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州区春秋空首布窖藏整理简报

来源 :中原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7月,三门峡市陕州区发现一处空首布窖藏,出土春秋时期大型平肩空首布504枚.这批空首布数量多,制作精良,币文丰富,是大型平肩空首布中难得的精品.这一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平肩空首布的铸行流通区域、货币制度、货币文字和商业贸易等诸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加快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的基础上申请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探索构建本科层次畜牧兽医专业职教课程体系.文章在分析畜牧兽医专业岗位发展及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智慧信息能力”)与特色课程(“共享课程、模块课程和畜牧产业课程”)匹配的主干课程体系,及“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素养”互融的配套课程体系,实现“1+X”证书、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培训与课程体系的融通,可以为后续本科层次畜牧兽
2016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伊、洛河流域史前文化调查,调查发现的宜阳苏羊遗址面积较大,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该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苏羊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为建立河洛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以及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山西东西两侧为南北向的太行山与吕梁山,中间是由低山和丘陵隔开的盆地,数千年前有湖泊分布,地形的特点决定了史前聚落的分布与特色.山西庙底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以1949年和1990年为界,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学术目标和工作模式有一些不同,获得的信息也有差别.庙底沟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分布在晋南、豫西地区的枣园文化,在部族兴盛时期,曾经强力向外扩张,通过吕梁山区和晋中盆地的边缘地带一路向北,进入山西北部后,与北方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对后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仰韶晚期后,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部族发生了分化
通过对赴边疆基层工作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理想信念调研访谈,分析这一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发现影响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榜样感召、实践锻炼以及家庭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4个着力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牢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完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机制,使理想信念得以践行和深化;树立校园榜样、引入社会榜样,营造校园榜样文化;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学的借鉴和运用,应突破形而下的工具之用,上升到本体之问和价值之思.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美的实践教育活动,它统一于人的自我超越和发展创造,彰显人的本质力量,通达人性能达的境界.美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容和价值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美可以观照具体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意阐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和解,使以美育德成为可能.以美的意识感召人的精神觉解、以美的体验触发人的价值体认、以美的效果提升人的自由境界是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开
本文以倒叙方式追溯了运城盐池开发、利用的早期历史,以及与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关系.从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期往前追溯,分别讨论了夏商和龙山时期运城池盐开发和外输的间接证据,仰韶时期陕晋豫邻境地区聚落兴衰、社会复杂化发展与晋南盐业资源利用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联系.
鲁中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发展的重心地带,也是文献记载的“少昊之墟”和太昊氏后裔分布之地,但长期没有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直到2018年,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陶文,填补了此类陶文在该地区的分布空白.本文在这一前提下对太昊氏与少昊氏有关问题做了重新探索,认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炅(昊)”族首先在鲁中南一带兴起,并创作了标识族群身份的陶文作为族徽,后来分化出少昊氏与太昊氏两个支族;太昊氏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至豫东皖北一带,后来逐渐融入了当地龙山文化之中;少昊氏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和鲁东南一带,大
《向导》周刊的创办与《新青年》的改版,为中共早期革命宣传与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平台.《新青年》季刊与《向导》周刊两份刊物在中共早期宣传的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在中共早期的理论建构上却是互动的.rn一、《新青年》与《向导》在职能上的分工rn1923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的《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新青年》季刊——学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机关(C.P.).”同时规定“《向导》周刊——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C.P.).”[1](P19)从规定上看,两种刊物的功能有所不同,即《新青年》季刊是“学理的”马
河南三门峡市大岭路北段东侧发掘了一批唐代墓葬,其中M61是这次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且随葬品较多的一座墓葬,墓中出土有陶、铜、铁、金、蚌等各类遗物共16件,另有石墓志1合.根据墓志记载,墓葬主人为唐代中期的张归香夫妇.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唐代中期墓葬形制及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学界对《新青年》的研究可谓丰矣,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新文化启蒙、思想传播、人物群体与刊物传播等诸多领域,中共历史叙事中也多对《新青年》进行贡献定位、价值判断等,各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目前,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新青年》所关涉的人物、社团、报刊等研究趣向明显.中共建党初期,《新青年》文本的传播、作为文本传播终端的阅读,无疑能够构建出相对清晰、不易觉察、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三个共同体,索隐其内在的关系性,可以丰富、补充和细化中共早期的理论构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