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生本”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看到教师成长的足迹。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从教师对教学中这三者之间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认识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以“课本”为本
  在进入教学的初期,由于指导思想上、方法措施上或教师自身素质等原因,大多数教师会先经历“教书”——“教课本”“教教材”的阶段。从“照本宣科”、复述教材到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在把握教材有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诠释教材,教师关注的对象是教材,教学就是“教书”“教教材”,许多教师尤其是十分优秀的教师,能把教材教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教师的这个成长阶段,在新课改的术语中叫“课程的忠实取向”,即认为教材是“权威”,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掌握的“对象”。尽管新课程对“课程的忠实取向”贬多于褒,但对于教师成长来说,这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范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最低标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老老实实“教教材”。走进教材,吃透教材,课才能上得厚重、实在,教师心中才会踏实、沉稳。有了这样的底气,再去谈超越教材才有基础和保证,再去琢磨教学艺术才有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一辈子只教教材,没有走出教材范畴,那么教师就只是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教师的角色绝不仅是如此,超越教材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教师成长的发展阶段——以“教师”为本
  随着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教材背景认识的不断拓宽与加深,教师以往或在以后的教学及研究中形成的个性素质,如一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技术操作模式等,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突破教材的框架约束,自主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在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讲”课——“讲”教材,很多优秀教师通过“讲”,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平淡的教材精彩起来。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在谈及专业发展历程时曾经说:“教学要追求诗歌般激情、相声般幽默、小说般结构、戏剧般冲突。那时,最得意的事是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学生们发自肺腑地评价:听您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陶醉于这种评价。当然,摆摆花架子是无法赢得这真诚赞誉的,我力求把知识讲明、讲透、讲活。” [1]
  很多教师甚至专家对教师的优秀就是这样界定的,阎宗学老师谈及他的一次公开课:“课后的评教会上,我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夸赞,我也因此陶醉了一段时间。那时我非常重视教学导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的设计,上课前反复推敲‘台词’,以做到烂熟于心。课堂上我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按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回答问题,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可能是老师们把我的课堂教学当成诗歌朗诵会或讲演会来欣赏的缘故吧,那次公开课听到老师们评价我讲得很精彩。”[2]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像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吸引人眼球,光彩夺目。然而,教师的精彩就是如此吗?
  三 、教师成长的成熟阶段——以“学生”为本
  如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什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领悟,一般也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本,教师的“导”在于答疑解惑;第二阶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教师的“导”在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式方法、关注认知策略;第三阶段,以学生的人格培养为本,教师的“导”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上进、自我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当具有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大多数教师会首先想到要启发诱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例如对教材中包括的事实、概念、法则、原理等,或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象苏格拉底一样,步步设疑,层层追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目标,诱导着学生到达最后目标,但这只是“授人以鱼”,知识上的“导”,迁移性是有限的。大多数教师会自然想到“鱼”后面的“渔”,因此,教师“导”的第二个层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很多教师对“导”的认识就停留于这个层次,然而,教师最根本的“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上进的人格品质。类似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很熟悉,但要领悟到它的真谛却也非易事。
  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实践,魏书生堪称典范。初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感觉很平淡,既没有华美的言辞,也没有慷慨的激情。那是因为知识经验浅薄未能品出其中味道,但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才领悟到魏老师对教育教学本质和教师角色深刻的理解。
  魏书生上课很有特色,用学生的话说是魏老师上课基本不讲,结果把我们的自学能力锻炼出来了。他的课堂一般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把有关知识点用层层推进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串接起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掌握。为了让学生能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自我学习,魏书生用他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功底,领着学生把知识背后的学习方法、策略几乎全部挖掘出来。他教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的方法、自学一篇文章和一类文章的方法、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他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把所有的知识系统化起来,教他们自己留作业、互改作业、自出考试题、自己批作文,并把这些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线索组成严密的体系。此外,魏书生还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提高迁移性更广的智力水平。魏书生曾用法国作家莱辛关于真理的话,启发他的学生们要真理,更要获取真理的能力。他说,要得到获取真理的能力,就要学会自学。
  很多教师感慨于魏书生教学的潇洒和他的学生学习的高效,纷纷学习和仿效。但是,更多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魏书生的做法在自己班里行不通,不少教师反思其中的原因。
  魏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并互相合理组合与紧密控制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环环相扣、相互支持。只截取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其他环节的支撑,这个环节就没有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学习魏书生也让学生自己留作业,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就不留或只拣容易内容敷衍了事,不得已只好又重复昨天的故事。而这项工程的根基就是教育的最核心使命:培养健全的人格,即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与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魏书生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他多次讲座都强调说人生第一要题就是要明确正确的苦乐观。他说年好过、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若把平常日子能过好,就能天天活在快乐中。而把平常日子过好,就是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全身心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持之以恒,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落到实处。成功的思想教育成为魏书生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强大动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教师在和不在一个样”,成为教师的“体外自我”。所以,满足于学习魏书生的一招一式、具体方式方法时,总是学不成功,因为没有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格教育这个根本的支撑,就难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动力。于是,我们真正领悟了教育的根本和教师的根本——塑造人的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这个提法在今天受到争议。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3]而心灵只能用心灵唤醒,人格只能用人格感染。魏书生真正践行了这一点,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处于以“教材”为本和以“教师”为本阶段,甚至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本和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阶段的教师都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也就不能完成真正的教学任务。当走到这一境界,回过头看一路走来的足迹:从“教书”到“讲课”再到以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本,教师以自己的人格育人,这些足迹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师的本质领悟逐渐通透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成熟、专业逐渐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唐江澎.我的专业发展历程[J].人民教育,2002(6).
