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ship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去六朝未远,萧统所编《文选》在整体上所体现的高华清雅的气质,是唐代社会所崇尚和唐代诗人所亲近的,而宋代带有浓厚平民化倾向的社会风气,乃与《文选》趣味相去校远;而且由于长期被作为学习范本,宋人一定程度上已经厌倦了《文选》,故它在宋代的受冷落遂成必然。但是,《文选》毕竟有恢弘的体量与绝世的风华,而且宋人所推尊的老杜,恰是它的忠实读者,因此,宋人之于《文选》,非但无法割舍,甚且时常依恋。
  一
  《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李德裕表示家不置《文选》(《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也从反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文选》为学者案头必备的普遍情况。
  宋初,文人仍然重视《文选》。《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并举小宋为典范(王得臣《麈史》卷中)。《文选》在宋初的流行,其实是唐诗传统的沿袭。
  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如若继续草必“王孙”、梅必“驿使”、月必“望舒”、山水“清晖”云云,则不仅不雅,反而大俗。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杨亿、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在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一代文学每每发展到这个时期,势必有所因革,势必奠立适合当代的新的文章范式。旧的读本就会受到挑战而被扬弃。
  带头唱响《文选》时代的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东坡志林》卷一)。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因此,《文选》在北宋中叶被轻弃,是以苏轼为核心的宋代文学自觉的重要体现。他们着意于唐人之后劈山开道,故不向如来行处行。从杨亿到晏殊,就企图建立新时代的诗学趣味和规范。这是北宋诗坛的第一次觉醒,但仍是唐诗的旧路,所以被以欧、苏为代表的第二波诗歌运动所超越。欧、苏一代,追求新变,追求有别于唐并超越之。其最后的方法总结,即是苏、黄所提倡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其所谓“俗”与“故”,是包含《文选》而下的诗歌传统在内的。有人说“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实,也是作为《文选》的反题。因为这些空前自信的大家,已然不屑于步《文选》之后尘了。
  苏、黄时代对《文选》的否定,既是对六朝文体的扬弃,也是对唐诗的超越。北宋中期之所以能够推倒《文选》之牌坊,正在于有那些敢于睥睨古今的大家。他们对《文选》的超越,如果看作一种时代气象,可能更为合适。
  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从杜甫推尊《文选》,到苏轼批判《文选》,时间约三百年。这三百年可谓“《文选》的时代”。杜甫之誉《文选》与苏轼之批《文选》,不仅是一己之好恶,而是时代风气使然,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发展规律使然。
  《文选》仍是那一部《文选》,《文选》自身并未有变化,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其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二
  杜诗,顺理成章地成为取代《文选》的经典读本,成为新的典范。从学《文选》到学杜,一种雅的范本取代了另一种雅的范本。
  《文选》因为长期被作为写作范本而无可避免地“俗”了、“旧”了,时代亟需新的经典选本。这种对新经典读本的选择,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中期文学界已经有了结果。苏轼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后山诗话》)
  我们注意到,杜诗的流行与《文选》的没落,在时间上是相衔接的。庆历以降,杜诗实际起到了替代《文选》的地位。叶适说:“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徐斯远文集序》)与陆游所言庆历之后《文选》不行,正相连贯。在中晚唐,杜诗已为一部分诗家所尊奉。其在入宋后渐受推重,既有一贯的因承之势,也是宋人的自觉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宋人也开始编纂可以上承《文选》或替代《文选》的新读本。如宋太宗雍熙年间编纂《文苑英华》一千卷,荟粹有唐一代美文,上接《文选》。另外,学者私家也有总集的编选。如姚铉《唐文粹》,也有效法《文选》的意思。又有晏殊编《集选》,晁宗悫编《文林启秀》。但是这些总集(或类书)似乎传流不广,至于湮没不闻。其故恐怕在于其做法之不合时宜。晏殊之“删次梁陈迄唐”,实际乃是步《文选》之后尘而已。至于晁宗悫之专集“美字粹语”,殆亦如《老学庵笔记》所提到的“驿使”“望舒”“清晖”之类,都是《文选》流行时代的审美观念,自然不合北宋人口味了。但是,这些总集(或类书),毕竟反映了宋人对《文选》之外文学读物的诉求,也反映了人们对《文选》以来新的文学成果的重视。它们虽然并未起到“流行”的效果,但一定意义上预示着读者期待对《文选》的超越。   北宋后期,苏、黄成为文艺界的领袖,其诗文甚至书画艺术,皆为世所重,成为新一代的文艺典范。自南渡以后,举世皆好苏氏文章,以至“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而到南宋中后期,苏、黄文章亦被临摹烂熟,于是,热度消歇,甚或遭到批评。张戒说:“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岁寒堂诗话》卷上)严羽《沧浪诗话》也抨击“近代诸公”(《沧浪诗话·诗辩》),力推盛唐气象。都宣告了苏、黄作为文学经典时代的终结,诗学风气又有了重大转移。
