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人物教学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8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地对话”。它首先是“人”的活动,一个个人类行为构成了历史事件,一桩桩历史事件串成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这当中有各领风骚的伟人,也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岁月的交替中,都汇进了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剖析“人”的心路历程,从而让“人”的历史感动、熏陶和感染“人”(师生)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视角,以点、线、面的形式,探讨和构建充满人性的历史课堂,以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笔者在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连点成线,依线构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点、线、面的哲学含义。点是宇宙的起源,点是所有图形的基础;点动成线;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面的存在使事物变得立体。
  初中生对历史人物了解的现状。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仅局限于历史课本讲到的或者从影视作品看到的。他们对人物的认知比较教条化、脸谱化,缺乏立体感。这与学生的阅读量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教学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针对这些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用故事丰满人物,让历史鲜活起来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掠影。但目前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教学却流于表面,缺乏生动性和立体感。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的人物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历史事件立体起来,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丰满起来,从而深化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的“唐的盛衰”时,补充了有关唐太宗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生吃蝗虫”。唐太宗刚登基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蝗灾,受灾地点就在京城附近。他与朝中大臣赶到現场勘查发现灾情十分严重,百姓辛苦耕作的粮食都被毁坏了。他甚是惋惜,抓住了一只蝗虫后,拿在手里教训道:“老百姓把谷物看得比他们的命都重要,而你们却忍心毁坏,我宁可让你们吃掉我的肺肠!”说着就要把蝗虫往嘴里放,周围大臣纷纷劝阻,他答道:“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我在替老百姓承受灾难,不管什么病也不能回避!)说完一口吞下。另一个故事是他废除了笞背之刑。他在阅读医学著作时发现了人的五脏六腑全都靠近背部,深思良久后,说:“靠近背部的五脏六腑都是人的重要器官,受刑的人怎么能受得了呢?”于是下令废除了笞背之刑。学生听后为之动容,唐太宗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做了很多大事,更是因为他做了许多有关民生的小事,并且从这些小事推而广之,使更多人受益,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小故事中蕴含大道理,如果上课时教师只说“唐太宗爱民如子”,学生是无从感知的。而通过这样的故事,留给学生印象中的就是一个有血有肉、能体恤民情的仁君。
  虽然可以用“点”的形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如果要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脉络,仅仅依靠一个“点”是不够的。这时候教师可以用“线”的方法,一堂课选择一个核心人物,将人物的人生轨迹投射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通过对人物若干事件的解读,明确课堂主题,梳理知识线索。这种教学设计受教学时间和授课内容的限制,切不可强求而为之。
  二、用人物串起主线,让线索清晰起来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活动。其中,石梦婷老师讲授的《抗日战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老师首先对本课的教学主题和各环节的处理进行整合,并赋予更深的思考和解读。比如,以“小人物,大时代,巨转变——从东史郎一生的轨迹,观、析、悟全面侵华战争”作为本课的大课题。这就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历史课真正灵动起来,将东史郎这个人物一生的经历投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从而串起整堂课的线索,以小见大,跳出课本对抗日战争简单的事实陈述,赋予历史更生动的内涵。结合年代尺,标注东史郎一生中重要节点来展开教学。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第一环节:忆往昔,铁蹄横踏国土沦丧。第二环节:痛回首,日军暴行生灵涂炭。第三环节:明事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堂上用了很多翔实的史料,借助历史人物与时代的结合,通过感受东史郎一生的悲欢离合,把学生拉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分析每一次重要节点时东史郎的选择,弘扬人性的闪光点,“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谓“时势造英雄”,一定要把历史人物和时代结合起来,借助年代尺、表格等梳理人物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聚焦人物重大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多管齐下,让人物立体起来
  1.重视赏析引文。
  在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中,经常引用人物的著述、言论、他人对此的褒贬之词,这些都是我们讲好历史人物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诵读并赏析,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的个性,体现人物的品格,对解读历史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课本中有一段引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针对这句话,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禁烟”关系国家生死?(2)林则徐的“祸福”可能来自哪里?(3)这句话折射出林则徐什么样的品格?
