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歌唱艺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音乐文化土壤之中,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成。它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独具的艺术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汲取了文学、曲艺、戏曲等各类艺术的精华,唱技成熟,理论丰富,博大精深,拥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现代审美意蕴,它其中所蕴含的韵味之美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精华,而这一韵味美的实现与获得就依赖于在声乐行腔中对“字”、“腔”、“情”的运用。
作为一名中学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字”、“腔”、“情”的准确运用与把握,以便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演绎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规范地咬字吐字,巧妙地运用润腔技巧,合理地把握作品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就能够将曲谱中无声的音乐变成神韵贯通的动听旋律,进而实现并获得民族声乐的韵味之美。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行腔中“字” 、“腔” 、“情”的培养的重要性。
一、 民族声乐行腔中的“字”
在民族声乐行腔中,生动清晰的语言、鲜明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塑造动人艺术形象以及深化音乐主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一个重要方面。歌声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来表达思想感情,字音的清晰准确才是行腔的先决条件。有字才有声,有声才有情,只有做到了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才能将相对抽象的音乐与比较确切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歌曲的思想感情充分、完美地以音乐形象的形式传达给听众。因此,歌唱者在民族声乐行腔中要对“字”进行正确的把握。
大家都知道,歌唱中的咬字与生活中的说话不同,我们的日常用语在咬字发音时,字头、字腹、字尾相互间的转换是自然的、短促的,而歌唱中的发音是带有艺术色彩和情感色彩的,是需要塑造艺术形象和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所以,行腔中的咬字发音比日常用语中的发音要慢,过程要长,占用时值也长,其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发过程也会更加的有力夸张。因此,在民族声乐的行腔中,有时候为了深化作品,完美地塑造音乐形象,更好地获得音乐效果,就会采用一些特殊的咬字方法。如:紧咬缓发、缓发晚收、延长字头、延长字尾 、硬咬硬收、软咬软收等等。在行腔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个字或词,就会采用“紧咬缓发”的咬字方法。也就是说在演唱某一个字或词的时候,先紧咬住字却不吐出,不出声也不换气,让字形成一种悬吊的感觉,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急于代替歌唱者演唱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地使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的“腔”
“腔”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它可以指代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如口腔、鼻腔、胸腔等,可以指代樂曲的调子如高腔、昆腔,也可以指代说话的腔调如京腔、山东腔、学生腔等等。而本文中所写的“腔”即民族声乐行腔过程中的润腔。 润腔,从字面上理解:润,即润色、修饰、调节、加工、造型的意思;腔则是腔体、腔调、声腔的意思,两者结合即是:对声腔进行修饰、造型、加工。它是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态,多样润腔技巧的运用不仅能使声音圆润通畅,而且还能更加突出作品的风格和韵味。
“装饰音润腔”,即采用单倚音、复倚音、前倚音、后倚音等装饰方法,根据歌词中语言的声调、语气、语势对字音进行装饰,在唱准“四声”的同时,增强声腔的上下起伏和更多的曲直变化。
“音色变化润腔”,人嗓具有不同形状的共鸣器官,如:胸腔、喉腔、鼻腔等等。因此,它可以发出各种音色不同的声音。在这类润腔手法中,有一种润腔技巧叫做鼻音润腔法,它用于一些带有鼻韵尾的字词中,有时候为了表现某种感情风格,刻意将鼻韵尾提前收入鼻中的一种润腔手法。
“声音形态润腔”,它是为了满足歌曲情感的表现需要,运用声音的各种形态对声腔进行润色从而形成的一种润腔技法。在这类技法中有一种润腔技法叫做抽声,它是在人声哭泣状态下用力向内抽气时激起声带振动而形成的一种抽泣音,这种技法常用于一些伤心悲痛的情感表达中。
三、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的“情”
首先,行腔中情感的抒发要以作品内容为依据,由心而生。在声乐行腔中,演唱者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人物内心的心境与性格、故事情节以及所处环境,深入挖掘隐藏在每个音符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出作品所要表现的图景,想象自己就是图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将脑海中的图景传送给听众,从而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因为只有从内心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使声乐艺术更具生命价值和韵味之美。
其次,情感的抒发还要做到内心情感与表情动作的统一。行腔中内心情感与动作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歌唱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声音和外部表情动作来实现的,情声于内而表于外,感情与表情密切相关、相互统一。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总结到,要想使学生更好的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就要注重学生“字”、“腔”、“情”的培养与运用。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好咬字和吐字的发音方法,灵活的运用多种不同的润腔技巧,并仔细的揣摩作品中内含的情感,达到字、腔、情的相互协调、配合和融通,从而演绎的作品更加传声动情、韵味十足。
