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必然问题。从纵向的角度看,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从多个环节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而从横向角度看,通常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而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实施高效学习。因此,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上,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性的一种思维工具,在教学中脱颖而出。该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实现高效构建历史课堂。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延伸,还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作为导向,以问题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构建相应的知识。当前,大部分高中生都有“历史离我很远”的想法,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缩短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创设满足学生特点、学科特点的具体、形象的生活化历史场景,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感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而思维导图属于可视化的一种图像思维,把思维导图应用到这一环节,不仅能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还能实现融情于景,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任何历史事件而言,通常都具有相应的中心问题,而思维导图则是凸显某个中心图像和本课的中心问题,以此凸显本节课程的本质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不仅能呈现出一个核心,还能从整体上呈现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
2. 回顾旧知,衔接认知。
温故知新属于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头脑中已具备的知识对思维导图的起点进行绘制,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记忆,促使学生实现发散性思考,并完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过渡,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实现完美衔接,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探究式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通常是将学生的交流互动作为行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教师将答案告诉学生。从相关意义的显示上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常是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有关学习资源实施利用,从而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经过合作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学生实现团队、实践各项能力的提高。对于某些知识的讲解,高中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但是由于当时自身的认知限制,学生对相关问题会存在一知半解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就近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学习的程度进行考虑,以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补。另外,合作学习的方式,还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通过集体协作的形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程度,并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与总结,这不仅能实现课堂时间的合理运用,而且还能深化学生自身的记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顺着思维导图的路径,进行自主、快乐、开放的探究式学习,并对孤独、单一、封闭、机械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以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实现新颖且实用的个性化学习,并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线索进行整体把握,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有效提高,并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让学生把教材的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储存的知识。除此之外,经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历史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于易错点要加以强调,以促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而对于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師想要上好一节课,通常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对教材实施有效分解。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实施分析,不仅能以中心的方式凸显主旨,还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同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凸显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以此准确掌控整个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及规律。学生不仅能够纵观整体知识点,还能够对细节进行延展,从而实现透彻分析教学内容,并充分掌握各个知识点,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还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通常能有效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能够在核心目标明确、突出的前提下,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完善,以促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多维目标的建立,通常不是将知识的讲解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作为重点,并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结论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围绕历史事件的中心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晨曦. 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架[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1):74-77.
[2]陆乔羽,李渊浩. 高中历史前置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1,(16):62-65.
[3]唐建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J]. 高考,2021,(16):5-6.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上,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性的一种思维工具,在教学中脱颖而出。该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实现高效构建历史课堂。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延伸,还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作为导向,以问题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构建相应的知识。当前,大部分高中生都有“历史离我很远”的想法,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缩短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创设满足学生特点、学科特点的具体、形象的生活化历史场景,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感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而思维导图属于可视化的一种图像思维,把思维导图应用到这一环节,不仅能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还能实现融情于景,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任何历史事件而言,通常都具有相应的中心问题,而思维导图则是凸显某个中心图像和本课的中心问题,以此凸显本节课程的本质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不仅能呈现出一个核心,还能从整体上呈现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
2. 回顾旧知,衔接认知。
温故知新属于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头脑中已具备的知识对思维导图的起点进行绘制,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记忆,促使学生实现发散性思考,并完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过渡,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实现完美衔接,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探究式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通常是将学生的交流互动作为行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教师将答案告诉学生。从相关意义的显示上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常是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有关学习资源实施利用,从而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经过合作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学生实现团队、实践各项能力的提高。对于某些知识的讲解,高中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但是由于当时自身的认知限制,学生对相关问题会存在一知半解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就近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学习的程度进行考虑,以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补。另外,合作学习的方式,还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通过集体协作的形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程度,并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与总结,这不仅能实现课堂时间的合理运用,而且还能深化学生自身的记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顺着思维导图的路径,进行自主、快乐、开放的探究式学习,并对孤独、单一、封闭、机械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以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实现新颖且实用的个性化学习,并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线索进行整体把握,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有效提高,并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让学生把教材的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储存的知识。除此之外,经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历史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于易错点要加以强调,以促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而对于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師想要上好一节课,通常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对教材实施有效分解。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实施分析,不仅能以中心的方式凸显主旨,还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同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凸显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以此准确掌控整个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及规律。学生不仅能够纵观整体知识点,还能够对细节进行延展,从而实现透彻分析教学内容,并充分掌握各个知识点,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还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通常能有效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能够在核心目标明确、突出的前提下,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完善,以促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多维目标的建立,通常不是将知识的讲解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作为重点,并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结论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围绕历史事件的中心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晨曦. 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架[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1):74-77.
[2]陆乔羽,李渊浩. 高中历史前置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1,(16):62-65.
[3]唐建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J]. 高考,2021,(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