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是神经病”说起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p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授《地球上的王家庄》一文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文中究竟谁是“神经病”?或曰:此文读不懂,莫名其妙,神经病也;或曰:“我”是神经病,因为我总是数不清有多少只鸭子,文中结尾也明确说我成了“神经病”;也有的认为“父亲”是神经病,因为父亲总是表现出与王家庄人不同的面貌,王家庄人也如此称呼他。更多人在主旋律的解读模式下,“睿智”地认为“王家庄人”才是神经病,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
  一、以文本细节深入寻因由
  文本解读立足文字细节,这是阅读的基本素养。然而,仅从文本浅层面进行梳理,显而易见的一些语段进行简单概括,极易混淆作者的写作主旨。部分学生根据文中的显性文字,判断“我”是神经病,因为“我”对父亲探索宇宙不理解,幼稚的跟风庄里人认为父亲有神经病,随后因为对世界的认识太肤浅做出不切实际的远行,当庄里人最终说“我”是神经病时,“我”竟然感到高兴等等,这是一种罗列和归纳,但是未能由表及里,探寻“我”为何有这样的表现?另有学生根据文本“白天父亲全蔫,眼睛白的多,黑的少,在农村却不做农活,长时间沉默,仰望宇宙”,尤其是文中“父亲只关心宇宙不关心地球”,文末我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经病,父亲却踹了我告诉别人我有神经病,诸如此类。
  显然根据学生解读的过程来看,仅停留在思维的单线发展过程中,文本细节固然反映了人物的某些特征,但是在小说中还必须再思索,多线性地考虑人物这些细节表现出的问题,因由是什么?为什么如此?这就必须敏锐地去把握时代的因素。
  二、据时代背景反复品细节
  结合文中的语句“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公社的书记说了,学制‘缩短’了,教育‘革命’了。革命是不能拖的。”可知文字表现的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分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稍显陌生,但是从一个八岁该正常上学的孩子不能上学,只能放鸭子这个细节却又可以理解那个特殊的时期,对于应有的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承方面是有缺陷的,我虽稚子,却成了壮劳力,不能读书只能革命。而文章开头反复地渲染“到底有多少只鸭子,我总是数不清”,“鸭子、数字”就像后文的“地球、王家庄”具有一种不可认知性,也就映射出我之所以总是数不清,是因为没有正常受教育的自由。正如文中“鸭子们在水的天堂里自由地享受美味佳肴,而我只能成为壮劳力。”显然结合时代背景中集体大于个人,政治的意义大于个体的生命来反复咀嚼,为什么要写与我有关的看似“神经病”的表现,不就是因为时代是非常态的,于是我寻求常态生活价值和意义,便益发显得不正常了。
  三、结合创作出发点咀嚼荒诞处
  从一般意义上说,作者不会仅仅去写荒诞的文字来游戏,那么出发点是什么?这个是教者必须要予以明确的。作者文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父亲”,父亲的肤色和眼睛,父亲在白天的蔫而夜色中却极其有神,那么父亲为何痴迷夜空和星辰却不愿意干农活,父亲是庄里人吗?格格不入,冥顽不化地喜欢科学和书,显然父亲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但是在王家庄不愿意和人交流,因为什么?因为“王家庄人”并不理解他,“父亲”的存在意义是他对于知识的坚守,王家庄人在地图前自大地认为“王家庄独大”的“中心论”正是凸显了父亲并非神经病,这是我们根据起码的事理常识就可以知道的,显然“父亲和我”并非“神经病”。父亲是落后年代和愚昧环境里的知识分子形象,有探索科学和知识的热情,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因而成了不被别人理解的异类。
  毕飞宇曾经在《文汇报》上说到:“我想告诉我的朋友,我是一个乡下人,我来自于一个闭塞的乡村。对,主题词或曰关键词出现了,闭塞。”从这个出发点来说,“父亲的坚守”和“我近乎神经病一样的远行”都是冲破闭塞与无知,渴求教育与知识的一种“代言形象”,又何来“神经病”之说呢?
