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纪念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和庆祝2012学前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笔者有幸采访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卢乐山先生。卢乐山先生是幼教界的老前辈,是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能采访这样一位大师,笔者心中充满敬爱之情,但还有些紧张。见面后,老先生的慈祥、亲切很快消除了我们的拘谨。卢乐山先生虽然年迈,但举手投足之间可见其优雅如玉的风范,谈吐之余流露出丰厚深湛的学识。在采访中,她甚是认真和耐心,一直非常热情、细致地为我们解惑,甚至将所谈人物的姓名一字一字地拼出。卢乐山先生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开创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堪称幼儿教育界的大师。她的教育生涯就是中国幼儿教育百年来的缩影,是中国幼儿教育的见证。但是,她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其实并无多大的成就,只是一生都甚爱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情缘。老先生如此认真严谨、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学生之辈颇为感动。
一、树人百年,教育世家
卢乐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上几代是塾师,祖父卢木斋先生在晚清时期曾任直、奉提学使,外祖父严范孙先生曾任学部侍郎、翰林编修。他们都是通晓新政西学的维新人物,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卢乐山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祖父卢木斋先生创办木斋学校(现为天津24中),内设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为南开大学捐资、捐书兴建木斋图书馆(惜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外祖父严范孙先生则开办严氏蒙养园、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南开学堂以及南开大学。卢乐山先生的母亲就是严氏保姆讲习所第一班毕业生,曾担任蒙养园教师并开办过幼稚园。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京津两地幼儿园任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卢乐山先生的姑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后来在木斋学校当了校长。表姐严仁清曾是北京市北海幼儿园主任,从事幼教工作五十几年。
在祖辈们“教育梦”和家庭浓厚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卢乐山先生在幼年就有机会受到健康的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卢老先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中度过的。先生不满三岁就上了母亲和姑姑所办的幼儿园,以后继续在她们办的小学和外祖父所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其间常在外祖父家小住,深受老人家兴办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重视幼儿教育的影响,也为卢老先生日后走向幼教之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赤子之心,缘结幼教
1934年卢乐山先生从南开女中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后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也正是从燕京大学第一学年起,卢乐山先生正式跨入幼儿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事业。卢乐山先生在燕京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曾在校外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创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稚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毕业之后,卢乐山先生回到天津木斋学校重新恢复幼稚园,全权负责幼稚园的教学工作。后因母亲生病,离开木斋幼稚园,后又应邀在北平协和医院独立开设了一个小型幼稚园。在这些幼儿实践工作期间,卢乐山先生对幼儿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时也会遇到困惑不得求解。这就又坚定了她再次学习的信念,于是在1940年再次报考燕京大学研究院。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卢乐山先生又回到木斋学校任教,工作不到两年奔赴成都燕京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在成都,先生先到树基儿童学园工作,完成其硕士论文,随后又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工作。其间,于1945年,与雷海鹏先生成婚。1948年卢乐山先生在蒋良玉的帮助下拿到了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进修的奖学金。刚好那时雷海鹏先生也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奖学金,夫妻两人便前往加拿大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涯。卢乐山先生一边学习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在儿童研究所附属的托儿所实习。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使卢乐山先生有了机会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接触,体会到孩子们的国别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使得先生深信别国的经验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卢乐山先生和丈夫准备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
三、风华领潮,爱洒北师
1950年,已有身孕的卢乐山先生回国当天就接到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关瑞梧先生的聘用电话,并被安排了幼儿园语言教材教法、幼儿园自然教材教法和幼儿园音乐教材教法三门课程。关瑞梧先生通知先生9月1日到师大报道,9月4日就正式开课。突如其来的工作让她紧张和忙碌了不少。据卢先生介绍,当时北师大保育系有骆涵素、关瑞梧、田贵銮、张韵斐、张天麟等资格和能力都很高的教师,但是当时保育系的教学更偏向于儿童保育这一块,儿童教育方面就相对不足。卢先生刚好在儿童教育这方面较为熟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后苏联专家戈林娜来访,卢乐山先生及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积极学习苏联学前教育方法。
1952年全国各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师大原保育系和教育系合并,学前教育专业因而诞生。当时,卢乐山先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组的第一任主任。当时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的规模相当庞大,教研组的总人数达40余人,并设有单独的资料室、翻译室以及附设幼儿园。学前教研组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着为各兄弟院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此期间,卢乐山先生带领着学前教研组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作。苏联专家系统地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儿童心理学及幼师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带领学前教研组师生到各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观摩教学。
