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g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中的模仿,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课文优美、凝练的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生成和创新
   模仿终究还是低层次的,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醒:“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模仿和借鉴就可能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把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也赔进去,一辈子也创不出‘新’来。”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是为了能够创新。从写作学的意义看,“生成性模仿”是指写作者基于自我的人格特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从名家经典的样式、结构、写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而另写文章。它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写作实践的角度,就是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激发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与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作文素养。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抄袭就是单纯的复制,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模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创造也有个量的多少。量大了叫模仿,量小了,又接近于抄袭。模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不同于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是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
   其次要处理好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特意到当时的战场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取得真实性的主观条件。文章的模仿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的领域。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遣词用句及套用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许多中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第三,要调动模仿情绪,情动而辞发。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要么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只有发自肺腑的喜爱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自觉地模仿。
   大量模仿和生成的累积,创新就会渐浮水面。所以,创新自模仿始。从技术的模仿,到思想的生成,再到艺术的创新。这也许是人类一切艺术发展的路径。所以生成性模仿是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有效方式。模仿的目的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激发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热情,从模仿走向生成和创新,达到能够运用娴熟的创作技能提升作文水平的目的。
   生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其他文献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北京语文高考中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相比2015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中仅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中提到“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以外,并没有其他对于经典阅读篇目的明显例举,但在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附录处增加了“《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素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诗的社会教化作用的肯定。古典诗歌固然精妙绝伦,但随着当代人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姿,其情感表达无法再囿于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等拘束,新诗应运而生。  新诗又称现代汉诗,是用精粹的现代汉语书写现代人内在的情感与思想的富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施蛰存曾说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
鲁迅先生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评论不断,而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大部分教师却只着重人物分析,以祥林嫂为中心,重点解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探析祥林嫂的死因。这样将对祥林嫂的分析来代替《祝福》的解读是不正确的,熟不知,《祝福》这部小说是以“我”为叙述者,将“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套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解读文本时要注意结合两个故事的关联,这样才能深刻的了解并挖掘作品的主题。  一般人解读《祝福》时,仅仅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内容肤浅,总在一个层面翻来覆去,变着法子重复开头的意思,在一个观点上浅尝辄止,用大量的例举或华美的语言来掩盖思维的缺陷。总之,文章思路清晰,但層次内部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为了丰富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凸显论证的层次感和深度,笔者以南京、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议论文内部凸显层次感和深刻性,使文章内容条分缕析由浅入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道作文题都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能吸引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1] 情境是一种引人设身处地置身其间的环境,是一种蕴含着特殊意味的场合
博览群书编辑部:  偶然读到发表于贵刊2006年第12期的马元龙的文章《翻译需要敬畏之心(下)》,批评我所翻译的《拉康选集》。读了之后颇有几点感想,乞借贵刊一角略述,亦可就教于关心拉康译文的读者。  译事无止境,只有切琢中才能进步。我翻译的《拉康选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一直未见专家对译文的评判,这次看到有人来点评,甚是欣喜,但是细读之下,却感到非常失望。翻译,是个从原文到目标文的过程;评论翻译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
美国大公司并购攻防战中,老总如能请到高盛或摩根士丹利为其出谋划策,那感觉是很好的,有如《三国演义》中的军阀找到了诸葛亮或司马懿作军师。但拉扎德公司(Lazard)的英雄们不这样看,他们自认为比高盛那些人还要高出一筹。在资本市场弄潮,高盛一靠资金二靠人,而拉扎德的好汉们是只出人不出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客户谋财(很有绍兴师爷的意思)。他们自称“是一批重要的人为另一些重要的人出谋划策”。美国已经有人为
从文言到白话,从平民语到文人笔墨,从党八股到小布尔乔亚之文,汉语言在20世纪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实用主义一直是汉语身上的重负,以致其审美的功能日趋弱化了。六七十年代,汉语的表达是贫困的,文字的许多潜力都丧失掉了。所谓新时期文学,恰是在这个贫困的时期开始的。“四人帮”垮台后,中国重新开始了梦的书写。那时还是观念的现代的转型,个体意识的萌动还是后来的事情。到了80年代,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学界和文坛蔓延,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令人担忧:教师苦恼于文言文与学生的脱节,课堂设计既缺乏文言味,也满足不了趣味性,不小心就陷入教师串讲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吸收的“沼泽”;学生呢,埋怨课堂的僵化,质疑学文言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