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梯度教学的三个关键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ko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中的文言文,旨在传承经典,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依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横向关照单元整体,纵向关注语文要素,遵循一定的序列和逻辑,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梯度教学。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文言文 梯度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14篇经典文言文,其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从篇幅上看,选文由最少30个字到上百个字,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从内容上看,由叙事性文本到带有一定议论性、思辨性的文本,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
  一、厘清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入文言文,结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通过纵向对比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语文要素,不难发现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安排是梯次推进的。如此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感,感悟文言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然而,每一篇小古文所在的单元不同,其语文要素也各有不同,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阅读教学的年段目标,也要关照单元整体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
  1.关注年段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
  在教学中既要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在单元教学中的目标定位,避免定式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依据文言文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以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为起点,及时把握契机,为学生搭建伸向文本深处的桥梁。例如理解文言文大意,是贯穿三至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同年段纵向对比又各有不同: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到了解课文大意,感悟文言文语言的风趣;最后到讲述故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目标的达成呈梯次变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
  2.关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语都包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学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单元中选编的课文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螺旋上升。文言文教学不应单一地就一篇文章来教,而应放入单元整体中,寻找文言文文体特征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契合点,通过学生灵活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两个要素紧密相连,最终的言语实践都指向本单元的习作“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提出问题、角色体验、句式练习等策略,将故事“添枝加叶”,来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充分地感受到《精卫填海》的神奇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抓住文体特点,梯度安排教学环节
  文言文博大精深,短小精悍,其遣词造句都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策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悟其精髓。
  1.以读为本,品味语言节奏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往往只有简短的几句话,怎样让学生饶有趣味、百读不厌呢?首先,借助课文注音、查字典、同桌互读等方式纠正读音,做到读准确。其次,巧借断句,将古文读通。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断句难度相对较大,应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标注停顿、理解句意等策略帮助学生正确停顿,读出节奏。读懂,则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借助插图、古今对比、单字组词等多种策略为学生提供支架。如此,学生便能领悟文言文之精妙,读出自己的理解与韵味。
  2.多措并举,理解文本大意
  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显著特征。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单字成意、古今异义、一字多义、语句倒置、语意省略等情形,这给文言文学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趣味。《自相矛盾》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陷”字,《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的“走”字,皆为古今异义;《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则是借用孔雀的“孔”字来影射姓孔之人。只有引领学生弄懂了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才能领略古文中所蕴含的意趣。那么,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习得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文中注释、插图,是学生理解古文的得力助手,教学中要关注随文注解,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联系注释理解古文词语,借助语境展开想象,反复再现,层层推进。
  3.巧抓文眼,体会文本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富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举一反三,文章所要表达的深意自然汩汩而出。以《杨氏之子》为例,“甚聪惠”无疑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个文眼,然后就让学生围绕文眼展开学习:“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杨氏子甚聪惠?”最终,学生从“应声答曰”这个提示语中读出了杨氏子的反应机敏,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出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严密逻辑,还从“未闻”二字读出了杨氏子的语气委婉,聪惠知礼。
  三、巧搭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理解大意上,更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内在思维品质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言文中作者的思维点,捕捉文言文的思维基因,启迪学生思维。
  1.巧设问题链,触发思维提升
  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选编的文言文,其中蕴含着很多智慧。如《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打破常规,砸缸救人,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独創性;《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了逻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在应答客人的逗引时用的是“类比思维”,展现了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掘文言文中的思维点,设计精准有效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质疑和辨析,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师可以抓住“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一矛盾点设计问题链,启迪学生的思考:“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评判他们的不同观点?”在层层追问中,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评判,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2.挖掘关键点,丰富思维发展路径
  文言文精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省略形成的留白给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点,运用文白对照、还原想象、补充留白等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支架,在深入阅读中促其思维发展。比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挖掘出文言背后的思维逻辑呢?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矛盾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在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处展开想象,丰富情节,讲述故事。如此,不仅使故事更加细腻动人,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言语背后的内在逻辑图式,引发自己的思考,真正读懂文言文背后的深刻意蕴。
  参考文献
  [1] 欧阳汝林. 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 教学与管理,2020(08):65-67.
  [2] 杨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J]. 小学语文,2019,177(11):9-14.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反映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变化。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梳理,探寻了中学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变化历程,并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有效开展基于核
摘 要  教师培训是教师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训效果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实践角度看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脱节、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培训效果与培训目标不契合、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动力等一系列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最大限度地平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方向、学校具体实施、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合理建议、社会组织
摘 要  作为加强学生管理、优化学校治理的重要抓手,学籍信息涵盖学生多项基础性个人信息,是落实生本理念、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元素,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原始数据。大数据技术应用下,数据搜集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数据内在价值和应用属性不断提升,对标大数据时代学籍信息管理新要求,既要确保这些数据信息安全可靠,又要持续提高信息开发利用效率,才能真正让学籍信息成为安全可增值的数据资源。从实践来看,当前学籍信息
学校课后服务是解决家长按时接送孩子困难、缓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实施的主渠道,其实施理念决定着课后服务的成效.然而,
摘 要  自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以来,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当今国民教育之共识。劳动教材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传授劳动知识技能的切入点、传承劳动文化的着力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点、促进民族发展的关键点。当前劳动教材的出版生态较为繁杂,在数量、内容、效用和类型方面存在出版数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使用效率不高和教材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现实藩篱,单独开设
摘 要  将语言测试语境中“反拨效应”这一具体概念引入到对中学英语写作评价的研究领域内,以反拨效应的视角构建了中学英语写作评价的理论模型。同时通过梳理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类型及其反拨效应,提出了优化评价正向反拨效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写作评价 语言测评 反拨效应  写作能力是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是学生了解自己写作水平最为直观的媒介。借助语言
摘 要 聚焦“社区空间”,架构地方研学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盘活社区教育基地、统整社区文化资源、辐射周边区域素材的社区空间意蕴,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培育地方情怀,提升价值体认,强化责任担当。“瓯越情”地方研学课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开发社区空间载体,架构地方研学课程,既充分发挥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助力地方研学课程体系架构,推进校本教材的研发;又继承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內涵,开辟思想道德培育新路径,激发新时代儿童
摘 要  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情境具有形象直观性、生活应用性、民族文化性、童真童趣性等特征,可厘析出字源情境、文本情境、生活情境、主体情境四种类型;在教学时要依据识字教学内容和学情,选用合宜的情境类型,并保持开放性,灵活组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 情境特征 情境类型 情境选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重视情境教学”,“
摘 要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重要纽带和有效渠道。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高效作用,让家长会多一些培训味、展示味、交流味和反思味,培家长之能,扬家长之长,解家长之惑,明家长之悟,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完善与深化。  关键词 家长会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  高效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重要纽带,是共同寻找最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