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解读圆明园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维克多·雨果
  
  一、我们很少研究强盗心理
  
  多少年来,国人往往把火烧圆明园的责任,归于慈禧太后腐败无能,归于清廷在圆明园第一次被焚毁之后进行重修的错误决策(实际上修建工程很快就终止了),这些理由听起来有道理,却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实际上,社会达尔文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用枪炮解决一切问题,船坚炮利的国家必然会主导世界潮流。也就是说,主张天人合一的善良中国人遭受欺辱是不可避免的,圆明园两次被焚烧劫掠,是中国人的不幸,更是人类共同的不幸和耻辱。
  但是,通过对西方文化多年的研究,我感到圆明园被焚毁应该用新的视角来解读,不仅要从受害者被欺辱的悲愤角度分析,也要分析西方强盗的掠夺欲望与妒忌的阴暗心理。就如同一个家庭被强盗洗劫,执法者不仅要分析主人的麻痹、防盗门的不严,更要分析强盗作案的心理动机。多少年来,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二、西方强盗有屠城的爱好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野蛮的屠城和焚城事件,肇事者大多是西方强盗。西方的野蛮“前科”是无法清洗干净的。历史上两次比较有名的屠城事件有罗马攻打迦太基与土耳其劫掠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
  罗马攻打迦太基:公元前146年罗马军队向迦太基城发动总攻,迦太基全体市民拒绝投降,弓箭用尽后他们与敌人肉搏了6天6夜。第7天城池被攻陷,全市25万市民中20万人死亡,其余5万被卖为奴。罗马士兵进城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一把火将迦太基城化为一片废墟。
  土耳其劫掠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4月,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调集20万大军、300艘战舰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固若金汤,被誉为“永恒之城”,但穆罕默德二世的野心足以摧毁这座坚城。当城的设防被攻下一角时,穆罕默德二世鼓励他的士兵:“我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罗马的国都,世界的中心,你们快去做这座城的征服者吧!”果然士兵们英勇无比,他们先杀死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11世,将其头颅割下来高高挂起示众。然后大肆掠夺3天,将东罗马帝国王宫和教堂中的文物抢劫一空,致使希腊、罗马的古籍流传到欧洲。土耳其人想把这座城市定为自己的国都,才使这座古城没有招致火焚。
  中国的圆明园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在不到40年的时间中,它两次被焚烧,被抢劫,被羞辱,被欺凌。
  1857年,因为清政府不同意修改南京条约,英国、法国恼羞成怒。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先侵占广州,然后攻打北京。咸丰皇帝派恭亲王留守北京,主持和议事宜,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仓皇逃往热河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860年10月17日,英国与法国在完成了抢掠珍宝的任务之后,开始实施纵火的罪恶计划。纵火命令是由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发布的,他的后台是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以毫无顾忌。英法联军分工协作,英军从南向北纵火,法军从北向南纵火。纵火的工作整整花费了三天三夜,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人造火海。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被英法联军火烧的不仅是圆明园,应该说火烧了京西皇家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关于这次暴行,时任联军书记官英人R·施维何(Robert Swinhoe)虽百般为英国人辩护,把罪过推诿给法国人,但罪恶是掩盖不了的:
  当夕阳西下之时,联军进园。为门监所阻,乃格斗,杀门监,于是一哄而进,散至各处。见陈设之华丽,器皿之珍贵,俨若一博物院。……法兵则肆意抢夺,遇无数金表,好之者以手攫之,不好者则乱掷之,铿然作响,以为豪举。……一法兵掠贯珠,珠大如石子,闻后至香港出售,得银三千两。……及七日(1860年阳历10月7日),联军下令,入园劫掠勿禁。于是英法军官与兵弁鱼贯而入,大肆劫掠,无论何人皆可进园。全园秩序大乱,而各处殿宇,已焚毁不堪矣。时法营即在园前,法人手持木棍,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之;遇珍贵之大件不可携者,若铜器、瓷器、楠木等则棒击之,必至齑粉而后快。有英法多人入一室,群聚揭一宝箱;又有多人群聚夺清帝藏衣橱内之衣服。一时纷杂争夺,毫无官长阶级。而大掠之后,中国人亦杂入抢掠,终日不息。
  英军即掠而回,有人组织,将有价值之古物珍器收罗而保存之。及焚掠之末日,英军因焚掠事起内哄。盖最初得军令焚毁者,而未尝有所抢掠也。及后得入掠勿禁者,则满载而回。军令不一,人各不平。于是有掠者则以九成金之亭顶赠队长以为贿。甚有一军官以所掠最多,恐有损于己,乃独跨马驰安定门而住宿焉。英军长官欲弥缝其变,乃于十一日,拍卖所掠之物,购者塞途,争相买也。一卷古书,可值数两金者,则贱价一元,古瓷器亦一二元或数十元不等。……(所得之钱)乃以三分之二偿抢夺者,三分之一偿军官。同时有英国人则陈设所掠之珍宝古物于古庙,若一展览会然。(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P,289,312)
  强盗嘴脸,昭然若揭!
  1900年,圆明园遭到第二次焚烧与抢掠,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西方强盗完成了焚烧抢掠圆明园20%残存物的任务,使得万园之园遭受最后的重创。德军在北京陷落两个月后到达中国,行前德皇威廉二世于7月2日发布屠城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特批准士兵“抢劫三天”,不仅圆明园被焚烧劫掠,北京城也被严重毁坏。颐和园佛香阁上的弹痕至今清晰可辨。
  经过两次浩劫,圆明园砖木结构的建筑基本绝迹,仅遗存西洋楼的一些石雕残迹。依照这些残迹依稀可以辨认这里曾经是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海宴堂、方外观。
  