  苏、黄的被批评,与当年《文选》一样,其故皆在一“熟”字上,因为被举世仿效而成烂熟之俗。“苏文熟,吃羊肉”,是苏文最大的荣耀,却又是最大的不幸。
  三
  随着苏、黄诗歌被质疑,甚或厌弃,南宋诗坛出现了经典读本多元化的倾向:或重拾《文选》,或回归晚唐,或推尊盛唐,或师法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当然,苏、黄也仍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各家之间也并非具有排他性,可以兼学兼融。如陈与义,学习杜诗,却又能“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张嵲《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实际上,早在北宋南宋之交,诗风已悄然转移。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徐俯,其论诗就重新审视《文选》了。《艇斋诗话》云:“东湖尝与予言:‘近世人学诗,止于苏、黄,又其上则有及老杜者,至六朝诗人,皆无人窥见。若学诗而不知有《选》诗,是大车无,小车无。’东湖尝书此以遗予,且多劝读《选》诗。近世论诗,未有令人学《选》诗,惟东湖独然,此所以高妙。”江西派之前,宋人学《文选》,取《文选》文章之富丽华赡;其后学《文选》,则取其清淡一面。前后取舍之趣味,已有不同。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对于诗学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主张:“作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也。如选诗及韦苏州,亦不可不熟读。”(《诗人玉屑》卷五《晦庵诲人学陶柳选诗韦苏州》)他还试图重新建立诗学统序,“尝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汉魏古词,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准则”(《晦庵集》卷六四《答巩仲至》),但显然难以实现。钱基博认为朱熹“其意在宗魏晋选体以斥江西诗”(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其实与南宋诗学转向的背景相一致。
  南宋人重拾《文选》,与北宋初期或唐人并非同一路径。《竹庄诗话》卷一引《雪浪斋日记》云:“昔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余谓欲知文章之要,当熟看《文选》,盖《选》中自三代涉战国、秦、汉、晋、魏、六朝以来文字皆有,在古则浑厚,在近则华丽也。”似已舍弃了前人以《文选》为临帖的功利目的,而真正从文学内涵上重新关注之。
  我们也发现,南宋批评家对北宋人对待《文选》的态度有所反思和拨正。张戒说:“近时士大夫以苏子瞻讥《文选》去取之谬,遂不复留意。殊不知《文选》虽昭明所集,非昭明所作。……作诗赋四六,此其大法,安可以昭明去取一失而忽之?”(《岁寒堂诗话》卷上)对《文选》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平静客观。王应麟对于“选学”之衰,有另外一种看法:“熙、丰之后,士以穿凿谈经,而选学废矣。”(《困学纪闻》卷一七)这是从文学之外寻找其衰落的原因。
  但是,南宋初重启的《文选》之风,到宋末元初诗坛,又已无法免于不俗,从而被贴上“选体”的标签。《诗宗正法眼藏》:“近世有论作诗,开口便教人作选体。夫《文选》中诸诗,当时拟作,必各有所属,今泛而曰选体,吾不识何谓也。如看杜诗,自有正法眼藏,毋为傍门邪论所惑。”(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味“临摹”,只是“优孟衣冠”。正如前人所云:“仿《选》体患其太似,着力摹古,痕迹不化。褚河南临帖,正以独存本色为佳。”(张谦宜《斋诗谈》卷七)这个时代毕竟没有产生出当年的元祐大家,诗学走向低谷,迷茫彷徨,所以只能走“回头路”——回复到《文选》与晚唐。当然,南宋中后期选体抬头,也与宋朝的整体衰落相表里。所谓风衰俗怨,或许是选体与晚唐诗风重新流行的深层原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位全才式的人物,他不仅诗书画均有建树,而且就文学一端来说,其诗、词、文、赋各体创作都成就不凡,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写有两篇《赤壁赋》,一般称前、后《赤壁赋》,两篇赋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982)七月和十月,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当时作者正经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不久,被贬谪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他的人生是困顿的,但他的赋作却是旷逸的,这也成为后世追慕苏轼其人及文的重要
余怀(1616—1696)所著《板桥杂记》一书,录明末秦淮名妓凡三十五人,又及同时名士若干人,分“雅游”“丽品”“轶事”三卷,对南京旧院的习俗体制、名妓与名士的才艺性情、生平事迹记录甚详,加之笔涉春秋、饶有文采,洵为文学与文化史上难得之佳构。正因如此,此书自问世以来,人多目其为实录,今人之研究,也常作为史料征引,以佐证其说。  《板桥杂记》中卷“丽品”有“葛嫩”条,记载名妓葛嫩与桐城名士孙临事迹,