  [2]阎宗学.构建对话课堂,实现生命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殷恒婵,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分会常委、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职。是奥运会心理调控专家组专家,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30余项,主编教材及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国教师》:不知道贵地区对校长任期有什么样的规定?是校长做一两届就得有个交流,还是说在一所学校可以一直做下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制度的?  谭国湘:我们这边一般情况下是每个任期三年到五年,届满之后就要有个交流。我们当地的教育局特别重视学校的均衡发展,希望通过校长的交流可以让校长们的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很多学校里面流通,也觉得校长的流动对于学校的发展更有推动力。我个人认为这个制度有利也有弊。从实际工作来
学校是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民主素质,目前的中小学开展了如少先队、青年团自治,民主选举班委等民主实践活动。本文以武汉市某小学三年级某班一次民主选举班长活动实例来透视学校民主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件回顾  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张老师就告诉学生们:“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要求,我们来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班委的活动,根据得票率的高低来选择我们的班长。为此,老师们讨论推荐了3
《凡卡》一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在19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信中流露出凡卡对乡下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文章通过主人公叙述信的内容和插叙凡卡的回忆,讲述了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表现他极度痛苦的心情,反映出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在本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感觉教学效果和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幸福成长是教育事业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素质和发展对学校、学生、社会以及教师自身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宁阳一中多年来坚持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了以人为本,研训一体,促进教师幸福成长的教师素质提高机制,通过学校的实践研究,探寻出了一条在广域层面适用且具有农村高中特色的、立体交叉的、多网络覆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一、幸福教育理念引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我前面只是作为负责人说了几句开场白,结果你们一说就说到了十二点(众大笑:我们错了)。错了?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按计划是到十一点半(众笑)(杨丽红:说明这个有效)。被他们吊起了胃口,我也说两句。我觉得大家真说得挺好的。按照我们的期望,其实每一次都应当是四个人一起来校,这才有威力。但今后的工作方式可能……因为有两个学校,估计要分两队,所以你们要看我们就多看两眼,我们今后有可能就要去另外一所学校了(众笑
2011年11月初,我刊广东站组织了广州、东莞、深圳等地20余所小学的130余名校长及业务骨干考察了深圳福南小学、天成学校及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特色教育开展情况。作为随行记者,笔者参与了整个考察活动,与考察团成员一同观摩了我刊曾专题报道过的福南小学“新课堂”,天成学校的“美好教育”以及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无论是福南小学“新方式、新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破”与“立”,还是天成
2011至2012学年第2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笔者带的高一(12)班的数学平均成绩为53.4分,没有一个学生及格。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班主任的笔者效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创设了新“小先生制”,让本班学生利用每周三晚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自习课充当数学教师,即“学生教学生”。  一、新“小先生制”的内涵  新“小先生制”,即在事先规划好的时间里,由本班学生像教师一样
“严谨、朴实、奉献、进取……”响亮的声音在我校孔子广场上空久久回荡,孔子广场人头攒动,队列整齐……这不是一群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各异;这又是一群学生,他们正在缅怀青葱岁月、重温母校校训。这是2012年我校百年校庆校友们自发组织的一个活动。“吼一吼,吼出当年的精气神,”参加活动的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校友说,“在望城一中做学生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大声读校训,还真能止饿忍苦。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的课程设计,应以“实践—反思”为基点,培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并打造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培训模式,其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度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