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新探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城市的文化予以了梳理和思考。既体现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也很好地展现了当时城市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广度。不仅开了国内城市军事纪录片的先河,也成了以纪录片打造和构建城市品牌的开路先锋。
  关键词 文献纪录片 《石破天惊》 城市军事纪录片
  
  为纪念“解放石家庄”60周年,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广播电视局和石家庄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5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日前已在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等栏目以及石家庄电视台陆续播出。
  该片虽不是好莱坞的同名经典大片,也不是重名的正在播映的电视连续剧,但其轮番播出后所产生的反响和轰动。却不亚于“石破天惊”般的审美效果。甚至在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出时的最高收视率曾达0.63%(一般纪录片的收视率基本上在0.20%到0.30%之间)。那么,该片何以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当中脱颖而出?其究竟有哪些不同凡响之处呢?
  
  一、纪录片是城市的文化思考
  
  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是一部以石家庄解放前后为背景的城市军史片。该片的第一集《山雨欲来》、第二集《石门洞开》就完全是对在石家庄地区展开的几场战役的回顾和讲述,比如正定战役、血战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等,极力地突出了石家庄作为解放战争中全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的重要地位。
  石家庄又名石门。素有“燕晋咽喉,南北通衢”之誉。1947年4月,距离石家庄西北80公里的西柏坡被选为中央工委的机关所在地之后。就注定了作为华北重镇的石家庄和这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西柏坡一道。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该片的片名《石破天惊=》若解读为“石门(石家庄)破而天下惊”,并非牵强附会。如果攻下了石家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将联为一体,蒋介石在华北就没有了城市设防的一张王牌。记得当时三纵政委胡耀邦在给部队作动员时讲过:石家庄是“石”家庄,不是“钢”家庄、“铁”家庄,也不是“泥”家庄、“土”家庄。石头虽不似钢铁坚硬,可以捣碎。但也不像泥巴那样,一触即溃。要捣碎石头,需要下苦功夫,用大力气。事实上,国民党军吹嘘“可坐守三年”。晋察冀野战军原先准备攻打两个月的石家庄,六天六夜便宣告解放。片中的解说词曾有过这样的描述:“1947年的秋天,战事频繁的中国大地上硝烟四起。但战争的天平在发生着微妙变化,蒋介石脸上洋溢了一年的笑容开始悄无声息地隐退”。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我军夺取敌人大城市的先例,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这支山沟沟里走出来的队伍,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标志着以城市为根基的蒋家王朝的大厦从此开始倾斜、坍塌。
  然而,该片又不只是一部军事题材的战争纪录片,也不是关于石家庄的几十年的城市影像史志,而是把时间就定格在1947年一1949年这段“光荣与梦想”的日子。虽然仅短短的两年时间,该片却几乎“全景式”地展现了石家庄的方方面面:政权建立、文化建设、军工生产、恢复经济等等。于是,该片的第三集《探索经验》、第四集《红色摇篮》、第五集《人民政权》就是围绕这些方面予以真实的纪录和展开的。石家庄解放后,社会治安怎么整顿?生产怎么恢复?社会怎么治理?城市如何建设?一个个崭新的课题开始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
  虽然该片总导演郭西昌自认为不过是纪录了一个历史瞬间、一个故事而已,但该片通过历史纵深的挖掘所打造的“石家庄品牌”确已不仅仅属于石家庄,而是“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石家庄”。石家庄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实在太重大了,片中的解说词是这样讲述的:尽管华北人民政府只历时一年零一个月。却为新中国统一财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积累了经验,并为多党合作制度、党政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雏形: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在石家庄是第一次,在全国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人民日报》这样评论:石家庄人民代表大会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与此同时,在这个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制订了中国第一个《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印刷了第一张《人民日报》,即便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历史性声音,也是通过这里的电台转播发射系统传向了全国、全世界。既然历史选择了石家庄,石家庄当之无愧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后方基地,成为我党城市接管和恢复建设的试验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市长走马上任的演练场。
  从这样意义上讲,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阔大的视野和宏观的历史高度,是一般的城市文献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它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城市的文化予以了梳理和思考。既体现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也很好地展现了当时城市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广度。不仅开了国内城市军事纪录片的先河。也成了以纪录片打造和构建城市品牌的开路先锋。
  
