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丁村遗址仰韶文化的曲酒和谷芽酒

来源 :中原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酒技术的证据.丁村的仰韶人用尖底瓶制作谷物发酵酒,酿酒原料主要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麦族种子和栝楼根.他们采用了两种发酵技术,以酒曲或发芽谷物作为发酵剂.制作酒曲的主要菌种可能是红曲霉,同时也包括少量曲霉和毛霉,主要原料可能为大米.利用红曲霉和大米制曲酿酒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随着水稻栽培的传播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到达黄河流域.丁村距离著名的仰韶遗址仅10公里之遥,其酿酒方法可代表仰韶文化核心地区6000年前酿酒技术的发展状态.
其他文献
通过对赴边疆基层工作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理想信念调研访谈,分析这一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发现影响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榜样感召、实践锻炼以及家庭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4个着力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牢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完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机制,使理想信念得以践行和深化;树立校园榜样、引入社会榜样,营造校园榜样文化;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学的借鉴和运用,应突破形而下的工具之用,上升到本体之问和价值之思.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美的实践教育活动,它统一于人的自我超越和发展创造,彰显人的本质力量,通达人性能达的境界.美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容和价值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美可以观照具体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意阐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和解,使以美育德成为可能.以美的意识感召人的精神觉解、以美的体验触发人的价值体认、以美的效果提升人的自由境界是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开
本文以倒叙方式追溯了运城盐池开发、利用的早期历史,以及与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关系.从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期往前追溯,分别讨论了夏商和龙山时期运城池盐开发和外输的间接证据,仰韶时期陕晋豫邻境地区聚落兴衰、社会复杂化发展与晋南盐业资源利用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联系.
鲁中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发展的重心地带,也是文献记载的“少昊之墟”和太昊氏后裔分布之地,但长期没有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直到2018年,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陶文,填补了此类陶文在该地区的分布空白.本文在这一前提下对太昊氏与少昊氏有关问题做了重新探索,认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炅(昊)”族首先在鲁中南一带兴起,并创作了标识族群身份的陶文作为族徽,后来分化出少昊氏与太昊氏两个支族;太昊氏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至豫东皖北一带,后来逐渐融入了当地龙山文化之中;少昊氏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和鲁东南一带,大
《向导》周刊的创办与《新青年》的改版,为中共早期革命宣传与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平台.《新青年》季刊与《向导》周刊两份刊物在中共早期宣传的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在中共早期的理论建构上却是互动的.rn一、《新青年》与《向导》在职能上的分工rn1923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的《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新青年》季刊——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机关(C.P.).”同时规定“《向导》周刊——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C.P.).”[1](P19)从规定上看,两种刊物的功能有所不同,即《新青年》季刊是“学理的”马
河南三门峡市大岭路北段东侧发掘了一批唐代墓葬,其中M61是这次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且随葬品较多的一座墓葬,墓中出土有陶、铜、铁、金、蚌等各类遗物共16件,另有石墓志1合.根据墓志记载,墓葬主人为唐代中期的张归香夫妇.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唐代中期墓葬形制及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学界对《新青年》的研究可谓丰矣,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新文化启蒙、思想传播、人物群体与刊物传播等诸多领域,中共历史叙事中也多对《新青年》进行贡献定位、价值判断等,各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目前,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新青年》所关涉的人物、社团、报刊等研究趣向明显.中共建党初期,《新青年》文本的传播、作为文本传播终端的阅读,无疑能够构建出相对清晰、不易觉察、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三个共同体,索隐其内在的关系性,可以丰富、补充和细化中共早期的理论构建史.
2018年7月,三门峡市陕州区发现一处空首布窖藏,出土春秋时期大型平肩空首布504枚.这批空首布数量多,制作精良,币文丰富,是大型平肩空首布中难得的精品.这一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平肩空首布的铸行流通区域、货币制度、货币文字和商业贸易等诸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史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100年前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时就发现了这类遗存,其后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的发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庙底沟遗址、泉护村遗址等考古工作,使学界对庙底沟文化的特征、年代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百年的考古工作证明,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一支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考古界有关早期中国的阐释,很大程度上都与庙底沟文化相关,但这些理论的依据,主要是基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力,而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墓地,长期以来并不清楚.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庙底沟文化聚落与墓地的研究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教化思想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礼乐教化思想的内涵是以礼乐之教化民于善,它在实践向度上体现为从人性的美好期待到现实社会的人文转向和从君子人格的塑造到化成天下的理想追求.礼乐教化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旨归包括以礼乐之和丰富新时代人文教育、以人性教化为基础塑造美好人格、以崇德向善助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