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利:红气球与音乐的色彩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气球


  我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保罗·克利的这幅传世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一团红色如太阳般的气球处于画作的中轴线,它那么可爱,朝气蓬勃,充满了童趣。
  而作为红气球的依托,周围的房子如同我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跳格子的游戏一般,呈几何形态,它们又像是七巧板,由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正方形和梯形组成,与红色的气球共同组建成了一个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
  这个童话国度并不精致,它甚至有些粗糙,像是孩子的笔触,它在一张比《蒙娜丽莎》还要小巧的粉底子纱布上作画。保罗·克利从不拘泥于画作的形式,这是他打破传统、标新立异的精神所在,这幅画是他用粉笔在纱布上作底,再用油彩作画。就像是一张方手帕或是一条色彩缤纷的丝巾,纱布的纹理清晰可见,为这幅画增加了诸多的装饰感。
  这幅画中有保罗·克利画作中常见的一些要素,譬如圆形,气球即圆形,画家本人的其他画作中也常见这种圆形——太阳是他的最爱。红色的圆形散发着温暖。
  其次,是飞行,飞行主题也是画家放飞童趣翅膀的主要寄托,他迷恋飞行。红色的气球升空,气球本身的红被画家涂得很厚,画家在它周围附着了一层黑色,将它的轮廓衬托得更具立体感。
  第三,是几何抽象。这幅画中的房子极尽抽象,当形状走入了极简,色彩和比例就成为了画家灵魂的写照,是画家天才灵感的呈现。
  最后,是恐怖感。显然,这幅画是画家用一种精妙和谐的模仿儿童的笔触所作,然而画作四周却被黑色的迷雾所包围,仿佛黑暗随时可能会吞没那些色彩斑斓的色块房子。在这些色块房子之中,有两个黑色的方形,从色彩上来看,它让这个画面重心更稳,它们与红色的气球组成了极富设计感的三角形。但是当我们企图去探究画作背后的含义,这两个黑色的方块又像是两个黑洞洞的窟窿,是两扇楼宇上的窗户,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画作中有人在窥视画作外,上升的气球的自由无非是一种假象,是被监视的“自由”。

用音乐写色彩


  保罗·克利出身于瑞士,父亲是祖籍巴伐利亚的音乐教员,母亲是伯尔尼人,在一所音乐学校教授声乐。人们一般将他当作是一个瑞士画家,而他一生都是一个德国公民。
  受到父母所带给他的音乐环境熏陶,他自幼就是一个天才小提琴手,音乐的节奏就像绘画的构图,乐器的声音就像是画作中可感的视觉温度,高低音符的五线谱就像是高低错落的抽象线条,音乐本身是一种极其抽象的语言,一种纯感性的,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的语言,这当然也启发了画家在他绘画方面的灵感,画家对色彩极为关注,曾经将色彩比作音乐。
  保罗·克利是一个好奇心很旺盛的人,他不仅热爱音乐,他同时写诗、写小说,出版诗集。更在19岁那年,进入慕尼黑库列尔的画室学习绘画,21岁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在丘特维克的画室与康定斯基同学。短期逗留于意大利和巴黎之后,他定居慕尼黑,娶了一位钢琴家为妻,他将生活活得诗情画意,却缺乏了颜色。他最初的工作,是关于蚀刻板画的,这种创作精雕细琢、黑白素描,既不抽象,也无色彩。
  1914年他去突尼斯,这次旅行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通过这次旅行,此时已经三十五岁的画家,突然迷恋上了色彩,最终选择投身绘画,放弃了之前的事业。
  在其《日记》中,他写下了证明他的生活和艺术出现了新纪元的话:“我已经和颜色成为一体了,我已经是位画家了。”
  从1920年起,他作为包豪斯的教员,先在魏玛,后在德绍教书。1928年到埃及旅行之后,他被任命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员。由于坚决反对希特勒主义,他于1933年离开德国,定居瑞士,直到去世。

