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作用与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现实发生巨变并对道德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则以反映社会变动的现实为基准点,对人的道德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媒介伦理交叉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庞大的媒介伦理体系中,应怎样界定传媒与道德的关系呢?本文拟从传播学—伦理学维度思考,从而得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东西。其核心即为:媒介传播的道德规律,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一是媒介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道德,这被异化为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二是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传播的内化体系,这两者共同建构着媒介伦理本质。
  [关键词]伦理 媒介伦理 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67-01
  
  媒介伦理实际上是媒体人文关怀精神的延伸和提高,是媒体通过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的传播,表达一种使人向着生命优化的方向发展的愿望和信念。谈到媒介道德,往往产生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实际上,纯粹的媒介信息是无所谓道德价值的,只有当其进入流通领域,进入大众传播系统,才具有道德价值。当然,媒介伦理也必然关涉媒介信息,因为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判断必然涉及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这一体系在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异化为包括媒介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和道德内化体系,前者重在强调媒介传播的价值整合与观念表达,后者旨在突出媒介传播的观念内化与价值渗透。信息时代的传播模式已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从道德外化体系和道德内化体系入手是构建媒介伦理本质的合理途径。
  一、媒介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
  大众媒介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是旨在强调媒介传播的观念表达和价值整合一种价值导向效应。大众传播是大众追求的“价值向导”,传播者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评论,把既定的价值观举荐给受众,使之形成一种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是媒介传播的正确导向,能提升受众的价值追求,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这是正向效应;二是大众传播的误导、滥导会制造精神污染,这是负向效应。大众传播价值导向正效应的发挥,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价值观的明确性、一致性,传播者须把拟传播的价值观贯穿于传播内容之中,并要保持前后一致,做到一以贯之。二是价值观要正确、合理,拟传播的价值观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媒介传播的道德内化体系
  大众传播的道德内化体系是意在强调大众传播的观念内化和价值渗透作用的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道德规范体系、道德传播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构成,道德规范体系是大众传播道德外的延伸与继续,道德传播体系是大众传播道德化的前提与条件,是构建大众传播伦理支撑体系的关键所在。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需做调整,道德规范就为其提供道德准则。大众传播无疑是受众道德行为的“立法者”,它将道德规范暗含在各类节目内容之中,通过各种媒体对受众进行反复交叉的影响,形成一种萦绕受众生活的“道德信息圈”。大众传播的道德规范效应,增强了社会道德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有序化,具有“调节器”的良效。
  其次,道德传播是指人际间凭藉语言、行为和形象互相沟通观念的活动,是受众之间的道德互动和心灵交流。大众传播通过符号系统,传递价值观念,感染受众。相对而言,大众传播具有信息量多、速度高、受众面宽等特点,因而在道德传播层面更能保证效率和提高质量。道德价值观经由大众传播的感染传送,会迅速形成放量增长的模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道德观因其物质条件、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空间的隔离,会出现差异甚至对立。
  再次,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依据相应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大众传播,是一所教授道德教育的学府,它传递信息,对受众施加着系统的道德影响,因此通过大众传播进行的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第一,它的实施过程是无形的,在无形中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它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寓教于乐,把德育功能与娱乐功能有机结合,使受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心灵启迪。第三,它的教育对象非常宽泛,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毫不夸张地说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成为其传播对象,大众传播堪称一所全民的德育学校。因此,大众传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系中,具有极为突出的功效,已然成为普及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首要工具。
  三、结语
  由于媒介伦理具有群体性、中介性等特点,因此探讨媒介与道德的关系,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更好把握它对整个媒介传播活动的导向性作用,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文化意识、伦理意识和文化修养;增加新闻作品的文化含量,提升媒体的文化品位;提高受众对新闻作品的伦理文化读解能力;发挥新闻伦理文化的效能,促进新闻伦理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瑚.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
  [2]刘勇.媒体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唐岂.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4]何怀宏.一种主义的底线理学,1997(4).
  [5]陈文锋.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现代传播.2003(4).
  [6]万艳霞.新闻娱乐化的利弊[J].东南传播,2006(01).
  [7]刘景慧.编辑的伦理价值观[J].湖湘论坛,2004(01).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的一名巨匠,老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市民小说文本,塑造了许多典型而又让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但从他小说中所描写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出,老舍本人有着旧式文人的顽固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 男权意识 传统文化 悍妇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9-01    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老
期刊
[摘要]通化市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向性需求,展示了朝鲜族的时代风采,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活动特有的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艺术性深受群众的喜爱。朝鲜族端午节文化活动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逢端午节,无处不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男女老少无不尽情地投入节日活动中。端午节文化活动为进一步满足群众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精神文化
绕线型交流电动机是当前应用比较广范电动机的一种,碳刷和集电环作为电机重要的组成部件,起到旋转导电的作用.由于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集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理论之一。生活化教育即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观念。笔者结合班主任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将生活教育理论下的班级德育教育归纳为结合传统节日、阅读普法案例、开展亲子互动以及组织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并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活教育;班级德育;班主任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宗旨不为别的,
数学是关于数与形的科学,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想;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这反映了数学解题时,需要进行“模式识别”,需要建构标准的模型。
现阶段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领域中信息技术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理
摘 要: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探讨学科教学中与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热爱专业,树立崇高理想;与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团队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发挥学科教师在德教中的重要作用,要身教重于言传,要融合,贴切;让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学科教学中。  关键词:高职;德育;学科教学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市场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尚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系统性缺失,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内容不够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学生的思
鉴于现在初中学生难于合理运用乘法公式对一些较复杂的求值题进行求解,我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非负数的性质轻松解决了几道典型例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并获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