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整体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每一个正常人使用身体器官的基本能力。语文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告诉了我们语言的输入、输出与转化的关系,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那么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现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抓牢这四个环节,学生的成绩才能扎实牢固,语文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才会稳步提升。
一、培养“听”的能力
耳朵是我们感知事物或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全面的感觉器官,调动好这个器官是达到“听”的效果的关键。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耐心地听老师讲。老师要围绕讲课内容尽力多做一些知识拓展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文之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可以找一些经典、优美的诗歌、词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对“听”的能力训练,教师在读语音材料或说话时,可以有意读错字词或说成病句,让学生指出并改正;也可以让学生读语音材料、造一些句子,让其他学生分辨对错。这种方式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抓住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对语言错误的感受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此外,也可以结合识字教学练习学生“听”的能力,教师通过音、形、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书写,再适当进行口头练习,让学生对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上课提问、回答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读书、说话训练等都有口语交际的影子,可见培养好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说”的能力是一种倾听、表达、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口语交流,课内与课外和日常生活都是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在新编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说”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展示个性美。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长大了…..”时,就请每一个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对长大后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科学家!”有的说:“我长大了当一名飞行员保卫我们的祖国。”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做一名护士!”从这些问答中,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锻炼。其次,我们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如让学生去朋友家做客,学习怎样和朋友的家人打招呼、交谈;或者让学生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学习如何与服务员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从生活实践中习得的语言远远比口语交际学习中收获得更多、更生动、更形象。
三、培养“读”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过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一点读,课前也未布置学生预习,教者对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难完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再说教师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定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
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材料是围绕中心思想,按一定的顺序安排的,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都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懂得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一些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在批判中,吸收并积累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培养“写”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两个大方面,读是一方面,写是另一方面。这一点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很大程度上,语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分数的高低。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书写极差,字数严重不足,文字基本功差。这些反映出学生平时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能看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要鼓励学生多写,写身边的事情、真实的事情,这样才会感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人们利用知识来观察事物、辨别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也就是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储存的知识越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对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内容,学习其写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语文各要素之间寻找结合点,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只有打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每一个正常人使用身体器官的基本能力。语文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告诉了我们语言的输入、输出与转化的关系,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那么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现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抓牢这四个环节,学生的成绩才能扎实牢固,语文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才会稳步提升。
一、培养“听”的能力
耳朵是我们感知事物或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全面的感觉器官,调动好这个器官是达到“听”的效果的关键。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耐心地听老师讲。老师要围绕讲课内容尽力多做一些知识拓展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文之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可以找一些经典、优美的诗歌、词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对“听”的能力训练,教师在读语音材料或说话时,可以有意读错字词或说成病句,让学生指出并改正;也可以让学生读语音材料、造一些句子,让其他学生分辨对错。这种方式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抓住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对语言错误的感受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此外,也可以结合识字教学练习学生“听”的能力,教师通过音、形、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书写,再适当进行口头练习,让学生对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上课提问、回答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读书、说话训练等都有口语交际的影子,可见培养好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说”的能力是一种倾听、表达、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口语交流,课内与课外和日常生活都是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在新编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说”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展示个性美。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长大了…..”时,就请每一个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对长大后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科学家!”有的说:“我长大了当一名飞行员保卫我们的祖国。”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做一名护士!”从这些问答中,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锻炼。其次,我们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如让学生去朋友家做客,学习怎样和朋友的家人打招呼、交谈;或者让学生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学习如何与服务员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从生活实践中习得的语言远远比口语交际学习中收获得更多、更生动、更形象。
三、培养“读”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过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一点读,课前也未布置学生预习,教者对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难完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再说教师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定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
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材料是围绕中心思想,按一定的顺序安排的,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都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懂得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一些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在批判中,吸收并积累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培养“写”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两个大方面,读是一方面,写是另一方面。这一点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很大程度上,语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分数的高低。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书写极差,字数严重不足,文字基本功差。这些反映出学生平时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能看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要鼓励学生多写,写身边的事情、真实的事情,这样才会感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人们利用知识来观察事物、辨别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也就是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储存的知识越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对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内容,学习其写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语文各要素之间寻找结合点,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只有打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为母语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