  三、圆明园的鬼斧神工让西方强盗嫉妒
  
  英法联军为什么焚烧圆明园?按说经过百年的反思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这是个常思常新的问题,静下心来仍会找出不同以往的答案。
  如果包括旧的答案,全面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因为圆明园鬼斧神工,创造了造园工艺的神话,引起西方的嫉妒。18世纪,欧洲形成中国造园艺术热,对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古典传统造园艺术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圆明园被公认是世界四大著名建筑之一。法国画家王致诚惊叹圆明园是“人间天堂”与“造园艺术的模范”。英国建筑师钱伯斯则不无遗憾地承认中国的造园艺术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中国的园林“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固然,西方的耶稣会士参加了西洋楼等景观的设计,但建设者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圆明园确实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超乎常人的智慧。早在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圆明园的文字说明与图纸就传至欧洲。1786年,法国修士晁俊秀通过信函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画家郎世宁绘了20幅圆明园的竣工透视图,并刻了铜板。这些图绘制于1747年至1760年,历13年,而这些图的铜板至今仍被德国、法国、日本的图书馆收藏。可以断定,18世纪,圆明园已经在欧洲具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
  其次,圆明园是世界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宝贝最多、最令人惊叹的宝库。豪华的装修,精美的陈设,琳琅满目的贵金属,巧夺天工的景致,不计其数的珍宝、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漆器、钟鼎、家具、器物、古籍以及属国进献的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汇集了江南名园胜景(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狮子林等),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大水法等),园中有富丽堂皇的宫殿,玲珑精美的楼阁亭台,以及供皇族游览的“买卖街”与“农庄”。完全可以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用价值连城、无价之宝都不能准确说明它们的价值。关于这些,西方列强通过与传教士的往来书信早就有所耳闻,并且垂涎三尺。对于手中掌握当时最先进武器的他们来说,除了抢,他们再也想不到其他满足占有欲的方法了。于是,他们蓄谋制造借口,开始实施罪恶的计划。一般人都知道强盗分别于1860年与1900年两次掠夺圆明园。实际上,从1860年~20世纪30年代,掠夺从来没有停止过。光是铜件,就被掠夺了30年之久。直至20世纪30年代还有人盗窃石材。偷驴的洋鬼子逃跑了,许多中国人担当了拔橛子的角色。这固然可悲,但账要一并算到洋鬼子头上。
  最令人气愤的是,至今强盗丝毫不隐讳劣迹,公然把赃品摆放到各自的博物馆中,蒙骗无知的年轻人。这些摆设清楚无误地告诉世人:英国、法国及其他列强掠夺圆明园是地地道道的强盗行为。有动机,有犯罪行为,有后果,有证据,唯一缺少的是对犯罪人的宣判。
  
