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舍,一个无尽的话题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到动物园后.我就开始琢磨动物兽舍的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动物园的兽舍建设要遵循两个“为本”的原则,也就是“以动物为本”和“以人(游客)为本”的结合。兽舍建筑难也就是难在这两个“为本”的结合上。北京动物园在兽舍建设方面经过了大致四个阶段。
  北京动物园的第一代兽舍是狮虎山、熊山、犀牛河马馆以及老的熊猫馆等,是苏联专家帮着我们设计建筑的。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求助于国外也是正常的,所以那时的兽舍都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
  那时的建筑多是笼舍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游客观看.然后才是便于饲养员管理,最后就是安全和分割。所谓安全就是让动物跟游客。饲养员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别跑出来;而分割就是指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把动物分开,保持动物的谱系和血统,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混养的概念.同一种里面的不同亚种也都是分开的。总的思路就是分不同的格子,把动物关起来,游人可以看;核心就是养好、关牢。
  当时建筑材料远不如现在这样多,老百姓盖房子也就是土坯或者普通的砖瓦。而动物园的笼舍的地面能用水泥,墙壁上能贴瓷砖就是最高级的了,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是关爱动物,把能够提供的最好条件给动物。瓷砖和水泥地易于清洁,动物身上看起来也比较干净,以为这样就好了,从来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喜好和适应性。
  第二代兽舍是70年代建设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爬馆、海兽馆和雉鸡园。那时把铁栏杆换成了玻璃,当然那时的玻璃没有现在那么大,舍内模拟一些动物栖息的环境,增加了一些水池子、树木等等,水泥和瓷砖还保留着。
  当时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专门到动物园实习,了解怎么饲养动物。他们穿着雨鞋.跟饲养员一起工作,从实用方面考虑设计方案,也第一次引进了绿色植物。比如两爬馆的鳄鱼笼舍.由于动物是从国外进来的,要去野外了解它们的栖息环境很困难,只能翻阅一些资料和照片,来模拟野外环境,并且用玻璃把动物和游人分开,当时特别受游客的欢迎。这一代兽舍建筑开始考虑动物的环境了。
  第三代兽舍建于90年代,以大熊猫馆、犀牛馆、大象馆,黑猩猩馆等为代表,追求一种立意和象征,外观设计上模仿动物的环境。比如大熊猫馆,外形上模拟了竹笋,室内则设计成人工的山洞.水泥栏杆上做出木头纹理等等。因为熊猫是国宝,所以建筑上的级别也要高。
  金丝猴馆同样如此。金丝猴也是中国的国宝,虽然展馆面积不会像熊猫馆那么大,但是也应该足够体现它们的地位,于是设立了很高的网架。因为太高的空间对动物不安全,所以在中间部分做了间隔,上面部分的网架成了装饰。
  第三代兽舍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来为动物服务。以前我们饲养动物,夏天动物热了,饲养员就拉一块人造冰来降温。而后来的熊猫馆就用了中央空调,海牛馆用了水循环和池水加温系统。熊猫馆还用了吸音的技术,顶棚上吊了一些大球.用来减少噪音。兽舍用玻璃隔起来,也减少了外界声音对动物的影响。还有,笼舍里面的灯光几乎都是可以调节的.开灯的时候可以慢慢调亮,不至于太过刺眼。为了游客的安全,我们在大猩猩馆和大象馆设了电网.也就是束状展开的导体,会产生脉;中电压。这对智商比较高的动物有用,它们只要被电过一次就会记住,不会再靠近那个地方.从而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兽舍采用了很多大型玻璃展窗.透视的效果更强了,但还是没有摆脱钢筋混凝土。另外,建筑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来做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四代的兽舍建设,比如火烈鸟馆,还有水禽湿地和热带小猴馆等等。这次是以我们动物园的队伍为主,与设计部门合作设计的,因为我们了解动物的需要。比如斑马,它们的胆子特别小,从来不和游客接近,稍有动静就会撞笼子。观察分析后,我们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动范围太小,导致它们非常紧张;而食草动物一般凭借自己的速度和敏捷来躲避天敌,只有在比较大的活动范围中它们才会感觉安全。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扩大了斑马的栏舍,结果它们逐渐跟游客接近,健康状况也慢慢好转了。
  狼舍,狐狸舍也是如此。狐狸的习性是要掏洞的,但以前的笼舍是水泥地面,根本无法掏洞,于是老在笼子里面转圈。笼舍改造后变成了泥土地,这种异常行为就少多了,刚搬了笼舍就生了一窝小狐狸。这就是更大程度模拟它们的环境和顺应它们的习性了,要是只让建筑设计师来设计,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需要饲养员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兽舍的建设要与动物饲养密切结合。
  同时,我们在逐渐重视环保,专门立课题研究油漆和涂料对动物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使用的材料都尽可能环保。比如兽舍保温,并不是所有空间温度都一致,而是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有的角落达到这个温度就可以了,周边的温度可以低一些,这样既给动物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加舒适.也可以节约能源。节水设计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动物水池现开始利用水的循环和过滤。
  说起来,第四代就是更多考虑了动物的感受和游客的观赏,注重环保和节能等等。
  动物的兽舍建筑跟一般的民用建筑不同,没有可以借鉴的建筑标准和设计规范。每种动物的习性都不一样,人类对它们的了解需要长期的过程,这里面有着解决不完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的队伍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我们第四代兽舍建设刚刚开始,等待我们的还会有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兽舍的改造。
  (本文作者系北京动物园副园长,文章由本刊记者采访整理)
其他文献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教学环境的内
摘要:本文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并结合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优化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的措施,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和应用课程体系,以推进高职院校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
摘要:众所周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位于不同的价值位阶,在价值选择时,法律会选择位阶较高的價值,公序良俗便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重要原则。但是,在我国,作为法律原则的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程序中却极少运用,“泸州案”便是在可以运用法律规则进行审判的时候,法律原则是否应该用于审判活动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公序良俗;法律原则;法律规则  一、案情介绍及判决  四川省泸州市的黄永彬与蒋伦芳是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对于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有许多想法.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背诵、如何打好
摘要: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很经典的诗集,中国有很多人把它翻译成汉语。2015年冯唐的汉译本的出版,使《飞鸟集》的关注度一度升高,更多的人关注了飞鸟集。在对《飞鸟集》综述中发现,在2000年以前,对《飞鸟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性分析,2000年以后则出现很多一般分析,译本比较研究。2015年的冯唐译本吸引了各媒体的关注,但是尚未有学者对其译本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飞鸟集》;综述;冯唐;译本  
自杂志从1982年公布“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来,高达87%的富豪富不过一代,更多的所谓有钱人甚至只能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四川省德阳市地处成—德—绵经济发展带,是川西平原上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阳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元素构成的研究,重点从德
摘要:宪政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宪法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宪法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實践教育等路径,在公民中进行宪法文化的启蒙教育,从而奠定宪政转型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宪法文化 ;启蒙;路径  从清末修律开始,中国进行宪政建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宪政在中国还没完全实现,这与宪法文化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宪法文化是人们在法律实践中形成的宪法意识,是对宪政的情感、评价和心态,它深藏于公
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立体构成虽然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
对河南省高校体育保健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河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状况较差;接近4成的学生对所参加保健课不满意;这种不满主要由保健课教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