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追求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的一个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重要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基于学生个体生命不断获得发展与超越的需求而重建我们的课堂生活的关注,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得以升华的终极目的。
一、 走向“有效课堂”: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价值问题是课堂教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因而,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就成为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课堂研究的理论核心问题之一。这里,就必然要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课堂”究竟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就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应当讲,这种界定本身是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但是,假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及相关要求来衡量,那么“课堂”的本质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永远不止这些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在定向上应着力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即“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很明显,这种解读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做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深入到了一个更具本性意义的深层境界——课堂应当是一个促进人的生命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场所。
二、 走出围城:对传统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与追问
由上所述,我们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或者说,生命的发展场)”。在这里,人(主要是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与升华。
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勾勒一下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会得到这样的一幅简略图:
1.图景勾勒
知识至上。知识(最多包含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占据着至高至上的地位,独享着权威。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知识进行,即只有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认知活动,而没有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的余地。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被贬值为由知识锻造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工具和产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缺少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沟通。
计划至上。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输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执行预先编写的教案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形象地把教学比喻为“演教案剧”的过程。如此,在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理解”,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如果遇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不是不予理睬,就是严加扼杀。教学过程几乎是清一色的六步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感知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封闭化倾向,盛行着机械主义之风。在这里,凯洛夫(教育学)的踪影依然清晰可见。
效率至上。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效率。而这里的效率其实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为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活动是不被重视的。诚然,教学中也有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但是机械式的应对、应答,要么是喋喋不休地讲,要么是咄咄逼人地问,课堂“假民主”的目的是尽快地把知识复述出来并传输给学生,而不是真正人的交往。于是,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占有式”的学习,没有对知识的探索,没有对知识意义的重新建构,更没有对知识的体悟。
2.归因分析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意义的呈现。课堂成为一个“祛魅”的世界,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教学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bankingconcept of education),“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1]。这样,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了人的“鸟笼”。知识不再成为人成长的养料,不再成为滋润人的心灵的“雨露”,而是成为一种控制人的成长的力量。这里,只见物,不见人,不见人的自主、自由,不见人的真实生活,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的遗忘,是人道的失落,是“人学的空场”(鲁洁语)。
三、 向实践寻求本真:“有效课堂”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
有效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有效课堂”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我个人以为有“三性”: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1.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即不把人当人。当我们把人从人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抽象存在,施以我们想象中的抽象教育,那么,此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
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那么,发展究竟是指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责任编辑:白文军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 策略选择:有效课堂的理念与构建
1.有效课堂的理念
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追求来看,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课堂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也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课堂的构建
构建有效课堂,一定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二要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善于观察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调节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三要提升评价效度。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
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巴西)著,顾建新译.被压迫的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 走向“有效课堂”: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价值问题是课堂教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因而,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就成为基于新课程背景的有效课堂研究的理论核心问题之一。这里,就必然要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课堂”究竟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就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应当讲,这种界定本身是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但是,假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及相关要求来衡量,那么“课堂”的本质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永远不止这些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在定向上应着力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即“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很明显,这种解读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做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深入到了一个更具本性意义的深层境界——课堂应当是一个促进人的生命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场所。
二、 走出围城:对传统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与追问
由上所述,我们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或者说,生命的发展场)”。在这里,人(主要是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与升华。
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勾勒一下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会得到这样的一幅简略图:
1.图景勾勒
知识至上。知识(最多包含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占据着至高至上的地位,独享着权威。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知识进行,即只有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认知活动,而没有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的余地。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被贬值为由知识锻造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工具和产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缺少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沟通。
计划至上。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输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执行预先编写的教案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形象地把教学比喻为“演教案剧”的过程。如此,在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理解”,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如果遇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不是不予理睬,就是严加扼杀。教学过程几乎是清一色的六步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感知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封闭化倾向,盛行着机械主义之风。在这里,凯洛夫(教育学)的踪影依然清晰可见。
效率至上。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效率。而这里的效率其实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为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活动是不被重视的。诚然,教学中也有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但是机械式的应对、应答,要么是喋喋不休地讲,要么是咄咄逼人地问,课堂“假民主”的目的是尽快地把知识复述出来并传输给学生,而不是真正人的交往。于是,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占有式”的学习,没有对知识的探索,没有对知识意义的重新建构,更没有对知识的体悟。
2.归因分析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意义的呈现。课堂成为一个“祛魅”的世界,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教学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bankingconcept of education),“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1]。这样,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了人的“鸟笼”。知识不再成为人成长的养料,不再成为滋润人的心灵的“雨露”,而是成为一种控制人的成长的力量。这里,只见物,不见人,不见人的自主、自由,不见人的真实生活,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的遗忘,是人道的失落,是“人学的空场”(鲁洁语)。
三、 向实践寻求本真:“有效课堂”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
有效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有效课堂”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我个人以为有“三性”: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1.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即不把人当人。当我们把人从人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抽象存在,施以我们想象中的抽象教育,那么,此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
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那么,发展究竟是指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责任编辑:白文军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 策略选择:有效课堂的理念与构建
1.有效课堂的理念
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追求来看,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课堂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也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课堂的构建
构建有效课堂,一定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二要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善于观察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调节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三要提升评价效度。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
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巴西)著,顾建新译.被压迫的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