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启发诱导,让学生敢于质疑;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适时激励,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以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启发诱导,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习过程贵在相机诱导,使学生勤于思考。每当新接一个班时,学生总是“无疑”可提,即便心中有了疑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课堂上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有的怕提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同学笑话,有的怕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会被老师批评。这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善于启发诱导。低年级学生应该让他们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让他们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拿起笔来,用心读书。用“?”注出不理解的词;用画“横线”标出喜欢的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于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养成学中有思、由疑而问的习惯。
相对而言,中高年级学生比较不爱发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创作适当的问题情境。例如:笔者上《赵州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市的八一路大桥、中州路大桥、大庆路大桥可雄伟、可壮观了!可我们今天要学习第十九课《赵州桥》,这座桥又老又旧又小,请问你们能否告诉我这座桥好在哪里,特别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学生一会儿圈圈点点,一会儿做批注,一会儿跟同桌小声交流,一会儿双眉紧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们侃侃而谈。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并抓住时机激励他们,说:“你们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体会。”接着又问:“那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提出来交流交流。”有的说:“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的历史遗产?”有的说:“为什么河面只有三十七米多宽,而桥却要五十多米长呢?”还有一个学生问:“我和爸爸一起查资料,电脑里说赵州桥是公元590-608年建造的,那离现在不是有1,400多年了吗?为什么书上却说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呢?”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
三、适时激励,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无疑处生疑”就是要学生敢于质疑教科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崇善真知的科学态度是很有益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老师导得好,放得开,学生不仅敢于发问,善于找“茬”,还能提出让老师想不到、答不出的问题。例如,教学第三册《识字7》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天空雁群会写字?”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就能回答:“因为天空中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所以说他们会写字。”这个同学接着又问:“那大雁为什么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呢?”我说:“这个问题我一时也说不准,我只知道它们飞翔时都有一只领头雁,可能是它们飞累了就变一种方式飞吧。我们回去都去翻翻书,查查资料,下节课再讨论,好吗?”这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了孩子去看书,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又学会了许多本没有学到的知识。
总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黄素珍.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品质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以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启发诱导,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习过程贵在相机诱导,使学生勤于思考。每当新接一个班时,学生总是“无疑”可提,即便心中有了疑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课堂上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有的怕提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同学笑话,有的怕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会被老师批评。这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善于启发诱导。低年级学生应该让他们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让他们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拿起笔来,用心读书。用“?”注出不理解的词;用画“横线”标出喜欢的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于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养成学中有思、由疑而问的习惯。
相对而言,中高年级学生比较不爱发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创作适当的问题情境。例如:笔者上《赵州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市的八一路大桥、中州路大桥、大庆路大桥可雄伟、可壮观了!可我们今天要学习第十九课《赵州桥》,这座桥又老又旧又小,请问你们能否告诉我这座桥好在哪里,特别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学生一会儿圈圈点点,一会儿做批注,一会儿跟同桌小声交流,一会儿双眉紧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们侃侃而谈。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并抓住时机激励他们,说:“你们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体会。”接着又问:“那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提出来交流交流。”有的说:“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的历史遗产?”有的说:“为什么河面只有三十七米多宽,而桥却要五十多米长呢?”还有一个学生问:“我和爸爸一起查资料,电脑里说赵州桥是公元590-608年建造的,那离现在不是有1,400多年了吗?为什么书上却说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呢?”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
三、适时激励,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无疑处生疑”就是要学生敢于质疑教科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崇善真知的科学态度是很有益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老师导得好,放得开,学生不仅敢于发问,善于找“茬”,还能提出让老师想不到、答不出的问题。例如,教学第三册《识字7》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天空雁群会写字?”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就能回答:“因为天空中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所以说他们会写字。”这个同学接着又问:“那大雁为什么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呢?”我说:“这个问题我一时也说不准,我只知道它们飞翔时都有一只领头雁,可能是它们飞累了就变一种方式飞吧。我们回去都去翻翻书,查查资料,下节课再讨论,好吗?”这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了孩子去看书,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又学会了许多本没有学到的知识。
总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黄素珍.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品质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