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心灵撞击,才能在思考中闪现山智慧的火花。使语文不再无趣,课堂不再是枯燥了。在此,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过去教师的教学只是根据大纲、教参把教科书分解成知识和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予以再现。如今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共同研究“小女孩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你对小女孩充满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上《去年的树》这篇课文,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研究“为什么小鸟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树?你从小鸟的行动中体会到了什么?”使课堂变成一个氛围浓厚的“研究室”。
二、利用导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师生间零距离的心灵交流,为学生创造愉快、自主学习氛围搭建的一个平台。如教学《我们成功了》这课时,对于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人们当时激动、喜悦的心情。教学伊始,我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后的生活体验,接着播放当时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场面,让学生的体验与文本内容产生心灵的撞击,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
三、巧妙利用鼓励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被别人称赞后,我们都会有一个好心情,有的人甚至会被一句称赞话付出一生的努力,最后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称赞学生,但也不能总是简单地使用“棒极了、好极了”之类的赞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称赞产生厌烦,所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还要为他们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好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回答得简略不够具体,老师就可以这样鼓励他:“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再详细具体些呢?”再如:“你读书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棒了。”总之,教师的鼓励语一定要用在点子上,让鼓励语指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向。
四、尊重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段落学习,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学生会觉得课文中的内容实际就是我们的生活体验,只是作者运用了一些生动的词,形象的句子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学生也就能在无意识中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情趣的意愿,而不再是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的苦差使。
五、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平台。
实践证明,讨论得出的答案,能让人记忆犹新。因此,课堂上要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学习平台。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字形的记忆、词语的意思、句子的理解等等。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让每个学生吸取到集体的智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到课外。
新课标指出: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到课外查资料,拓展知识,了解课文历史背景,人物情况。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前,我让学生先查资料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事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便对总理产生了敬佩之情,对课文中的总理关心傣族人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感人故事便不难理解了。还通过让学生看地图、收集祖国名胜古迹的资料,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也能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培养他们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过去教师的教学只是根据大纲、教参把教科书分解成知识和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予以再现。如今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共同研究“小女孩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你对小女孩充满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上《去年的树》这篇课文,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研究“为什么小鸟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树?你从小鸟的行动中体会到了什么?”使课堂变成一个氛围浓厚的“研究室”。
二、利用导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师生间零距离的心灵交流,为学生创造愉快、自主学习氛围搭建的一个平台。如教学《我们成功了》这课时,对于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人们当时激动、喜悦的心情。教学伊始,我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后的生活体验,接着播放当时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场面,让学生的体验与文本内容产生心灵的撞击,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
三、巧妙利用鼓励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被别人称赞后,我们都会有一个好心情,有的人甚至会被一句称赞话付出一生的努力,最后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称赞学生,但也不能总是简单地使用“棒极了、好极了”之类的赞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称赞产生厌烦,所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还要为他们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好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回答得简略不够具体,老师就可以这样鼓励他:“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再详细具体些呢?”再如:“你读书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棒了。”总之,教师的鼓励语一定要用在点子上,让鼓励语指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向。
四、尊重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段落学习,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学生会觉得课文中的内容实际就是我们的生活体验,只是作者运用了一些生动的词,形象的句子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学生也就能在无意识中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情趣的意愿,而不再是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的苦差使。
五、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平台。
实践证明,讨论得出的答案,能让人记忆犹新。因此,课堂上要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学习平台。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字形的记忆、词语的意思、句子的理解等等。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让每个学生吸取到集体的智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到课外。
新课标指出: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到课外查资料,拓展知识,了解课文历史背景,人物情况。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前,我让学生先查资料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事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便对总理产生了敬佩之情,对课文中的总理关心傣族人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感人故事便不难理解了。还通过让学生看地图、收集祖国名胜古迹的资料,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也能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培养他们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