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2O情景的《环境监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基于O2O情景的环境监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拓宽了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在教学团队上促使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资源上提供了环境监测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培训平台,在考核评价上彰显了科学、严肃和公正。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了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其他文献
<正>第一节2020年中国证券经纪业务面临的问题一、价格竞争持续,收入弹性进一步缩窄2020年,证券经纪业务的价格竞争依然存在,行业平均净佣金率继续下滑至3.26‰①,相较2019年的3.49‰,降低6.59%。2020年股票市场结构性牛市明显,沪、深两市股票日均交易额达8 511.33亿元,创2013年以来的第二高位(见图分1-3),成为证券公司继续下调佣金率的重要支撑。2020年,行业代理买卖
会议
为探究枸杞枝条固态厌氧发酵产生物饲料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枸杞枝条的发酵前处理和发酵相关研究.开展了枸杞枝条二级粉碎处理、纤维素酶和漆酶预处理、发酵用乳酸菌和酵母菌菌株筛选以及枸杞枝条单独发酵和与枸杞加工废弃物混合发酵对比等研究.结果表明:经二级粉碎后,枸杞枝条粒度达10-30目;经1‰漆酶处理24 h,枸杞枝条中半纤维素降解率达40.78%,纤维素降解率达23.93%,木质素降解率达到28.38%;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鲜食类蔬菜之一,是我国保护地生产的第一大蔬菜作物。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们对黄瓜品质、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黄瓜的遗传基础趋于单一化,自然变异频率低,以及常规育种的年限长等限制因素,依靠黄瓜自发突变获得优良的遗传材料十分困难,黄瓜遗传育种进程变得愈发缓慢,因此选育高品质、抗性强的黄瓜新品种迫在眉睫。诱变育种技术以其可以提高变异频率、扩大变异谱
<正>1研究亮点*碱预处理废液100%回用至乳酸发酵过程;*碱预处理废液回用可以使乳酸浓度提高23.0%;*碱预处理废液回用使乳酸共发酵中水和碱的消耗量分别减少84.6%和52.0%;*碱预处理废液回用使L-乳酸光学纯度提高到99.5%。2背景在以餐厨垃圾为底物发酵制备乳酸时,由于餐厨垃圾碳氮比低且容易酸化,导致乳酸产率不高,因此拟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木质纤维素类废物进行营养调节和缓解酸化。课题组前期
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处在思维和认知高速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本文将简要分析教育改革新时期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在专业课程中展开心理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咨询部门中加强心理辅导、在家校联合中共商教育计划等方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建立一种利用UPLC-MS/MS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为木质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以超纯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择MRM(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在相关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 9),回收率为91.67%-1
以湿地植物芦苇、还原铁粉和膨润土为原材料,通过“均质化—碳化—焙烧”工艺,制备用于去除水体中As(Ⅲ)的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对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IR)、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TGA)等方法进行系统表征,结合响应面优化研究对比得到不同植物基生物质前驱体(芦苇秆和芦苇叶)的不同组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对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模型获得的优化制备
以木质素磺酸钠为乳化剂,制备了一种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壁材单体,三乙醇胺为扩链剂,以艾草精油为芯材的环境友好的芳香微胶囊。优选用量为2 g的木质素磺酸钠作为乳化剂制备的艾草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分别表征了芳香微胶囊的微观形貌,对比研究了不同乳化剂[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对于微胶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钠制备的微胶囊形貌更加规整。粒径分布分析(DLS)测
基于高中英语单元教学,落实文化意识的培育,将教学实践步骤分为积累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内化意识品行的育人路径,提出以历史眼光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国际视野拓宽学习他国相关人物事迹、以语言表达推动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双新”背景下单元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