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耕耘 一世情缘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zh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纪念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和庆祝2012学前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笔者有幸采访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卢乐山先生。卢乐山先生是幼教界的老前辈,是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能采访这样一位大师,笔者心中充满敬爱之情,但还有些紧张。见面后,老先生的慈祥、亲切很快消除了我们的拘谨。卢乐山先生虽然年迈,但举手投足之间可见其优雅如玉的风范,谈吐之余流露出丰厚深湛的学识。在采访中,她甚是认真和耐心,一直非常热情、细致地为我们解惑,甚至将所谈人物的姓名一字一字地拼出。卢乐山先生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开创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堪称幼儿教育界的大师。她的教育生涯就是中国幼儿教育百年来的缩影,是中国幼儿教育的见证。但是,她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其实并无多大的成就,只是一生都甚爱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情缘。老先生如此认真严谨、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学生之辈颇为感动。
  一、树人百年,教育世家
  卢乐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上几代是塾师,祖父卢木斋先生在晚清时期曾任直、奉提学使,外祖父严范孙先生曾任学部侍郎、翰林编修。他们都是通晓新政西学的维新人物,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卢乐山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祖父卢木斋先生创办木斋学校(现为天津24中),内设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为南开大学捐资、捐书兴建木斋图书馆(惜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外祖父严范孙先生则开办严氏蒙养园、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南开学堂以及南开大学。卢乐山先生的母亲就是严氏保姆讲习所第一班毕业生,曾担任蒙养园教师并开办过幼稚园。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京津两地幼儿园任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卢乐山先生的姑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后来在木斋学校当了校长。表姐严仁清曾是北京市北海幼儿园主任,从事幼教工作五十几年。
  在祖辈们“教育梦”和家庭浓厚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卢乐山先生在幼年就有机会受到健康的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卢老先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中度过的。先生不满三岁就上了母亲和姑姑所办的幼儿园,以后继续在她们办的小学和外祖父所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其间常在外祖父家小住,深受老人家兴办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重视幼儿教育的影响,也为卢老先生日后走向幼教之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赤子之心,缘结幼教
  1934年卢乐山先生从南开女中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后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也正是从燕京大学第一学年起,卢乐山先生正式跨入幼儿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事业。卢乐山先生在燕京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曾在校外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创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稚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毕业之后,卢乐山先生回到天津木斋学校重新恢复幼稚园,全权负责幼稚园的教学工作。后因母亲生病,离开木斋幼稚园,后又应邀在北平协和医院独立开设了一个小型幼稚园。在这些幼儿实践工作期间,卢乐山先生对幼儿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时也会遇到困惑不得求解。这就又坚定了她再次学习的信念,于是在1940年再次报考燕京大学研究院。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卢乐山先生又回到木斋学校任教,工作不到两年奔赴成都燕京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在成都,先生先到树基儿童学园工作,完成其硕士论文,随后又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工作。其间,于1945年,与雷海鹏先生成婚。1948年卢乐山先生在蒋良玉的帮助下拿到了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进修的奖学金。刚好那时雷海鹏先生也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奖学金,夫妻两人便前往加拿大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涯。卢乐山先生一边学习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在儿童研究所附属的托儿所实习。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使卢乐山先生有了机会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接触,体会到孩子们的国别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使得先生深信别国的经验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卢乐山先生和丈夫准备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
  三、风华领潮,爱洒北师
  1950年,已有身孕的卢乐山先生回国当天就接到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关瑞梧先生的聘用电话,并被安排了幼儿园语言教材教法、幼儿园自然教材教法和幼儿园音乐教材教法三门课程。关瑞梧先生通知先生9月1日到师大报道,9月4日就正式开课。突如其来的工作让她紧张和忙碌了不少。据卢先生介绍,当时北师大保育系有骆涵素、关瑞梧、田贵銮、张韵斐、张天麟等资格和能力都很高的教师,但是当时保育系的教学更偏向于儿童保育这一块,儿童教育方面就相对不足。卢先生刚好在儿童教育这方面较为熟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后苏联专家戈林娜来访,卢乐山先生及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积极学习苏联学前教育方法。
  1952年全国各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师大原保育系和教育系合并,学前教育专业因而诞生。当时,卢乐山先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组的第一任主任。当时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的规模相当庞大,教研组的总人数达40余人,并设有单独的资料室、翻译室以及附设幼儿园。学前教研组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着为各兄弟院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此期间,卢乐山先生带领着学前教研组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作。苏联专家系统地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儿童心理学及幼师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带领学前教研组师生到各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观摩教学。
  卢乐山先生向笔者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学习,确实对我国学前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刚成立,大家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办。苏联专家的到来,使他们明确了一些重要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如苏联专家强调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另外也强调玩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当时“向苏联学习”也存在弊端,如两位专家都强调“苏联的教育学是唯一正确的”,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完全否定。   1956年苏联专家离开中国后,卢乐山先生领导下的学前教研组在思考,如何在“向苏联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卢乐山先生领导的北师大教研组提出了开展创造性游戏,这一号召颇有成效,各地幼儿园紧接着就掀起了自制玩具的热潮。教师们都成了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种有意义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的展览相继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卢乐山先生初步尝试进行自主课题研究。通过向苏联学习,卢乐山先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于是在北师大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卢乐山先生和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两个课题研究,即“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四岁幼儿的独立性”和“通过游戏培养四岁幼儿互助友爱”。这对于整个师大学前教研组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1966年年初,卢乐山先生和学前教研组的六位同事随教育专业的师生(师大学前专业自1965年末停止招生)同赴临汾搞调查,并准备长期在那里工作。但不巧的是,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他们就被召回北京。“文革”的爆发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灾难。在“文革”期间,幼教事业受到全面、彻底的否定,学前教研组的工作完全停顿,许多幼儿园被解散。卢乐山先生也经历了艰难的生活。“文革”结束后,学前教育专业随着高考一起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卢乐山先生又回到了学前教研组,与学前教育一起重焕生机。
  关于卢乐山先生对于百年幼儿教育的贡献,值得好好一提的是,她在北师大任教研组主任期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多年潜心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奠基人。
