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的素材是精心挑选的,编排是科学的,构思是新颖的,设计是独特的,不能随意更改主要内容,对于细节性问题,教师要专心研读教材,内容是可以灵活呈现的,改动的、增加的、改编的内容要在集体备课上充分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来备好每一节课,从而才能上好每一堂课。下面我就从如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
一、认真研读教材,不随意更改主要内容
教材已有的内容自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我们教师不能很随意地更改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从上面的事例很容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二、深挖教材,内容灵活地呈现
在计算606÷32时,估商、试商时候按照程序则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这样就要两次调商。对于一般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估商、试商时没有必要再把除数看成整十数了,而是直接把除数去乘以10或20或30来和被除数来比较,避免了多次的调商。课本中对商是两位数的估商没有详细去解说,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就直接把32×10和32×20去估计商,而没有用30×10和30×20去估商,省去了调商的麻烦。所以,我和同轨的老师都认为:对于教材有的内容,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集体讨论来决定,让最系统的、最通俗易懂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适当增加预备例题
课本中一些范例是人为设计,影响了范例的效果。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增加预备例题,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对新内容的认识进行疏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时,教材安排了手帕与夹子,蘑菇与兔子,栅栏与木桩,有些孩子没有这些经验,我就提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是这样提问道:“去掉二组的最后一张椅子后,桌子与椅子的数量关系”,“去掉二组最前面的一张桌子后,桌子与椅子的数量关系”。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同学们再去研究范例中手帕与夹子、蘑菇与兔子、栅栏与木桩的数量关系就更轻松,印象就更深了。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例子,还具有一定的延伸作用。如:我提问道:“如果桌子不去,椅子不去,此时,桌子和椅子的数量关系又如何呢?”这样又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辐射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还原于生活,所以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缩影。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四、精心备课堂习题
我们很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同感:小学题目很简单,不需要课前认真准备,但到了课堂上却有些问题拿不准,当时就后悔,为什么没有课前认真准备呢!但事后又不吸收这样的教训,从而导致课堂没有长进。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认真备课程后面出现的“想想做做”“你知道吗”“动手做”等项目。课后相关习题如果不去认真研读,课堂上会出现把握不准,导致范下科学性错误,给学生带来了迷惑,也给学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后面的每道习题,抓住每道题的考察重点,及时地去查阅或和同轨的老师探讨,精准地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精心地去整合课后习题和配套习题。对知识的有效整合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在学过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从概念的不同强调点去加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倒数,我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1)倒数是一个数 ( )
(2)任何数都有倒数 ( )
(3)c和d互为倒数,所以c×d=1 ( )
这样就使练习题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使得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用“心”去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前,同轨的各位同事都要认真钻研,先做好个人备课,在集中研讨下统一每周5课时的重难点,清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确定各课时的当堂训练的习题。在集体备课时,如果仅仅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集体备课就会名存实亡。只有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后,讨论才可能做到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其实“钻研”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并不困难,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作业”。如:同轨的一位数学教师在主讲到混合运算时,强调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法则时,提到在小括号下方用铅笔画一条横线,提醒画横线的先算。这个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大量的运算错误。
总之,教材的素材是精心挑选的,编排是科学的,构思是新颖的,设计是独特的,教学实践更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但不能随意的更改教材的重要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是无尽的,只有我们认真去钻研、坚持不断地实验、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担负育人的任务。
一、认真研读教材,不随意更改主要内容
教材已有的内容自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我们教师不能很随意地更改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从上面的事例很容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二、深挖教材,内容灵活地呈现
在计算606÷32时,估商、试商时候按照程序则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这样就要两次调商。对于一般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估商、试商时没有必要再把除数看成整十数了,而是直接把除数去乘以10或20或30来和被除数来比较,避免了多次的调商。课本中对商是两位数的估商没有详细去解说,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就直接把32×10和32×20去估计商,而没有用30×10和30×20去估商,省去了调商的麻烦。所以,我和同轨的老师都认为:对于教材有的内容,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集体讨论来决定,让最系统的、最通俗易懂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适当增加预备例题
课本中一些范例是人为设计,影响了范例的效果。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增加预备例题,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对新内容的认识进行疏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时,教材安排了手帕与夹子,蘑菇与兔子,栅栏与木桩,有些孩子没有这些经验,我就提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是这样提问道:“去掉二组的最后一张椅子后,桌子与椅子的数量关系”,“去掉二组最前面的一张桌子后,桌子与椅子的数量关系”。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同学们再去研究范例中手帕与夹子、蘑菇与兔子、栅栏与木桩的数量关系就更轻松,印象就更深了。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例子,还具有一定的延伸作用。如:我提问道:“如果桌子不去,椅子不去,此时,桌子和椅子的数量关系又如何呢?”这样又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辐射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还原于生活,所以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缩影。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四、精心备课堂习题
我们很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同感:小学题目很简单,不需要课前认真准备,但到了课堂上却有些问题拿不准,当时就后悔,为什么没有课前认真准备呢!但事后又不吸收这样的教训,从而导致课堂没有长进。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认真备课程后面出现的“想想做做”“你知道吗”“动手做”等项目。课后相关习题如果不去认真研读,课堂上会出现把握不准,导致范下科学性错误,给学生带来了迷惑,也给学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后面的每道习题,抓住每道题的考察重点,及时地去查阅或和同轨的老师探讨,精准地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精心地去整合课后习题和配套习题。对知识的有效整合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在学过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从概念的不同强调点去加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倒数,我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1)倒数是一个数 ( )
(2)任何数都有倒数 ( )
(3)c和d互为倒数,所以c×d=1 ( )
这样就使练习题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使得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用“心”去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前,同轨的各位同事都要认真钻研,先做好个人备课,在集中研讨下统一每周5课时的重难点,清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确定各课时的当堂训练的习题。在集体备课时,如果仅仅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集体备课就会名存实亡。只有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后,讨论才可能做到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其实“钻研”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并不困难,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作业”。如:同轨的一位数学教师在主讲到混合运算时,强调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法则时,提到在小括号下方用铅笔画一条横线,提醒画横线的先算。这个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大量的运算错误。
总之,教材的素材是精心挑选的,编排是科学的,构思是新颖的,设计是独特的,教学实践更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但不能随意的更改教材的重要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是无尽的,只有我们认真去钻研、坚持不断地实验、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担负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