  二、纪录片是城市的史诗
  
  当下,人们谈论纪录片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是“好看”。言外之意,纪录片是否有故事,是否会讲故事,能否讲好故事。毕竟“你得先让人愿意听你讲故事,你才能把故事讲给他们听”。于是,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大多数创作者的普遍追求。很显然,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晾》对于城市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重感的传达,也不是仅靠解说词来完成的,而是采用了多种的表现手法,其中尤以娴熟的故事化叙事营造了全片的艺术感染力。
  该片的总编导郭西昌就特别擅长用纪录片来讲故事,并且几乎是他所有的纪录片创作一贯引以得意的手法。仅以其此前的军事题材纪录片《烽卷黑土地》、《新四军》为例,尽管时过几年,至今依然能够为同行们津津乐道,一个功不可没的贡献就是得力于他的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不管历史的背景和情境多么庞大、复杂,他总能以众多精彩纷呈的小故事把大时空贯穿起来,让观众身不由己地一同体验纪录片中所规定的特定情境,并遭遇不同程度的情绪感染和各种感动的历史瞬间。
  相形之下,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在故事化的叙事上比起以往则又前进了一步,表现为更加地娴熟和自觉。特别是该片每一集开篇的“引子”就非常有特色,以其自由的时空转换引出故事并展开叙事,使得该片更像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城市交响乐与史诗。比如,第一集《山雨欲来》是以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常山战鼓作为引子。引出五百年后三国争霸的盖世英雄赵子龙,又从赵子龙引出了一千年后的另一位赵氏后裔赵生明,最终导出正定战役。第二集《石门洞开》又以石家庄地区特有的戏曲样式——丝弦为引子,通过“沧海桑田成往事,唯有忠义千古流芳,47年战鼓声声响,烽烟又起石家庄”的丝弦唱词,拉开了石家庄战役的序幕。第 三集《探索经验》则从石家庄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拉花切入,引出了石家庄解放后人们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于是,该片开篇引子的运用,既体现了石家庄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完成了久远的历史与现实时空的交接和转换。
  尤其该片在整体构架上截取的只是“解放石家庄”一前一后短短两年的时间,虽然期间曾经发生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由于保留下来的史实资料相对匮乏(这对于文献片其实是先天的不足和大忌),特别是可视性影像资料少,加之部分事件本身波澜不大,创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该片的主创人员便在多时空的自由转换、流畅的启承转合和特定时空的氛围营造方面下足了气力,有意强化乃至放大了“震撼”效果。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厚度主要来自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截取足够多的生活横断面,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缺乏实证性、可信性,动态的不确定因素也难以捕捉和把握。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即创作纪录片之难,难就难在时空的合理选择与准确把握,并给予纪录片富于时空以外的拓展。
  不仅如此,该片在注重历史与现实这一宏大的时空背景转换的同时,也对同一事件的小时空小环境予以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正反两方的事件冲突异常激烈。比如,为了表现敌我两大政治集团在军事较量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鲜明事实,曾在血战清风店战役中有过这样的对比描述:“此时乘坐美式吉普的罗历戎,却在为行军缓慢而发怒,更为部队的吃饭问题在发愁。凡是他的部队到达的村庄,除了四壁空空,有些地方水井都填了,别说人吃的,连喂牲口的草都找不到。然而。在解放区,战士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村头上、大路旁,早已经站满半夜接到通知赶来的乡亲们,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容器装满了不同的食品,大路旁每隔50米左右便放着一口大缸,盛着烧好的开水和小米粥。”恰如苏联秘密特使米高扬所概括的那样:你们党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你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强大无比的。而蒋介石也只能在多年以后发出无可奈何地感叹:错在当时没有鼓动农民。毛泽东是沾了农民的光。于是,时隔60多年的历史时空,在观众的面前变得感性化了,除了可以想见甚至似乎能够触摸到当年的真实情形和场景。
  当然,该片的“好看”还取决于很多的相关因素,诸如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拍摄环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以及制作的精良等,而其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是一大看点。因为从观众的心理需求角度上讲,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特别是那些不可预知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关系、事件的冲突等,都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也就必然地导致受众的观赏心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该片第一集《山雨欲来》当中我军向清风店“急行军”一节,就表现得非常生动、活灵活现。那些亲历者们是这样讲述当时情形的:“晚上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睡着了一睁眼睛。一看前边没有人了,就赶快跑啊。有时还做梦,梦见部队跑步啦,哎,他就开始跑步,其实前边没跑,撞上了就。”这里。还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音乐和音响效果同样很突出,并在片中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元素,共同参与了故事的讲述。正是这种充满故事性的情节,让今天的人们更容易走近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英雄们的果敢行为和大无畏的精神大声喝彩甚至洒下真诚的热泪。恰如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
  另外,该片通过对50多位平均年龄达83岁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的采访,由他们来讲述当年他们曾经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是时空转换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其中一位最年长者97岁,而他对过去的记忆又是那样的清晰,令我们不由自主对这些当年年轻的英雄们产生一种由衷的、崇高的敬意。也正是这些英雄们——城市的见证者、缔造者最终谱写了一曲曲生动的城市成长的历史乐章和无比辉煌的史诗。甚至该片似乎于不经意间的镜头捕捉,也构成了该片故事化叙事的一种手段。比如编导在采访原纱厂女工、全国劳模张栋。编导有意地安排她的孙子给她带上当年曾经获得的各种奖章,孙子说“奶奶,您辛苦了,真了不起”时,老人泪流满面,相信观众同样也会潸然泪下。在这个意义上讲,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通过时空转换和场景氛围的营造所带给观众的“震撼”。不只是一种审美直觉和人们视听感官上获得的各种感知的综合,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撼动和震颤。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又是一种“介于单纯记录现实和企图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
  