卢乐山先生向笔者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学习,确实对我国学前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刚成立,大家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办。苏联专家的到来,使他们明确了一些重要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如苏联专家强调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另外也强调玩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当时“向苏联学习”也存在弊端,如两位专家都强调“苏联的教育学是唯一正确的”,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完全否定。 1956年苏联专家离开中国后,卢乐山先生领导下的学前教研组在思考,如何在“向苏联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卢乐山先生领导的北师大教研组提出了开展创造性游戏,这一号召颇有成效,各地幼儿园紧接着就掀起了自制玩具的热潮。教师们都成了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种有意义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的展览相继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卢乐山先生初步尝试进行自主课题研究。通过向苏联学习,卢乐山先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于是在北师大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卢乐山先生和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两个课题研究,即“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四岁幼儿的独立性”和“通过游戏培养四岁幼儿互助友爱”。这对于整个师大学前教研组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1966年年初,卢乐山先生和学前教研组的六位同事随教育专业的师生(师大学前专业自1965年末停止招生)同赴临汾搞调查,并准备长期在那里工作。但不巧的是,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他们就被召回北京。“文革”的爆发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灾难。在“文革”期间,幼教事业受到全面、彻底的否定,学前教研组的工作完全停顿,许多幼儿园被解散。卢乐山先生也经历了艰难的生活。“文革”结束后,学前教育专业随着高考一起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卢乐山先生又回到了学前教研组,与学前教育一起重焕生机。
关于卢乐山先生对于百年幼儿教育的贡献,值得好好一提的是,她在北师大任教研组主任期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多年潜心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奠基人。
1954年受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委托,北师大学前教研组组织编写我国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卢乐山先生是主要负责人。当时,在苏联专家马努依连科的指导下,卢乐山先生立即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进修员,京津两地的幼儿教育干部,幼儿园主任及有经验的教师等90余人共同学习与讨论编写工作。指南的重点内容还经过了幼儿园的试验来验证。历时两年,终于在1956年写出《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的初稿。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任务(总任务及各年龄班的任务),实现教育任务的手段,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教材和方法,等等。卢乐山先生负责撰写总论部分。当时教育部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教育指导用书,是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表现,也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大合作,立即印发给全国各地幼儿园及幼教行政部门征求意见。不幸的是各地送来的意见还没收齐,1957年开始的政治运动就接踵而至,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批判。《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这使得它始终没有正式出版。但由于经过大范围的印发及征求意见,其中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被很多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采用了,这对全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卢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胸怀重新投入到幼教事业,并开始潜心进行幼儿教育研究。1982年卢乐山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幼教硕士生导师,1985年成为首届研究生班导师。除了继续对之前一贯关注的儿童游戏和玩具的研究之外,卢乐山先生开始重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并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书籍,为以后在我国幼儿园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前期的学术准备。1994年我国正式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卢先生被聘任为该课题研究的顾问。卢乐山先生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向西方先进经验学习的进程。后来,她涉足教育经济学研究。1984年,由北师大教育系和经济系联合申报获批了教育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卢乐山先生主持申报并获批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她从业余逐步走向专业,开始了教育经济学科的研究。
四、退而不休,钻之研之
在1987年年末,送走了研究班的学员之后,卢乐山先生已经年近七十,开始了退休生活。但卢乐山先生退而不休,于1990年担任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该学会是在1989年成立,由全国妇联主管,以家庭教育研究和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主要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先生担任会长期间,学会曾经召开两次年会。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比较广泛,而且多数论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根据事实说明问题、提出建议的,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92年到2002年,卢乐山先生又担任学会主管下的《中华家教》杂志的主编,每月定期参加讨论会,在教育方面提供意见与建议。另外,卢先生通过讲座﹑写文章﹑口述以及参与研讨会等活动,发表对家庭教育的见解,阐述家庭应有的教育观及方法,强调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卢乐山先生经过几十年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现已经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界资历深厚、学问精深、德高望重的幼儿教育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出版了《卢乐山文集》。2006年中央教育电视台为她拍摄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家”专集。就在前不久,在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之际,《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首发。卢乐山先生现不愧是誉满全国的学前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这些晚辈有幸得以见老先生一面,受益颇多。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老先生的慈祥亲切、认真严谨、虚怀若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真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开心快乐!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讯编辑部供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
