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长春教育》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00 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紙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 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山羊8 只,绵羊5 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學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其他文献
G633.41  英语教学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教學,从很大程度上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那么自学能力则是学生驾驭学习的活动,获得知识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只在英语课内,更重要的是在课外的广阔空间。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学习词汇、语法、参与活动、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掌握语言规则,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实践,不断反复训练,掌握学习英语的规律,就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利用教材完成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后续语文水平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而拼音的学习则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基础性内容,与学生今后的语文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低年级小学生拼音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谈趣味性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低年级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践应用  G623.2  在中国语言的组成元素中,拼音是重要的语言形式,也是确保学生
摘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具体指的是在教学条件的制定内容下来设计组织以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学习,然后学生通过团队和小组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的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最终建成
摘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中,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科学和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英语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培养他们对英语课的兴趣,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  关键字:多媒体网络环境;高中英语教学;实施策略  G633.41;G434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课
摘要:英语课堂的“导入”(lead in)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的“敲门砖”。因此,在课堂上如何设计一个有效、有趣的导入,显得至关重要。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这些导入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有着其共同的原则。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对多种课堂导入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导入方法的共性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导入;课堂教学  G633.41  一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生物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生物教学虽不是初中教学的主科目,但是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生物意识,认识生命发展的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生物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内容,进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本文指出了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
摘要:目前,我国数学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逐步转向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教学转向多角度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枯燥的机械性教学转向师生互动的交流式教学。这些变化,都给我们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探索创新。“师生互动”的教学正是实现这三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