  三、纪录片留住城市的记忆
  
  一般说来,任何一部文献纪录片必须满足三种价值:文献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三重价值又决定了纪录片的主要品格和特点:“一是披沙拣金、清醒理性的历史深度:二是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恰恰同时具备了这三种品格。如果说该片的历史深度和文化蕴藉令人“震撼”。艺术感染力让人“感动”,那么其社会影响力便足以使人“惊诧”了。
  确实,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纪录和留住了石家庄这座红色城市无数使人“忘不了”的经典镜头和记忆。比如。1948年8月石家庄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历史盛会,华北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在人民礼堂举行。当会议议程过半之时,敌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接着炸弹在离会场2、3百米处炸响。事后曾经有人惊呼:出席会议的542名代表,都是来自各解放区及国统区的精英人物,其中不乏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徐向前、邓小平等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如果敌机没有二三百米的偏差,中国的历史也许将被改写。比如,石家庄解放后,在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第3天,邮政通邮:第6天,《新石门日报》出版:第10天,电话通话:第38天,发电厂供电:第53天,自来水供水:各主要工厂在当年年底全部恢复生产。再比如,在西柏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一间仅有16.3平方米的小民房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换言之,通过该片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精彩的解说词,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石家庄之于新中国的建立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贡献,石家庄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
  特别是该片有意识地把“石家庄的解放与全国解放、石家庄的管理与全国城市管理、石家庄的政权建设与全国的政权建设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对石家庄“辉煌”的阶段性历史的一次抢救性的挖掘,较好地展现了石家庄这座英雄城市的传奇历史,也是第一部全面地讲述石家庄的解放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生活进行深度思考的文献纪录片。毕竟纪录片的使命“不仅仅是只纪录人类的行为,不只仅仅纪录我们平常所直接面对的每天的生活,我们还要纪录、发现和整理、叙述我们过去精彩的历史和文化,精彩的精神和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讲,该片绝不是简单地再现战争、纪录事件,它已然承担起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对石家庄的历史地位进行新的评估,让世人重新认知这座伟大的城市。这也恰恰是该片主题之外的意义延伸,而且影响和作用将更加深远。即“我们决不排斥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个人性和个体表达的丰富多彩,但在思维上一定要走中华文化的主流。我们不能为了记录逝去的文明,而失去对现存文明的记录。”
  综上所述,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以其纵横捭阖的时空再现、娴熟的故事化叙事和宏大的主题延伸,使其在同类的军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再一次脱颖而出。它不仅使受众从欣赏心理的角度获得了审美震撼和审美体验,更从理性的高度获得了一种深刻的审美领悟和认知,进而重新认识和评价了石家庄解放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坚信,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必将同它的片名一样震惊和惊醒世人:新中国曾经从这里走来!
其他文献
[摘要]动漫产业是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扶植的_项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并不成熟。2001年日本新锐动画导演新海诚的一部个人作品《秒速5厘米》成功推出,给日本动画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部动画影片从制作到后期推广的很多方面,与日本动画业传统制作流程相比,属于革命性探索,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动漫产业 知识产权 情节 主题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