(责任编辑:李奇志)
一、树人百年,教育世家
卢乐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上几代是塾师,祖父卢木斋先生在晚清时期曾任直、奉提学使,外祖父严范孙先生曾任学部侍郎、翰林编修。他们都是通晓新政西学的维新人物,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卢乐山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祖父卢木斋先生创办木斋学校(现为天津24中),内设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为南开大学捐资、捐书兴建木斋图书馆(惜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外祖父严范孙先生则开办严氏蒙养园、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南开学堂以及南开大学。卢乐山先生的母亲就是严氏保姆讲习所第一班毕业生,曾担任蒙养园教师并开办过幼稚园。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京津两地幼儿园任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卢乐山先生的姑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后来在木斋学校当了校长。表姐严仁清曾是北京市北海幼儿园主任,从事幼教工作五十几年。
在祖辈们“教育梦”和家庭浓厚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卢乐山先生在幼年就有机会受到健康的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卢老先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中度过的。先生不满三岁就上了母亲和姑姑所办的幼儿园,以后继续在她们办的小学和外祖父所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其间常在外祖父家小住,深受老人家兴办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重视幼儿教育的影响,也为卢老先生日后走向幼教之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赤子之心,缘结幼教
1934年卢乐山先生从南开女中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后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也正是从燕京大学第一学年起,卢乐山先生正式跨入幼儿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事业。卢乐山先生在燕京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曾在校外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创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稚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毕业之后,卢乐山先生回到天津木斋学校重新恢复幼稚园,全权负责幼稚园的教学工作。后因母亲生病,离开木斋幼稚园,后又应邀在北平协和医院独立开设了一个小型幼稚园。在这些幼儿实践工作期间,卢乐山先生对幼儿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时也会遇到困惑不得求解。这就又坚定了她再次学习的信念,于是在1940年再次报考燕京大学研究院。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卢乐山先生又回到木斋学校任教,工作不到两年奔赴成都燕京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在成都,先生先到树基儿童学园工作,完成其硕士论文,随后又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工作。其间,于1945年,与雷海鹏先生成婚。1948年卢乐山先生在蒋良玉的帮助下拿到了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进修的奖学金。刚好那时雷海鹏先生也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奖学金,夫妻两人便前往加拿大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涯。卢乐山先生一边学习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在儿童研究所附属的托儿所实习。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使卢乐山先生有了机会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接触,体会到孩子们的国别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使得先生深信别国的经验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卢乐山先生和丈夫准备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
三、风华领潮,爱洒北师
1950年,已有身孕的卢乐山先生回国当天就接到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关瑞梧先生的聘用电话,并被安排了幼儿园语言教材教法、幼儿园自然教材教法和幼儿园音乐教材教法三门课程。关瑞梧先生通知先生9月1日到师大报道,9月4日就正式开课。突如其来的工作让她紧张和忙碌了不少。据卢先生介绍,当时北师大保育系有骆涵素、关瑞梧、田贵銮、张韵斐、张天麟等资格和能力都很高的教师,但是当时保育系的教学更偏向于儿童保育这一块,儿童教育方面就相对不足。卢先生刚好在儿童教育这方面较为熟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后苏联专家戈林娜来访,卢乐山先生及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积极学习苏联学前教育方法。
1952年全国各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师大原保育系和教育系合并,学前教育专业因而诞生。当时,卢乐山先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组的第一任主任。当时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的规模相当庞大,教研组的总人数达40余人,并设有单独的资料室、翻译室以及附设幼儿园。学前教研组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着为各兄弟院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此期间,卢乐山先生带领着学前教研组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作。苏联专家系统地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儿童心理学及幼师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带领学前教研组师生到各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观摩教学。