  2.用好书本、图册中的人物插图。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的人物还附有图片,这些图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可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教师却弃用教科书插图或以视频资料取而代之。其实,在传递文本信息方面插图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而且课本或图册用到的图片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具有权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图片的内在价值,比如可以从人物的穿着、神态、行为、内心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剖析,完善学生的历史理解,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依托第二课堂,拓展人物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开设历史第二课堂。如:(1)定期开展“历史人物展”。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多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成果汇报可以是PPT、手抄报等。教师对每期参展的人物可以先确定一个主题,如:《仰望孔夫子》《致敬改革者》《家乡的历史名人》《中国古代帝王风采》。(2)小型辩论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3)历史人物小剧场。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历史人物,独立或合作完成皆可,通过设计符合人物的台词、服饰、历史场景来演绎历史,将历史拉回现实。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肯定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进程产生的影响,更应该告诉学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对于有些内容的讲授,可以节选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使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历史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画面,而历史人物是画面中最美风景。所以,教师要深化历史人物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引领学生从历史走向未来。
其他文献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系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已从知识型教学转变为素质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教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视频资源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使用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是学生地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解读,就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五大维度,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笔者在本文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探讨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一、立足历史教学内容重难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针对教学重难点,将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无缝嵌入,让学生既学到了重点知识,又提升了
201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从今年的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来看,命题特点与往年相比基本上是平稳的。试卷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既考查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又很好地体现了江苏的地方特色,应该说今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是一份很好的试卷。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仍然存在不足,即选择题第13题的答案就值得商榷。  (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13题)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  18.旧石器时代用作工具的石块与天然石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更加经久耐用B.有人为加工痕迹  C.靠近考古遗址D.更加圆润细腻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特定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与天然石器相比,根据生产和生活所需进行打制,明显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圆润细腻”是新石器的特征。正确答案为B。  19.四位学生在看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关注时政热点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历史毕竟不是时事政治。高中历史教学与考试,既要注意历史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历史的过去性。否则,历史就真的成为“供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了。说实话,那种热衷于依据媒体所报道的“热点”命制的历史试题,往往给人以形而上学之感,笔者以为是不可取的,只有将相关时政热点问题融合在历史复习备考中,才更具有意义。  从高考文科综合考查的内容来说,历史试题考查时政热点,
家族荣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这句谚语中便可窥得螞蚁这小小生物所具有的力量和执着。的确,蚂蚁是地球上演化得很成功的物种,你几乎可以在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看见它们。它们数量多、分布广,其特殊的身体构造让它们能够举起比自己还重好几倍的重物。最让人钦佩的是它们那惊人的智慧。深谙合作之道的它们会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甚至愿意为集体牺牲自我。  这个强大而辉煌的家族充满了各种各样神秘的传说,不仅有光荣的,
部编《道德与法治》已在全国投入使用,但笔者在使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总的来说,主要是难以把握、难以适应。例如:1.新教材每节课都设置了许多栏目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形式比较开放且量多,如何有效发挥栏目的功能,如何把握时间,是个难题。2.教材的编写力图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悟对话。那么,对于学困生来说,对于比
2010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去年相比,试题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保持了试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同时试题体现了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
一个可爱的小辣椒  童年的魅力在于无边无际的畅想和对未来的无限希冀。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经幻想过自己长大后的人生,而这个故事里的小辣椒也是如此。  “我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小辣椒。”还是一颗种子的小辣椒在潮湿温润的土壤中伸了个懒腰,自言自语道。它时常在想,自己这辈子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呢?会有怎样的经历?  一场凶猛的疾病  “哗……”这场暴雨来得又猛烈又急切,而小辣椒也遭遇了生平的第一次挑战。  看
考试大纲作为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对考生最后三四个月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起着指导作用。本文拟通过解读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部分中隐藏的“秘密”,对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一些建议。    “秘密一”:能力要求契合课改目标。    与往年一样,2009年考试大纲的文综部分对学生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