在去旅馆赴约前,他没忘记给女儿留字条。虽说现在都已经习惯使用手机,但在留言这一点上他还是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就跟女儿一直说的那样。爸爸你是个固执的人,虽然看上去很温和。字条放在客厅茶几上,用钢笔压住。上面说今晚也许晚点回来,你自己吃饭。  他打车去了旅馆,女友已经先到了,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等他。看见他来了,放下书仰起面孔。几年以前是他的学生,教过几节对位法,一个文静的年轻姑娘。学校里有的是比他年轻的
[摘要]不同的网络行为,对于虚拟社区来说,有着不同的价值度,会消耗不同的成本,对于用户自身也是如此。虚拟社区通过设定激励机制来引导用户产生有利于虚拟社区的低成本高贡献的网络行为,这种设定原则可以应用到网络德育中。  [关键词]虚拟社区 激励机制 网络行为 网络德育    基于激励机制的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建立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交互功能的基础上,最初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电子公告板和新闻组的方式
作为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关系一直是人们社会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折射镜。一个社会的时尚潮流和人们的精神归宿,往往要在婚姻关系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因此,一个社会时尚潮流和精神归宿的变化,往往也要牵动人们婚姻关系的取向和观念。先秦两汉时期注重礼仪礼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所以婚姻关系中为人关注的是是否和如何符合礼制礼仪和孝悌之道。《大戴礼记·礼察》:“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
偈颂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布道,他最初的弟子五比丘中有一位马师(阿说示),在摩揭陀首府王舍城街上托钵乞食,被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遇见。舍利弗看他威仪具足,世上稀奇,叹未曾有,就请问他在哪里出家,所学何法,导师是谁。马师告诉他师从佛陀释迦牟尼,学习佛法,并为他颂出所学大义,曰: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这里颂出的汉译文四句二十个字是讲佛教基本教义缘起
端阳节这天,午睡醒来,已是下午三点,村里阳光明亮,新暑蒸人。我们在砖巷边蒿林里黄狗白狗、芦花母鸡们的注目礼下,驱车出村,向北拐上粼粼青黑如鲫鱼背的宝成路。路侧小学校国旗舒卷,空荡荡教学楼,犹可听见金安老师用他的烟嗓在扯数学课;梅家塆的青草地上空已飞来薄翅蜻蜓阵,正抓捕刚刚生成的蚊团;匡埠村三四桌麻将牌摊开在果串累累枫杨树下,婆婆妈妈的麻将高手们沉浸于输赢无常变化,又神色淡定;王家砦的稻田里翩翩飞着
金和生逢封建末世,一生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身处动荡乱世而历尽危苦,故而其《秋蟪吟馆诗钞》不仅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晚清末世社会的诗史,更是深刻反映诗人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心史。纵览金和生平,太平天国堪称其人生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运动何以给金和如此大的打击?这需寻绎金和的心路历程。金和生活的晚清,是山飞海立、内忧外患的悲剧时代。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浸染的士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与历史上的
去年的乌镇戏剧节,孙晓星导演的《樱桃园》无疑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将一张雪白的床搬上舞台,演着演着,演员们玩起枕头大战羽毛满天飞;演着演着,床幔上出现了动漫游戏的投影;演着演着,观众踩着台上的道具退场了……有人表示看不懂,有人表示他拿契诃夫瞎胡闹,有人表示出离愤怒……  演出后台,孙晓星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看上去不像一个导演,倒像个斯文的大学生。他喜欢动漫,喜欢伊藤润二,喜欢“哈利·波特”,当然也喜
一  我真正接触,或说第一次接触元代诗文是1961年。我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后,被分配参加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诸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在元明清段。这部分由王起、季振淮先生负责。我编写部分戏曲、诗文初稿,戏曲部分是王先生负责,诗文部分是季先生负责。当时,我们是两年多的时间全部脱产,吃住、工作在一起,只有星期天放假。图书资料全部从北京大学图书馆调到工作地点。工作开始时,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