  1954年受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委托,北师大学前教研组组织编写我国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卢乐山先生是主要负责人。当时,在苏联专家马努依连科的指导下,卢乐山先生立即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进修员,京津两地的幼儿教育干部,幼儿园主任及有经验的教师等90余人共同学习与讨论编写工作。指南的重点内容还经过了幼儿园的试验来验证。历时两年,终于在1956年写出《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的初稿。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任务(总任务及各年龄班的任务),实现教育任务的手段,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教材和方法,等等。卢乐山先生负责撰写总论部分。当时教育部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教育指导用书,是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表现,也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大合作,立即印发给全国各地幼儿园及幼教行政部门征求意见。不幸的是各地送来的意见还没收齐,1957年开始的政治运动就接踵而至,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批判。《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这使得它始终没有正式出版。但由于经过大范围的印发及征求意见,其中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被很多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采用了,这对全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卢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胸怀重新投入到幼教事业,并开始潜心进行幼儿教育研究。1982年卢乐山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幼教硕士生导师,1985年成为首届研究生班导师。除了继续对之前一贯关注的儿童游戏和玩具的研究之外,卢乐山先生开始重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并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书籍,为以后在我国幼儿园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前期的学术准备。1994年我国正式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卢先生被聘任为该课题研究的顾问。卢乐山先生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向西方先进经验学习的进程。后来,她涉足教育经济学研究。1984年,由北师大教育系和经济系联合申报获批了教育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卢乐山先生主持申报并获批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她从业余逐步走向专业,开始了教育经济学科的研究。
  四、退而不休,钻之研之
  在1987年年末,送走了研究班的学员之后,卢乐山先生已经年近七十,开始了退休生活。但卢乐山先生退而不休,于1990年担任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该学会是在1989年成立,由全国妇联主管,以家庭教育研究和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主要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先生担任会长期间,学会曾经召开两次年会。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比较广泛,而且多数论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根据事实说明问题、提出建议的,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92年到2002年,卢乐山先生又担任学会主管下的《中华家教》杂志的主编,每月定期参加讨论会,在教育方面提供意见与建议。另外,卢先生通过讲座﹑写文章﹑口述以及参与研讨会等活动,发表对家庭教育的见解,阐述家庭应有的教育观及方法,强调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卢乐山先生经过几十年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现已经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界资历深厚、学问精深、德高望重的幼儿教育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出版了《卢乐山文集》。2006年中央教育电视台为她拍摄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家”专集。就在前不久,在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之际,《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首发。卢乐山先生现不愧是誉满全国的学前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这些晚辈有幸得以见老先生一面,受益颇多。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老先生的慈祥亲切、认真严谨、虚怀若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真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开心快乐!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讯编辑部供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的课程设计,应以“实践—反思”为基点,培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并打造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培训模式,其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度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看到教师成长的足迹。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从教师对教学中这三者之间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认识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以“课本”为本  在进入教学的初期,由于指导思想上、方法措施上或教师自身素质等原因,大多数教师会先经历“教书”——“教课本”“教教材”的阶段。从“照本宣科
郭华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18年回顾》一文,是一项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恰是多年萦绕在本人的脑海中,未能想好且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我深表赞同,并很受鼓舞,愿意作一点解读,与读者、编者、作者交流,如有误读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人觉得,这篇文章至少在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上,富有建设性,很有启发性,需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王玫:我认为这与当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影视文化、科技文化等的广泛流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与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而且这一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孩子们的视野被打开,他们可以快速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30年的今日,这“三个面向”,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现实要求。2013年9月13日、14日,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和美国西部院校协会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联合主办“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教育论坛,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60多位一线教师与国内外教育专家共聚一堂,热议当前教育如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女权辩护》。  进入性别研究领域已经有七八个年头,女性主义的作品也读过一些,但我一直不敢用“女性学者”来标明自己的身份,最多算是一名女性“学着”,学着去
刘良华教授在2010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一文,用了较大篇幅谈“教师怎样做研究”这个话题。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能够这样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非常难得。该文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意义、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笔者认为刘教授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对于刘教授提出的研究,笔者以为还不完全是教师的研究,而是更接近于研究者的研究,或者是研究
一、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中国教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过去的体育课堂常常是“放羊的课堂”,您是如何看待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呢?体育课是如何体现“教学相长”的呢?  孟文砚:我认为在任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备受关注的。  第一,教师的责任感是体育课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我不认同过去的体育课常常是“放羊的课堂”这个观点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能力培养,忽视了差异性的存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探索的途径。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分层递进教
本刊讯(张迿)2014年11月12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的推进中小学课改和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培训会上获悉,自治区规定,为把质量均衡落到实处,新疆在评估检查中,专门成立教育质量均衡检测小组,负责对接受评估的县(市、区)的城乡教育质量均衡情况进行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教育质量达不到均衡化要求的,在均衡化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为强化教育质量均衡,新疆启动了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要求各地把教育资源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