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年底,日军攻陷广州,因此原计划由香港经广州运入内地的国际救援物资和大批军火无法运进国内。次年年初,国民政府行政院致电爱国侨领陈嘉庚,请求他代为招募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岗位是司机。因为军火需走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运入云南,国民政府也用外汇储备购进了汽车,有车有路,唯独没有司机。而国内熟练驾驶人员奇缺,培训一个司机需要大约二十五加仑的汽油和大量的时间,因此国民政府只好转而从东南亚华侨中招募。
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通告,侨居在新加坡等地的青壮年华侨司机和会开车的机修工人纷纷报名,要求回国参战。
在滇缅公路上当司机十分艰苦。日军非常了解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意义,经常轰炸这条公路。司机们一看到有敌机袭击,就把车停下,人靠山边躲起来。司机们为了避开轰炸,晚上也要开车。可公路在险峻的山区盘旋,路基不稳,弹坑密布,稍不小心就会翻车。1940年某日,滇缅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造成司机李月眉脑震荡,身负重伤。刚好经过的南侨机工杨维铨见状立即停车,抢救伤员。他不仅将李月眉送到医院,还留在医院照顾了李月眉一段时间。一个月后,李月眉向他和盘托出事实:她是一名女子,是新加坡富商之女,真名叫李月美。
原来一年前,李月美看到征召的倡议书,也去报名。可是筹赈会却以不收女性为理由拒绝了她。李月美心里不服气,想起古代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就穿着弟弟的衣服,扮成男性,跑到一个没有熟人的街区,化名李月眉成功应征。同年2月,李月美和其他男子机工从新加坡进入昆明,被安排在贵州的“紅十字会”当司机。
被杨维铨救下之后,她渐渐爱上了这个热心热血的男子。待康复出院以后,两人一起到车队队长面前,讲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表达了想要结婚的想法。就这样,两个司机在战火之间巧结奇缘的故事就传开了。
抗战胜利后,李月美与杨维铨定居在缅甸,并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杨善中、杨善国,合起来就是中国。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当地华侨代表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巾帼英雄”,还叮嘱说要注意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回到祖国读书。这样,李月美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掌握中、缅、英等多国语言,并将四个孩子送回祖国学习。1965年11月,李月美响应祖国号召,第二次携四个孩子回国,从此定居广东。李月美是幸运的,她看见了胜利的那一刻,并让儿女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
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到达云南边境。为了阻挡日军前进的步伐,国民党军队炸毁了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将南侨机工和其他人员留在了怒江的西岸。这群人有的设法渡河逃离,有的被日军俘获,大批年轻机工在乱世中就这样夭折了。
1939年至1942年间,在滇缅公路上,这批被称为“南侨机工”的年轻人与国内的机工们一道将45.2万吨的国际物资运回国内,占全部国际救援的九成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卫最后的运输线,中国派遣十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南侨机工此时还要负责将远征军运入缅甸作战。抗战即将结束之际,华侨互助会为打算返回南洋的机工进行登记,最后有1144人成功返回南洋家园。这个数目不到原来北上南侨机工数目的一半。
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通告,侨居在新加坡等地的青壮年华侨司机和会开车的机修工人纷纷报名,要求回国参战。
在滇缅公路上当司机十分艰苦。日军非常了解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意义,经常轰炸这条公路。司机们一看到有敌机袭击,就把车停下,人靠山边躲起来。司机们为了避开轰炸,晚上也要开车。可公路在险峻的山区盘旋,路基不稳,弹坑密布,稍不小心就会翻车。1940年某日,滇缅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造成司机李月眉脑震荡,身负重伤。刚好经过的南侨机工杨维铨见状立即停车,抢救伤员。他不仅将李月眉送到医院,还留在医院照顾了李月眉一段时间。一个月后,李月眉向他和盘托出事实:她是一名女子,是新加坡富商之女,真名叫李月美。
原来一年前,李月美看到征召的倡议书,也去报名。可是筹赈会却以不收女性为理由拒绝了她。李月美心里不服气,想起古代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就穿着弟弟的衣服,扮成男性,跑到一个没有熟人的街区,化名李月眉成功应征。同年2月,李月美和其他男子机工从新加坡进入昆明,被安排在贵州的“紅十字会”当司机。
被杨维铨救下之后,她渐渐爱上了这个热心热血的男子。待康复出院以后,两人一起到车队队长面前,讲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表达了想要结婚的想法。就这样,两个司机在战火之间巧结奇缘的故事就传开了。
抗战胜利后,李月美与杨维铨定居在缅甸,并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杨善中、杨善国,合起来就是中国。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当地华侨代表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巾帼英雄”,还叮嘱说要注意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回到祖国读书。这样,李月美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掌握中、缅、英等多国语言,并将四个孩子送回祖国学习。1965年11月,李月美响应祖国号召,第二次携四个孩子回国,从此定居广东。李月美是幸运的,她看见了胜利的那一刻,并让儿女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
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到达云南边境。为了阻挡日军前进的步伐,国民党军队炸毁了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将南侨机工和其他人员留在了怒江的西岸。这群人有的设法渡河逃离,有的被日军俘获,大批年轻机工在乱世中就这样夭折了。
1939年至1942年间,在滇缅公路上,这批被称为“南侨机工”的年轻人与国内的机工们一道将45.2万吨的国际物资运回国内,占全部国际救援的九成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卫最后的运输线,中国派遣十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南侨机工此时还要负责将远征军运入缅甸作战。抗战即将结束之际,华侨互助会为打算返回南洋的机工进行登记,最后有1144人成功返回南洋家园。这个数目不到原来北上南侨机工数目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