很久以前,青梅竹马、童贞无邪的小女孩天真地问小男孩:“你说我哪儿长得最好看?”小男孩看着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你的眉毛长得最好看,像童话故事里的小公主,细细的弯弯的。”“那你说,我哪儿长得最好看?”小女孩忽闪着大眼睛看了一会儿说:“你的嘴最好看,牙齿又白又整齐!”   十几年过去了,他们两人相爱了。一个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一个长成了英俊少年。少女依偎在青年怀里,撒娇地问:“我哪儿最迷人?”青年仔细
[摘要]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博士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哥本哈根》,是2000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力作的中国版。围绕着科学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三个人物——海森堡(梁国庆饰)、波尔(何瑜饰)、玛格瑞特(杨青饰)展开的对话和思考。  [关键词]交流 事实 科学 爱国    一、“交流的无奈”    《哥本哈根》给我最大震撼是“交流的无奈”(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语),是speakinginto
刚刚过去的2009年,数码单反领域热闹非凡。各厂家发布的不少新品不但丰富了数码单反相机的种类,也让各自的产品线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索尼推出的α550以其强大的配置和多项功能成为本刊在2010年第一期杂志中的年度热门推荐机型,而所谓的入门并非意味着一台低端相机。如今的产品线中,“入门级”可能同时意味着不同定位的几台相机。新年伊始,索尼发布了新的数码单反α450,其外观乍看起来与α550和α500似
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传送到“Google Earth”等网络地图的相应位置,让全世界没去过照片拍摄地的人也能从你的图片中一睹当地风采,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的瑰丽奇观,一定能震撼很多人心,同时也能让他们记住作为拍摄者的你,很有意义吧。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只需要给照片加载上GPS信息就可以。ATP Photo Finder mini就是这样一个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给照片导航的小工具之一
如果沿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回溯影史而审视,会发现在20年代中国电影长达六年的商业类型电影浪潮中,已经生发出了神怪类型片这一大陆“土生土长”的电影类型。这场以商业为导向的类型流变,大致经历了从古装片到武侠片再到神怪武侠片的历程。当时,标志性的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一经公映,其非凡的奇观化镜像所生发的影响力,便“烧”遍大江南北,引人叹为观止。而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这类神怪武侠片,正是对武侠片的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亲历这个时代,是每个中国人的幸运,也是每个摄影人的幸运。用镜头记录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是我们每个摄影人的长项和责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精彩的创作题材。但要让眼前所见的场景更提炼突出富强的主题,还需要创作者对镜头较高的把控能力。简单直白的记录很难给人留下
摘要 电影《色·戒》的基本情节来源于“郑苹如刺丁案”,所以被人指责为歪曲英雄,美化汉奸的作品。厘清从“郑苹如剌丁案”到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再到电影《色·戒》的细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郑苹如剌丁案”变化的过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李安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 郑苹如刺丁案《色·戒》张爱玲 李安 创作心态    《色·戒》这部电影将一对绝望的男女和他们既无法信任对方又彼此迷恋的情绪描
摘要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几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20世纪女性的形象,探索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
摘要 电影审查与表达自由之间的冲突在美国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的规范电影中有违社会道德的情况,又不至于置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利于形式,即如何平衡两者之利益,一直是法学和电影界关注的焦点。美国电影管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官方审查到以内容分级的行业自律、以标尺代替剪刀的管理范式转变。其原因有来自各社会语境的变化,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把电影划入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表达自由范围是其变化的根本原因。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