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下的曹七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以尖锐凌厉的笔触写下了许多变态心理和扭曲人性所造成的悲剧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文坛最美的收获”——《金锁记》。从女性视角看,主人公曹七巧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一切,“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不幸又可怜;而她最终“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却是可悲又可恨。她这一生就是一部最彻底的悲剧。
  一、悲剧之源——被禁锢的原始人性与孤独的生活之境
  纵观七巧的一生,可以称为是一幕彻底的悲剧,她的婚姻就是她悲剧人生的源头。出嫁前的七巧是一个健康自由的市井姑娘。可以说是为了钱,她被哥哥卖进了姜家,嫁了有痨病的二少爷,这便成了七巧人生的转折点。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第一层级即是人生理上的需要,其中就包括性的需要。七巧年轻健康,可她的丈夫是个残废的人,是一具“没有生命的肉体”。他不仅不能满足七巧的情欲要求,甚至都不能给七巧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七巧的自我需要受到了束缚,已经她感到十分痛苦。与此同时,七巧更是处于一种无人关心的精神孤独之境。在等级社会,麻油店家的女儿嫁到姜家这样的大家里,是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但丈夫无法依靠,家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在仆人的眼中,七巧不是“清白人家”的出身,满口村话,算不得主子。丫头如此,更不用提其他几位少爷少奶奶。本应处于平等地位的三个人,玳珍和兰仙可以“挽手一同上楼”,关系和谐自然,七巧却固然做不到如此。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使得七巧与公侯小姐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距离。她们眼中的七巧是与她们地位不同等的、低贱的人。七巧抱怨住处不好,玩笑似的说道:“知道你们都是清门净户的小姐,你倒跟我换一换试试,只怕你一晚上也过不惯。”这是无奈的倾诉,换来的却是玳珍的不解和厌恶。而新来的兰仙却也是“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她努力的想和她们亲近,想得到认可与关心却不能。人性本能的无所释放,无人倾诉无人理解的孤独生活,使得七巧内心充满委屈与压抑。
  二、悲剧之态——生存困境中的苦苦挣扎
  七巧嫁入姜家后的生活充满绝望的气息,但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使她不甘心顺从于命运,努力的在孤独压抑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下,七巧的心中怀有深切的情感渴望——她爱上了小叔季泽。兰仙和季泽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时,七巧“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她渴望和季泽独处,情欲被禁锢的痛苦更使她不顾一切跟季泽表明心意,但季泽只是“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他“早就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求爱不得的七巧就像“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情欲还是没有得到释放。十年后,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分家这一天对七巧来说,“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人性受到压抑的七巧找到了能够让自己活下去的生活重心——金钱。她是因为金钱开始了这样痛苦绝望的生活,也就只有金钱还能带给她一丝慰藉。
  当季泽上门来向七巧诉说衷肠,一时间相信了的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可是很快季泽的本意被拆穿了,“七巧一头挣扎,一头叱喝着,然而她的一颗心直往下坠”“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给了她无尽痛苦的这份爱最后就这样结束了,七巧的心也彻底的凉了。
  所以,对七巧来说,她面临着双重生存困境:她本能的自我实现和生存问题。这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命运,无法自主选择的婚姻,宗法礼教的束缚,男权精神的笼罩,经济上的无法独立,使得女性无法正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往往屈服于现实环境,只为了生存。而七巧她的本能受到禁锢,她在双重的生存困境中苦苦挣扎。
  三、悲剧之极——在自虐与施虐中丧失人性
  人性内在的欲望需要被满足或者发泄,压抑欲望的行为只会让它以异化的形式爆发得更加强烈。七巧在无情的现实中选择了抓住金钱,但又无法甘于现实。这种绝望的生存状态使她产生了报复性心理,开始对身边人施虐以发泄自己的痛苦,渐渐走入人性最黑暗的极端。
  长安和芝寿同为女人,是七巧施虐的主要对象。她并不怎么爱自己的女儿长安,更多的是当作发泄的工具。她教育长安“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当她触碰到自己畸形的脚,“心里一动,冷笑一声”便要给长安缠脚。可以看出七巧此时的报复心理。长安定了婚,内心欢愉,作为母亲的七巧见了,竟“内心有气”,时时冷言冷语讽刺,还向外败坏长安名声。最后以“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故意透露给童世舫长安抽鸦片的事,彻底葬送了长安的幸福。七巧的嫉妒与报复欲已经令她完全丧失了人性。与长安不同,七巧对长白则多出了许多“爱”,因为“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所以儿媳芝寿就像是七巧的敌人一般,要夺走给她安全感的这个男人。并且芝寿年轻健康,能够拥有七巧从不曾得到的情欲满足,这让她充满嫉妒与仇视。她打听他们夫妻间的密事还大肆宣扬,给芝寿难堪;把长白拴在自己身边,挑拨他们夫妻间的关系。这些都反映出了七巧心底对性的渴望和她的性变态心理。
  七巧为金钱所操纵,一步一步走向灵魂的毁灭与不可救赎。“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夏志清在评价《金锁记》时说:“七巧是特殊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七巧的所作所为固然是可怕的,但更是可悲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
其他文献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于高考中加大了考试的比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程度也相应增强。  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方向。无论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例,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它往往通过吟咏历史故事以及评论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在执教《西塞山怀古》时,结合编者在该专题“积累与运用”中的建议,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问题:  1.知人
以前教《庖丁角牛》一文时,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把教学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梳理上,把教学难点定在“讲”清楚庄子的解牛之道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学生除了记录下那些“死”的文言知识外,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愿。冷静反思,究其根由,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文言知识传授,轻思维能力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了独立的思考,又怎能有深刻的思想呢?基于上述反思,现在再教“庖丁解牛”一文时
教学目标  1.赏析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凝练传神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掌握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词抒发情感的表现技巧,品味诗词语言和意境。  2.同中求异,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中国人历来有读诗词的传统,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一、文
一、阅读下面详例,判断其分别对应哪个主题,并说说原因  A.不管别人怎么说,要永不止步  B.面对成功,要永不止步  C.话题作文“永不止步”  【详例】  学生片段1:  伍声考入重点大学,不止步,成就世界冠军。  他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父母对他对的学业十分满意,浙江大学在普通人眼里是高等学府,是一流的大学。可他在考入浙江大学后却暗下决心,自己的人生将不只如此。他接触了一款名为《Dota》的游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主要从文感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感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文感由“五感”构成,包括文体、文化、全息和语体等,具有稳定、独立、积累以及选择等特点,是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听、说、读和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积累形成的,不仅是学生
《〈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内容,大多数学校要用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历史光辉,也体悟到了孔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的教学从原先的资料匮乏,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逐渐走入到了资料充实,相对成熟的阶段。如何处理文本与资料的关系,如何处理孔子思想与现实的关系,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能把《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如何优化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探求的重要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举一反三”,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一、通过教师示范促学生勤练笔  勤练笔是提高作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怕写作,对写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主动性,懒于动笔。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写作热情,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