作者简介:
商林楠,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第一中学音乐组。
作为一名中学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字”、“腔”、“情”的准确运用与把握,以便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演绎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规范地咬字吐字,巧妙地运用润腔技巧,合理地把握作品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就能够将曲谱中无声的音乐变成神韵贯通的动听旋律,进而实现并获得民族声乐的韵味之美。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行腔中“字” 、“腔” 、“情”的培养的重要性。
一、 民族声乐行腔中的“字”
在民族声乐行腔中,生动清晰的语言、鲜明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塑造动人艺术形象以及深化音乐主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一个重要方面。歌声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来表达思想感情,字音的清晰准确才是行腔的先决条件。有字才有声,有声才有情,只有做到了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才能将相对抽象的音乐与比较确切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歌曲的思想感情充分、完美地以音乐形象的形式传达给听众。因此,歌唱者在民族声乐行腔中要对“字”进行正确的把握。
大家都知道,歌唱中的咬字与生活中的说话不同,我们的日常用语在咬字发音时,字头、字腹、字尾相互间的转换是自然的、短促的,而歌唱中的发音是带有艺术色彩和情感色彩的,是需要塑造艺术形象和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所以,行腔中的咬字发音比日常用语中的发音要慢,过程要长,占用时值也长,其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发过程也会更加的有力夸张。因此,在民族声乐的行腔中,有时候为了深化作品,完美地塑造音乐形象,更好地获得音乐效果,就会采用一些特殊的咬字方法。如:紧咬缓发、缓发晚收、延长字头、延长字尾 、硬咬硬收、软咬软收等等。在行腔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个字或词,就会采用“紧咬缓发”的咬字方法。也就是说在演唱某一个字或词的时候,先紧咬住字却不吐出,不出声也不换气,让字形成一种悬吊的感觉,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急于代替歌唱者演唱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地使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的“腔”
“腔”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它可以指代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如口腔、鼻腔、胸腔等,可以指代樂曲的调子如高腔、昆腔,也可以指代说话的腔调如京腔、山东腔、学生腔等等。而本文中所写的“腔”即民族声乐行腔过程中的润腔。 润腔,从字面上理解:润,即润色、修饰、调节、加工、造型的意思;腔则是腔体、腔调、声腔的意思,两者结合即是:对声腔进行修饰、造型、加工。它是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态,多样润腔技巧的运用不仅能使声音圆润通畅,而且还能更加突出作品的风格和韵味。
“装饰音润腔”,即采用单倚音、复倚音、前倚音、后倚音等装饰方法,根据歌词中语言的声调、语气、语势对字音进行装饰,在唱准“四声”的同时,增强声腔的上下起伏和更多的曲直变化。
“音色变化润腔”,人嗓具有不同形状的共鸣器官,如:胸腔、喉腔、鼻腔等等。因此,它可以发出各种音色不同的声音。在这类润腔手法中,有一种润腔技巧叫做鼻音润腔法,它用于一些带有鼻韵尾的字词中,有时候为了表现某种感情风格,刻意将鼻韵尾提前收入鼻中的一种润腔手法。
“声音形态润腔”,它是为了满足歌曲情感的表现需要,运用声音的各种形态对声腔进行润色从而形成的一种润腔技法。在这类技法中有一种润腔技法叫做抽声,它是在人声哭泣状态下用力向内抽气时激起声带振动而形成的一种抽泣音,这种技法常用于一些伤心悲痛的情感表达中。
三、我国民族声乐行腔中的“情”
首先,行腔中情感的抒发要以作品内容为依据,由心而生。在声乐行腔中,演唱者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人物内心的心境与性格、故事情节以及所处环境,深入挖掘隐藏在每个音符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出作品所要表现的图景,想象自己就是图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将脑海中的图景传送给听众,从而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因为只有从内心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使声乐艺术更具生命价值和韵味之美。
其次,情感的抒发还要做到内心情感与表情动作的统一。行腔中内心情感与动作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歌唱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声音和外部表情动作来实现的,情声于内而表于外,感情与表情密切相关、相互统一。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总结到,要想使学生更好的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就要注重学生“字”、“腔”、“情”的培养与运用。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好咬字和吐字的发音方法,灵活的运用多种不同的润腔技巧,并仔细的揣摩作品中内含的情感,达到字、腔、情的相互协调、配合和融通,从而演绎的作品更加传声动情、韵味十足。
作者简介:
商林楠,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第一中学音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