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lov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1 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槃”,前面几句是:“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 老子
  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彩。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道作文题都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能吸引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1] 情境是一种引人设身处地置身其间的环境,是一种蕴含着特殊意味的场合
博览群书编辑部:  偶然读到发表于贵刊2006年第12期的马元龙的文章《翻译需要敬畏之心(下)》,批评我所翻译的《拉康选集》。读了之后颇有几点感想,乞借贵刊一角略述,亦可就教于关心拉康译文的读者。  译事无止境,只有切琢中才能进步。我翻译的《拉康选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一直未见专家对译文的评判,这次看到有人来点评,甚是欣喜,但是细读之下,却感到非常失望。翻译,是个从原文到目标文的过程;评论翻译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
美国大公司并购攻防战中,老总如能请到高盛或摩根士丹利为其出谋划策,那感觉是很好的,有如《三国演义》中的军阀找到了诸葛亮或司马懿作军师。但拉扎德公司(Lazard)的英雄们不这样看,他们自认为比高盛那些人还要高出一筹。在资本市场弄潮,高盛一靠资金二靠人,而拉扎德的好汉们是只出人不出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客户谋财(很有绍兴师爷的意思)。他们自称“是一批重要的人为另一些重要的人出谋划策”。美国已经有人为
从文言到白话,从平民语到文人笔墨,从党八股到小布尔乔亚之文,汉语言在20世纪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实用主义一直是汉语身上的重负,以致其审美的功能日趋弱化了。六七十年代,汉语的表达是贫困的,文字的许多潜力都丧失掉了。所谓新时期文学,恰是在这个贫困的时期开始的。“四人帮”垮台后,中国重新开始了梦的书写。那时还是观念的现代的转型,个体意识的萌动还是后来的事情。到了80年代,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学界和文坛蔓延,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令人担忧:教师苦恼于文言文与学生的脱节,课堂设计既缺乏文言味,也满足不了趣味性,不小心就陷入教师串讲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吸收的“沼泽”;学生呢,埋怨课堂的僵化,质疑学文言文的意义。  
写作中的模仿,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
1995年3月,丹麦政府主持召开了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高峰会议,逾百位政治领袖和数千位来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莅临该会。3月12日,会议签署发表了《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签署该宣言的各国政府承诺要努力消除贫困,促进充分就业,构建稳定、安全、公正的社会。后来,为了具体实施宣言提出的目标,丹麦政府又决定组织哥本哈根社会进步论坛,于1996—1999年间多次举行,展开对话。《建构世界共同体》一书就是对这些论
多年以来,陈四益先生的杂文小品和丁聪先生的配套漫画一直是《读书》杂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称为“《读书》的开篇风景”。  其实,大到时代,小到《读书》,早就或快或慢、或显明或潜隐地在改变着了。“陈文丁画”与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与变得越来越玄奥的《读书》之间,关系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从这一点看,它似乎真有点“遗形物”的意味了。这个社会学的名词,当年胡适博士曾用来指称中国戏曲,此处仅是借用,并无褒贬
自中国学界开展对现代新儒学的研究以来,作为新儒学“现代三圣”的马一浮(1883~1967)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与熊十力、梁漱溟等相比仍然显得冷落。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儒学思想是保守还是现代、是宗程朱还是宗陆王等纯学术的问题上,对马一浮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缺乏讨论和开掘。陈锐教授的《马一浮与现代中国》是近年研究马一浮的新作,其特点是摆脱了纯学术的研究套路,对马一浮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