  四、从事理出发呈现人物双重面貌
  通过反复推敲揣摩,也许我们最终会得出一个“相对有理”的结论,那就是“王家庄人”才是“神经病”。因为王家庄的人认为王家庄很大很重要,是世界的中心,这种认识让人觉得非常滑稽又极度悲哀。妄自尊大而又不知天高地厚,活化出庄里人的愚昧无知。那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是文化和教育的缺失,但同时也是社会环境长期营造的劣根性所致。那么“王家庄人”都是“神经病”吗?如果做出这样的主观臆断,文本解读无疑欠缺细节的关注。王家庄的青年们固然视野狭隘,但是文中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大队部门口的讨论,深切关注且心情反复变化,进而有了希望”,不能以主观的主题现行论来忽视常规的事理,王家庄的青年在行动着,也有探求世界的渴望,这是蒙昧里的缕缕希望之光。
  显然,毕飞宇的“急就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病”,只是在荒诞式的形象塑造里启迪我们去寻找精神家园,不再因闭塞排外带来伤痕。正如他自己所说:“写着写着,我把我的文章写歪了。我多么渴望我可以写一篇漂亮的、抒情的、悲悯的、很有鼓动力的理论文章,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将证明我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足以推倒一头大象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题目我已经想好了:《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者单位:南京市人民中学。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主要从文感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感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文感由“五感”构成,包括文体、文化、全息和语体等,具有稳定、独立、积累以及选择等特点,是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听、说、读和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积累形成的,不仅是学生
《〈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内容,大多数学校要用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历史光辉,也体悟到了孔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的教学从原先的资料匮乏,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逐渐走入到了资料充实,相对成熟的阶段。如何处理文本与资料的关系,如何处理孔子思想与现实的关系,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能把《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如何优化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探求的重要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举一反三”,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一、通过教师示范促学生勤练笔  勤练笔是提高作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怕写作,对写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主动性,懒于动笔。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写作热情,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
张爱玲以尖锐凌厉的笔触写下了许多变态心理和扭曲人性所造成的悲剧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文坛最美的收获”——《金锁记》。从女性视角看,主人公曹七巧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一切,“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不幸又可怜;而她最终“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却是可悲又可恨。她这一生就是一部最彻底的悲剧。  一、悲剧之源——被禁锢的原始人性与孤独的生活之境  纵观七巧的一生,可以称为是一幕彻底的悲剧,她的婚姻就是她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等,还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对于阅读的理解、交流和评价,鼓励学生对于阅读问题和价值的探讨和剖析,并且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进入学生对于阅读点评的交流探讨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评点阅读”的教学内涵  “评点阅读”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阅读与评点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评
伏案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依然是那么的热血沸腾,依然是那么的倍受鼓舞,依然是洪钟大吕,震撼心灵。那到底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如此震天撼地,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经久不衰,芳香久远的神奇呢?笔者认为,就是蕴含在词中的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其极的“大”字。  一、地域广大  长城内外,天苍苍;大河上下,野茫茫。千万里长空,千万里北国,旷远而空濛,大气而厚重。这里“千里”“万里”两词,承“
在新课改推动下,高中语文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之充分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通过经验告诉我们在语
《鸿门宴》是《史记》名篇,节选自《项羽本纪》,在各版教材中均有入编。故事的开端,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劝张良“与俱去”,张良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为由,表达了自己不可背离沛公,独自逃生的态度。这个理由成立的前提主要在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根据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的译文,该句意为: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由此可知,“为
一、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的最初题名  《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赞其为“一本活的教育学”,还有无数教育界的同行将此书奉为圭臬。可以说,该书的教育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评价都止于这种认可。《爱心与教育》出自于教师李镇西的笔下,是一本探索素质教育的手记,大家自然而然把该书当作教育类著作来读。然而,读者却忽视了李镇西同时也是一名从小便怀揣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