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与研究,了解影响学生择业行为和就业后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引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培养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以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学生就业 中职生 职业指导
“中职生就业易稳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中职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中职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是造成“中职生就业后的稳定性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中职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中职生正确地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我们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18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珠三角、长三角的正规的大企业是中职学生就业的首选;(2)中职学生的期望收益越高就业稳定率越低;(3)行业特有的专业(如纺织、染整、服装等专业)的就业稳定率又比通用专业(如模具、数控等专业)高。
1 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班主任对顶岗学生反馈月报表、毕业生就业跟踪单位反馈情况表以及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统计资料方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回收率为81%;毕业生就业跟踪单位反馈情况表31份,回收31份,回收率100%。
2 问卷及实习情况报表内容设计
针对就业的学生从供需双方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用选择题的方式及报表格式。
3 调研对象
调查跟踪的对象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毕业生。
4 调研分析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
4.1影响就业学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六类
4.1.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学生择业取向。通过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毕业生调查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首选到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就业;相较国有企业,学生更多倾向于管理正规的大中型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4.1.2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就业极化现象。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就业多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南部沿海大中城市去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相对较少。
4.1.3学生就业以学校联系推荐为主,而以自行落实单位为辅;学生的就业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4.1.4男女不同的择业观,也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行为。男生愿意去小城市的小企业的比例比女生高出1倍,原因是男生看重的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及个人的发展方向,而女生更看重的是企业所处的城市及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4.1.5社會资本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数据显示,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不多。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社会资本好的这部分学生,不急于就业或觉得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时,会选择继续学习。
4.1.6家庭因素是学生择业时形成偏好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到学生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中职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大规模的外企和民营企业收入相对较高、较稳定,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中职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这类企业;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中职生因为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岗位的选择,注重自身在行业里的发展机会。
4.2影响中职生就业后的稳定性因素有3类
4.2.1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越高,就业稳定率越低。学生对薪金、工作地点、岗位的片面挑剔及期望太高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根据班主任月报表和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在2007届728名学生当中就业后跳槽的学生有158名,其中薪资处于1500 -1999元的有112名学生,跳槽的学生普遍认为能力与薪资不挂钩,岗位工作太简单或就业单位对他们不够重视,升薪空间不大。
4.2.2缺乏独立性是影响学生就业稳定率不可忽视的因素。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刚就业不久的学生,对分配的工作任务,总指望别人能手把手地教,并且能监督工作的整个过程,表现出相当大的依赖性。当这种过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有部分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4.2.3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就业稳定率的重要因素。学生到企业工作,刚开始工作岗位一般不固定,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的能力及表现来定岗定职。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正常的工作强度。据统计的资料反映,在07届158名离职的学生中,有24名学生,约占15%是因为身体适应不了而提出辞职的。
5 调研建议: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思维,增强学生工作责任感
5.1在学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就业学生,而应该把学生就业指导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5.2指导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刚出来工作的学生普遍存在(1)望值过高;(2)心理不稳定;(3)耐挫能力差;(4)做事不踏实。这说明学生应该从自身入手,尽快调整自己以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敬业精神。
5.3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当前,应鼓励中职生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克服自己在高学历群体中的悲观心理,让他们知道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良好品德的人,还要让学生在找工作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5.4对将就业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业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条件自主创业
中职生就业易稳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职生跨省就业已经很平常,但由于竞争激烈,中职生要有比较理想的进一步发展,会受很多条件制约。因此,要在校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注意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和资本,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但现在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需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各方面能力。
总之,学生就业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个人因素影响,如偏好、理想、能力等,也受到家庭因素影响,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更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通过调查研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可以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就业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引导,提高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培养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关键词】学生就业 中职生 职业指导
“中职生就业易稳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中职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中职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是造成“中职生就业后的稳定性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中职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中职生正确地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我们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18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珠三角、长三角的正规的大企业是中职学生就业的首选;(2)中职学生的期望收益越高就业稳定率越低;(3)行业特有的专业(如纺织、染整、服装等专业)的就业稳定率又比通用专业(如模具、数控等专业)高。
1 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班主任对顶岗学生反馈月报表、毕业生就业跟踪单位反馈情况表以及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统计资料方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回收率为81%;毕业生就业跟踪单位反馈情况表31份,回收31份,回收率100%。
2 问卷及实习情况报表内容设计
针对就业的学生从供需双方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用选择题的方式及报表格式。
3 调研对象
调查跟踪的对象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毕业生。
4 调研分析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
4.1影响就业学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六类
4.1.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学生择业取向。通过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07、08届毕业生调查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首选到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就业;相较国有企业,学生更多倾向于管理正规的大中型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4.1.2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就业极化现象。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就业多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南部沿海大中城市去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相对较少。
4.1.3学生就业以学校联系推荐为主,而以自行落实单位为辅;学生的就业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4.1.4男女不同的择业观,也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行为。男生愿意去小城市的小企业的比例比女生高出1倍,原因是男生看重的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及个人的发展方向,而女生更看重的是企业所处的城市及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4.1.5社會资本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数据显示,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不多。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社会资本好的这部分学生,不急于就业或觉得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时,会选择继续学习。
4.1.6家庭因素是学生择业时形成偏好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到学生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中职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大规模的外企和民营企业收入相对较高、较稳定,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中职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这类企业;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中职生因为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岗位的选择,注重自身在行业里的发展机会。
4.2影响中职生就业后的稳定性因素有3类
4.2.1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越高,就业稳定率越低。学生对薪金、工作地点、岗位的片面挑剔及期望太高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根据班主任月报表和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在2007届728名学生当中就业后跳槽的学生有158名,其中薪资处于1500 -1999元的有112名学生,跳槽的学生普遍认为能力与薪资不挂钩,岗位工作太简单或就业单位对他们不够重视,升薪空间不大。
4.2.2缺乏独立性是影响学生就业稳定率不可忽视的因素。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刚就业不久的学生,对分配的工作任务,总指望别人能手把手地教,并且能监督工作的整个过程,表现出相当大的依赖性。当这种过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有部分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4.2.3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就业稳定率的重要因素。学生到企业工作,刚开始工作岗位一般不固定,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人的能力及表现来定岗定职。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正常的工作强度。据统计的资料反映,在07届158名离职的学生中,有24名学生,约占15%是因为身体适应不了而提出辞职的。
5 调研建议: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思维,增强学生工作责任感
5.1在学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就业学生,而应该把学生就业指导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5.2指导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刚出来工作的学生普遍存在(1)望值过高;(2)心理不稳定;(3)耐挫能力差;(4)做事不踏实。这说明学生应该从自身入手,尽快调整自己以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敬业精神。
5.3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当前,应鼓励中职生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克服自己在高学历群体中的悲观心理,让他们知道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良好品德的人,还要让学生在找工作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5.4对将就业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业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条件自主创业
中职生就业易稳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职生跨省就业已经很平常,但由于竞争激烈,中职生要有比较理想的进一步发展,会受很多条件制约。因此,要在校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注意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和资本,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但现在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需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各方面能力。
总之,学生就业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个人因素影响,如偏好、理想、能力等,也受到家庭因素影响,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更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通过调查研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可以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就业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引导,提高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培养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