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词语,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教学成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探究教学中的策略、问题和措施是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成败所在。  关键词:探究教学;策略;问题;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认可,更是成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探究活动的策略  1.探究活动的问题来源  (1)教材重点、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诊断、巩固的作用,同时又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
摘 要:本文基于实践,对初中“科学课本知识怎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相对接”等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为科学学科中有效实施生活化教育提供了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课本知识;学生生活;对接策略  一、科学教育中与学生生活相对接的实践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接,提升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与学生生活对接教育的主渠道,它蕴含了许多实施新课标理念的契机。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契机,遵循恰当的原则、合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发展与提高。以下笔者结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问题解决式”教学结构下如何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案例呈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课始,在格点图上出示平行四边形,呈
打靶,最忌双眼紧盯靶心,不把一只眼睛闭上,即使是神枪手,也难以正中靶心。静物写生,要将静物画得整体感更强、更清晰,作者常常把一只眼睛闭着或者半闭。闭起一只眼睛或者半闭是为了
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这些文学名句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
一、校本教研队伍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1.营造“全员性”科研氛围。校本教研理念的核心,应是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贯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主线,以解决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教研组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对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应该给予理
一、哺乳动物牙齿的演化  根据现有的证据表明,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起源于远古鱼类的楯鳞,这一点可以从现存软骨鱼类,如鲨鱼身上得到印证。鲨鱼的楯鳞是由表皮和真皮联合而成,鲨鱼的牙齿就是楯鳞的特化。它们有着相同的结构:都有釉质和齿质,里面有髓腔,髓腔内同样有神经和血管通入。所以我们可以把楯鳞和牙齿看作是同源器官。牙齿的出现是伴随着上下颌的出现而产生的。牙齿的最初机能只是捕捉及咬住食物,当进化至哺乳类,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