丰富多变的心灵世界


  即使是在从事绘画创作的时候,我们依然无法忽视保罗·克利画中的韵律感,他是一位用音乐去画画的创作者,这使得他的画作中蕴涵着极为丰富复杂的文化冲动感,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他拥有着孩童般天真浪漫的艺术语言,又有着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所深沉厚重、衍生意义丰富复杂的敏锐洞察。
  音乐,是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它比语言的变化要更快更细微,当一个艺术家以音乐去作画的时候,他的画作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画作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孩子与成人、天真与深沉、现实与幻想,他天马行空、自由地往来其间。
  有的人将其视为超现实主义,而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超现实主义画作中深植于民俗精神的意向在其画作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一种现代化的抽象符号,一种象征城市、象征文明的符号——他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情。
其他文献
摘要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几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20世纪女性的形象,探索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
摘要 电影审查与表达自由之间的冲突在美国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的规范电影中有违社会道德的情况,又不至于置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利于形式,即如何平衡两者之利益,一直是法学和电影界关注的焦点。美国电影管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官方审查到以内容分级的行业自律、以标尺代替剪刀的管理范式转变。其原因有来自各社会语境的变化,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把电影划入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表达自由范围是其变化的根本原因。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经
摘要 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城市的文化予以了梳理和思考。既体现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也很好地展现了当时城市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广度。不仅开了国内城市军事纪录片的先河,也成了以纪录片打造和构建城市品牌的开路先锋。  关键词 文献纪录片 《石破天惊》 城市军事纪录片    为纪念“解放石家庄”60周年,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广播电视局和石家庄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5
法国当代纪录片从60年代真理电影开始就拉开了序幕。其中关于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多站在动物的视角,给动物以同样的人文关怀,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一个不为我们所知或很少为我们所知的世界,体现了西方生态主义对创作者的影响。  纵观法国当代关于生态题材的记录片,早期的有《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后来的如1991年吕克一贝松的《亚特兰提斯》、2003年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再到2005年吕克·雅克的《帝
[摘要]波西米亚风最近几年总是引起影视界和设计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大量在各种时尚影片中出现。虽然流行是一个短时间的社会现象,但不可否认,波西米亚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只是一种服装的流行,它带给影视界人士更多的是思维一只有这样一种能够融会东方与西方精神,符合流行趋势的产品才能为国内影视剧中的时尚人物增添时代的魅力。  [关键词]波西米亚 吉普赛人 茨冈人 适度人口    波西米亚风最近几年给我们留下了深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当扩充信息容量丰富学习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各项英语技能。因此很多老师已经或开始将英文影片带入了课堂,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前英文影片的教学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研究设计,完全可以找到且能够恰当运用与英语教学匹配的英文影片,达到影片对于教学素材的有效增补。  【关键词】英文影片 英语教学 现状《辣妈辣妹》 增补    多媒体技术的飞
摘要 电脑动画大片《海底总动员》在北美以3.26亿美元的票房击败了《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还超越了1994年《狮子王》创下的纪录,成为历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片。它已经超越了以往CG动画“以技术挂帅”的原始阶段,回归到以内容题材的升华和剧情的内在意义为核心的动画制作模式,为以后的CG动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海底总动员 CG动画 新技术    《海底总动员》的主角是一对可爱的小丑鱼(C
[摘要]帕索里尼的影片《萨罗》是世界电影中最奇特、最惹起争议也最怵人心目的影片之一。它充分表明了一位有才华的西方艺术家,当他处于被形形色色哲学信条束缚的环境中时,他的创作道路是何等艰辛,对他说来,完整的世界观又是何等重要。  [关键词]反法西斯 弗洛伊德主义影响 性虐待狂 但丁式“叙事圈”    彼埃尔帕索里尼(1925-1975)在1961年拍摄他的第一部影片《迷惘的一代》之前就已经是意大利著名
【摘要】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美育思想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其美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梅贻琦美育清华大学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可以这样说,清华大学的成功离不开梅贻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梅贻琦的关注,更多地是聚焦在通识教育思想、大师论、教授治校、大学理念、大学教育管理等
《黑镜子》第一季展示了未来的改变人类生活的诸多高新科技,更是一系列关照人性阴暗面的“黑镜子”,可以说,《黑镜子》系列剧用科幻的手段细腻地演绎了人对自身的再认识。  《黑镜子》第一季是一部三集的迷你剧,分别对媒体人及社会大众、处于理想现实纠结中的人、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感性极强的影像反思。  一、 第一集《国歌》  以传统的绑架题材,演绎了看似专业实则罔顾被采访对象生命现代媒体人以及应该矫正但很容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