卢乐山先生向笔者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学习,确实对我国学前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刚成立,大家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办。苏联专家的到来,使他们明确了一些重要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如苏联专家强调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另外也强调玩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当时“向苏联学习”也存在弊端,如两位专家都强调“苏联的教育学是唯一正确的”,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完全否定。 1956年苏联专家离开中国后,卢乐山先生领导下的学前教研组在思考,如何在“向苏联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卢乐山先生领导的北师大教研组提出了开展创造性游戏,这一号召颇有成效,各地幼儿园紧接着就掀起了自制玩具的热潮。教师们都成了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种有意义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的展览相继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卢乐山先生初步尝试进行自主课题研究。通过向苏联学习,卢乐山先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于是在北师大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卢乐山先生和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两个课题研究,即“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四岁幼儿的独立性”和“通过游戏培养四岁幼儿互助友爱”。这对于整个师大学前教研组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1966年年初,卢乐山先生和学前教研组的六位同事随教育专业的师生(师大学前专业自1965年末停止招生)同赴临汾搞调查,并准备长期在那里工作。但不巧的是,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他们就被召回北京。“文革”的爆发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灾难。在“文革”期间,幼教事业受到全面、彻底的否定,学前教研组的工作完全停顿,许多幼儿园被解散。卢乐山先生也经历了艰难的生活。“文革”结束后,学前教育专业随着高考一起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卢乐山先生又回到了学前教研组,与学前教育一起重焕生机。
关于卢乐山先生对于百年幼儿教育的贡献,值得好好一提的是,她在北师大任教研组主任期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多年潜心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奠基人。
1954年受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委托,北师大学前教研组组织编写我国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卢乐山先生是主要负责人。当时,在苏联专家马努依连科的指导下,卢乐山先生立即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进修员,京津两地的幼儿教育干部,幼儿园主任及有经验的教师等90余人共同学习与讨论编写工作。指南的重点内容还经过了幼儿园的试验来验证。历时两年,终于在1956年写出《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的初稿。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任务(总任务及各年龄班的任务),实现教育任务的手段,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教材和方法,等等。卢乐山先生负责撰写总论部分。当时教育部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教育指导用书,是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表现,也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大合作,立即印发给全国各地幼儿园及幼教行政部门征求意见。不幸的是各地送来的意见还没收齐,1957年开始的政治运动就接踵而至,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批判。《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这使得它始终没有正式出版。但由于经过大范围的印发及征求意见,其中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被很多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采用了,这对全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卢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胸怀重新投入到幼教事业,并开始潜心进行幼儿教育研究。1982年卢乐山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幼教硕士生导师,1985年成为首届研究生班导师。除了继续对之前一贯关注的儿童游戏和玩具的研究之外,卢乐山先生开始重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并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书籍,为以后在我国幼儿园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前期的学术准备。1994年我国正式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卢先生被聘任为该课题研究的顾问。卢乐山先生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向西方先进经验学习的进程。后来,她涉足教育经济学研究。1984年,由北师大教育系和经济系联合申报获批了教育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卢乐山先生主持申报并获批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她从业余逐步走向专业,开始了教育经济学科的研究。
四、退而不休,钻之研之
在1987年年末,送走了研究班的学员之后,卢乐山先生已经年近七十,开始了退休生活。但卢乐山先生退而不休,于1990年担任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该学会是在1989年成立,由全国妇联主管,以家庭教育研究和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主要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先生担任会长期间,学会曾经召开两次年会。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比较广泛,而且多数论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根据事实说明问题、提出建议的,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92年到2002年,卢乐山先生又担任学会主管下的《中华家教》杂志的主编,每月定期参加讨论会,在教育方面提供意见与建议。另外,卢先生通过讲座﹑写文章﹑口述以及参与研讨会等活动,发表对家庭教育的见解,阐述家庭应有的教育观及方法,强调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卢乐山先生经过几十年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现已经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界资历深厚、学问精深、德高望重的幼儿教育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出版了《卢乐山文集》。2006年中央教育电视台为她拍摄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家”专集。就在前不久,在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之际,《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首发。卢乐山先生现不愧是誉满全国的学前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这些晚辈有幸得以见老先生一面,受益颇多。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老先生的慈祥亲切、认真严谨、虚怀若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真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开心快乐!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讯编辑部供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