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高潮的到来,给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处于封闭保守状态的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并不是受到冲击最剧烈的人群,但他们是接受最快、改变最快、适应得最快的群体,如何指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概念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全球化概念和内涵的解释,国内的学者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全球化,即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和发展趋势,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科技全球化为利器,政治全球化为统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和控制的浪潮,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被西方大肆渲染、吵得沸沸扬扬,似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都是好运和福音。实际上,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及其“游戏规则”主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这样,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支配,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的过程,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性的国际化”的过程。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的思想侵占尤为突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以全球化为契机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散播正在悄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随着苏东剧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渗透和“和平演变”的重点指向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针对中国制定了所谓的《十条戒令》,比如,“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进一步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刊、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要不断的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所谓《十条戒令》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这些策略无一例外的都指向青年,因为掌握一个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正是青年,正是一代接受高等教育,有智慧和能力建设国家的大学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的教育,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堡垒。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危机
正如许多学者担忧的那样,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人生观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这与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有直接关系。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改变,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虽然大学生普遍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自由观念及人权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黑恶势力不绝,使他们感到困惑和失望;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无法深入学生思想,学生的抵触心理滋生,形势政策教育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显而易见,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理论认知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领域内出现了重重危机,一些学生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冷漠和无知。
这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超越了制度界限,让许多学生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差别的问题上认识模糊,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机构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利益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追求个人的价值成立社会时尚。“一切向钱看”成为时髦语言,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认同竞争,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有强烈的效益意识,注重物质利益等,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
不得不承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漏洞和缺失,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贴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教与学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而与此相对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在高校的普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快速性、丰富性,极大迎合了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的大学生的需求,不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中有了疑问,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网络而不是到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对新时期形势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师生头脑中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养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
1.针对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将课堂变成学生与教师思想碰撞与交汇的地方。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网络新闻带进课堂,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本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真正体验到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提升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针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薄弱,教师主导作用不强的问题,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感染力,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思想状况、政治信仰等都倍受学生关注,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在人格上、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
3.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的抵触情绪,思想存在误区的问题,运用无意识教育等心理学策略,寻求与受教育者认知机构的最佳契合点。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想要顺利实现学生思想认识转变并非易事,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得到心灵的感化和哲理的启迪,在学生没有心理抵抗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全球化态势下西方对外意识形态战略透视[J].学术交流,2004,(12).
[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9).
[3]殷石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与困惑[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9).
[4]任国清,王学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堪忧[J].教育与职业,2007,(10).
[5]徐正兴.论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高教论坛,2007,(5).
[6]殷梅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0).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全球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概念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全球化概念和内涵的解释,国内的学者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全球化,即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和发展趋势,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科技全球化为利器,政治全球化为统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和控制的浪潮,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被西方大肆渲染、吵得沸沸扬扬,似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都是好运和福音。实际上,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及其“游戏规则”主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这样,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支配,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的过程,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性的国际化”的过程。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的思想侵占尤为突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以全球化为契机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散播正在悄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随着苏东剧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渗透和“和平演变”的重点指向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针对中国制定了所谓的《十条戒令》,比如,“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进一步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刊、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要不断的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所谓《十条戒令》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这些策略无一例外的都指向青年,因为掌握一个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正是青年,正是一代接受高等教育,有智慧和能力建设国家的大学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的教育,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堡垒。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危机
正如许多学者担忧的那样,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人生观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这与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有直接关系。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改变,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虽然大学生普遍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自由观念及人权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黑恶势力不绝,使他们感到困惑和失望;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无法深入学生思想,学生的抵触心理滋生,形势政策教育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显而易见,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理论认知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领域内出现了重重危机,一些学生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冷漠和无知。
这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超越了制度界限,让许多学生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差别的问题上认识模糊,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机构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利益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追求个人的价值成立社会时尚。“一切向钱看”成为时髦语言,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认同竞争,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有强烈的效益意识,注重物质利益等,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
不得不承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漏洞和缺失,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贴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教与学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而与此相对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在高校的普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快速性、丰富性,极大迎合了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的大学生的需求,不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中有了疑问,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网络而不是到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对新时期形势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师生头脑中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养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
1.针对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将课堂变成学生与教师思想碰撞与交汇的地方。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网络新闻带进课堂,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本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真正体验到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提升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针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薄弱,教师主导作用不强的问题,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感染力,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思想状况、政治信仰等都倍受学生关注,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在人格上、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
3.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的抵触情绪,思想存在误区的问题,运用无意识教育等心理学策略,寻求与受教育者认知机构的最佳契合点。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想要顺利实现学生思想认识转变并非易事,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得到心灵的感化和哲理的启迪,在学生没有心理抵抗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全球化态势下西方对外意识形态战略透视[J].学术交流,2004,(12).
[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9).
[3]殷石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与困惑[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9).
[4]任国清,王学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堪忧[J].教育与职业,2007,(10).
[5]徐正兴.论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高教论坛,2007,(5).
[6]殷梅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0).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