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具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然年代尚远,但是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堪得上是文学这片沃土开出的一朵奇葩。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教学作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古代散文的风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将唐宋翰墨传承下去。
一.简述作者,探求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灵感渊源
“兴之所至,诗之所写。”作者的写作灵感的来源是生活,他们对人生当中的所受、所遇、所感,对悲戚坎坷的人生之旅,对安逸平实或浮华繁复的生平履历都有所感悟,并在写作欲望的支配下挥洒翰墨,卷笔生花。所以在对唐宋八大家散文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那鲜为人知的生活世界,并追根溯源探求作者生平境遇对其内心情感、思想建构的影响。
以苏轼《后赤壁赋》的教学为例,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叙事写景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诗情涓涓地将“复游赤壁之下”的所观之景娓娓道来,山山水水的生动展现在作者这篇篇幅稍短的篇章中,让人拍手叫绝。但凡佳作必出于内心,作者的构文是有机缘的,这机缘便是他此时的人生境遇。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便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文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应该先简述作者的生平履历,或是缩小区域,简述作者的写作背景。要扩展学生对作者认识的空间,让学生或者翻阅相关书籍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查询作者简介。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言,将所知道的有关作者的讯息传达出来,进行补充,解释。如作者创作这篇《后赤壁赋》正值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由于自己的踌躇满志却事违人愿,因此心情苦闷,所以有此文章。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性格特征加以掌握,就能很好地驾驭文章,从文章中读出感情线索。
二.明释文题,洞彻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及所述之事
所谓“题”,它是对文章整体性的一个总结,也是文章的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文眼就可以洞察到文章的整体构文思路,也能感觉到作者呼之欲出的气息。“题”是一扇步入文章及作者灵魂的大门,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叩响这扇“门”。
以韩愈的《原毁》为例,这篇文章是作者“五原”(即《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对于现代文教学来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文题”之解。但是对于文言文来说,难度有些大,学生在不懂“题”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意义内涵,这会对文章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明释文题,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以此作为引导,来理解整篇文章。如《原毁》这篇课文,“原”是探究之意,“毁”有诽谤、诋毁之意,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要探究诋毁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源,继而可以明晰了解“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感慨结论。
从“题”之处,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梗概,此外还可得知文章的文体类别。例如,从欧阳修《朋党论》这一文题上可得知它属于论说类;从柳宗元的《钴坶谭西小丘记》这一文题上能得知其属于山水游记类等等。对文题类别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学习。
三.循章阅读,拿捏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
文章皆有章法,这种章法表现在语言、结构、内蕴等方面,它是文章的经脉,是大家散文独树一格的呈现依托。对文章章法特点的把握是通过阅读这一方式而实现的。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变成了一个个表意的符号被传入大脑,又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反应传达,从口中滤出。在这一过程中,交织在文章中的语言元素或者是语言之外的元素被挖掘出来,我们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较比,可以有效地拿捏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咂味文章的语言,体味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思想,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从陈言俗套当中解脱出来,开始关照现实社会生活,笔墨挥洒自如,以一种较为自由的形式来表情达意,感情真挚、自然,不浮华。他们的文章又各领风骚,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因此对他们散文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此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教师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素养,让他们领略唐宋八大家散文风骨,并将这种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唐宋翰墨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学之树常青!
肖广东,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一.简述作者,探求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灵感渊源
“兴之所至,诗之所写。”作者的写作灵感的来源是生活,他们对人生当中的所受、所遇、所感,对悲戚坎坷的人生之旅,对安逸平实或浮华繁复的生平履历都有所感悟,并在写作欲望的支配下挥洒翰墨,卷笔生花。所以在对唐宋八大家散文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那鲜为人知的生活世界,并追根溯源探求作者生平境遇对其内心情感、思想建构的影响。
以苏轼《后赤壁赋》的教学为例,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叙事写景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诗情涓涓地将“复游赤壁之下”的所观之景娓娓道来,山山水水的生动展现在作者这篇篇幅稍短的篇章中,让人拍手叫绝。但凡佳作必出于内心,作者的构文是有机缘的,这机缘便是他此时的人生境遇。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便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文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应该先简述作者的生平履历,或是缩小区域,简述作者的写作背景。要扩展学生对作者认识的空间,让学生或者翻阅相关书籍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查询作者简介。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言,将所知道的有关作者的讯息传达出来,进行补充,解释。如作者创作这篇《后赤壁赋》正值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由于自己的踌躇满志却事违人愿,因此心情苦闷,所以有此文章。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性格特征加以掌握,就能很好地驾驭文章,从文章中读出感情线索。
二.明释文题,洞彻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及所述之事
所谓“题”,它是对文章整体性的一个总结,也是文章的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文眼就可以洞察到文章的整体构文思路,也能感觉到作者呼之欲出的气息。“题”是一扇步入文章及作者灵魂的大门,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叩响这扇“门”。
以韩愈的《原毁》为例,这篇文章是作者“五原”(即《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对于现代文教学来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文题”之解。但是对于文言文来说,难度有些大,学生在不懂“题”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意义内涵,这会对文章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明释文题,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以此作为引导,来理解整篇文章。如《原毁》这篇课文,“原”是探究之意,“毁”有诽谤、诋毁之意,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要探究诋毁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源,继而可以明晰了解“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感慨结论。
从“题”之处,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梗概,此外还可得知文章的文体类别。例如,从欧阳修《朋党论》这一文题上可得知它属于论说类;从柳宗元的《钴坶谭西小丘记》这一文题上能得知其属于山水游记类等等。对文题类别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学习。
三.循章阅读,拿捏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
文章皆有章法,这种章法表现在语言、结构、内蕴等方面,它是文章的经脉,是大家散文独树一格的呈现依托。对文章章法特点的把握是通过阅读这一方式而实现的。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变成了一个个表意的符号被传入大脑,又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反应传达,从口中滤出。在这一过程中,交织在文章中的语言元素或者是语言之外的元素被挖掘出来,我们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较比,可以有效地拿捏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咂味文章的语言,体味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思想,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从陈言俗套当中解脱出来,开始关照现实社会生活,笔墨挥洒自如,以一种较为自由的形式来表情达意,感情真挚、自然,不浮华。他们的文章又各领风骚,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因此对他们散文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此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教师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素养,让他们领略唐宋八大家散文风骨,并将这种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唐宋翰墨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学之树常青!
肖广东,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