  四、西方强盗不愿留下“我不如人”的证据
  
  光是嫉妒中国的园林艺术决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焚烧天下最美的园林。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还有更深的社会和心理原因。在1860年之前的100年中,以法国为代表,西方世界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国热,崇拜中国文化成为当时西方最时髦的话题。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兹、白晋、李明、普希金、巴尔扎克、歌德等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Fans。19世纪3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法国的孔德、泰纳与英国的密尔、斯宾塞创建了实证主义与社会进化论,作为西方列强掠夺弱国的理论依据。实证主义宣称,人类社会进入了实证(科学)阶段,科学及科学指导下的技术成为世界的第一主导力量,正义、公理、国际公法渐渐变得不堪一击。斯宾塞提出自然选择的理论,他的自然选择与达尔文不一样,是指向社会的。按照斯宾塞的理论,强国侵略弱国不仅合理合法,还有利于人类“进化”。在这股反动思潮影响下,西方人对中国的热爱迅速地转变为对中国物产的觊觎以及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嫉妒。这种嫉妒不是没有依据的,从人文文化与艺术方面考察,西方诸国合在一起也远远不如中国灿烂辉煌。他们所谓的文学不过是被中国人讥讽为诲淫诲盗的小说,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根本上不了台面。西方的艺术完全是写实的,最终与科学汇合到了一起;而中国的艺术是写意的,在全世界独树一帜,唯我独尊。这不能不引起西方的极大不满,当他们看到圆明园那魔幻般的绚丽与辉煌时,就再也抑制不住杀心了。他们毁了圆明园,心理得到释放。
  我不禁想到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山寺》。该书的主人公游览金山寺时,被建筑的宏伟与景色的优美征服了,占有欲袭上心头——他想占据金山寺连同周围的景色,但他没有达到目的的实力。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一把火焚烧了金山寺,自己与金山寺同归于尽,让自己的灵魂永远与金山寺在一起。我猜度,三岛由纪夫的灵感一定来自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
  是的,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就是被这样一种逻辑所驱使:能抢的抢走,不能带走的付之一炬,以免留下“我不如人”的证据。这些强盗一方面有着普通强盗的特征——贪婪,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强盗,他们比一般强盗更坏。事实正是如此,当初,英法联军千里迢迢北上,为的就是抢掠北京的宝物,并把园林之王彻底毁坏掉,以免东方的文化夺去他们理性主义的光芒。他们获得宝物之后迫不及待地以低价拍卖,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现钱,另一方面是为了赶紧销赃。抢了别人的东西还要当着东西的主人拍卖,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曾被高度尊崇,如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被激烈贬斥,如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运动风潮。然而,任何对文本的解
按理说,出生于1970年代的刘玮并不算年轻了.之所以说她青春,是因为在北京市特级教师这个群体里,她是最年轻的.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时,刘玮只有39岁.rn尽管年轻,刘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培根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这句话用在孙联群老师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孙联群老师是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他自幼双耳
关于宗教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却是这样界定的,即“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1],抑或“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
“铃,铃铃……”平静的胡同犹如一潭碧波,被自行车铃声这块小小的石子激荡出美丽的涟漪。车铃的序曲余音未了,小贩们的吆喝声伴着车链与轮盘的二重奏在胡同中上演了。这涟漪不断扩大散开,传入了各家各户,也传入了我的记忆深处。  孩童时代的我有个毛病,胡同中一旦来了小贩,不管当时在干什么,定会跑进院子,兴冲冲地问母亲买不买东西。小贩们那高大的“二八加重”自行车便成了美味到来的信号,因为他们后面驮着的大都是一些
大跃进的发生,是“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所以对于其失败的原因从“不断革命论”和
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在这个星球上游泳、掘洞、奔跑和飞翔,动物王国简直是生物界最令人惊奇的“一笔”.然而,你可知道:从瓢虫到虎鲸,所有这些外形多样的生物体可能是由生活在6.5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网络媒体充斥整个校园的今天,网络的交互性、娱乐性、开放性让现在的大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到一些
1993年,张海生从距离窦店中学仅有几公里的琉璃河中学毕业,那时,他没有想到,两年后他会到窦店中学当一名教师,而且在这里一待就是20年.rn但其实,有些不可预见也许就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