗、历史走进大众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和机构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张华腾著《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该书是中华书局所出“大史记书系”之一种,它选择历史上具有影响力或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介绍其经过,而且关注其影响,并将这个事件作为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一、读透文本字面意思的教学设计   《背影》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引出那年冬天父亲再次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开放的帝国:1600前的中国历史》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显然,教育不仅是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及其生命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尤为如此,因为语文的高贵在于让生命诗意的栖居,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理解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近年来,在全区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指导、整体推进“行知品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