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诗词溯佳节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王维借诗表达了孤身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李商隐写的是元宵节,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可以看史书,也可以看古人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
  年味甚浓的春节
  同样是春节,唐朝的“年味儿”可比现在浓些。咱们现在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唐朝时候,使用的是农历,所以,那时候将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称为元旦,又叫元正、元日。
  人们在这一天宴饮、会亲戚,朝廷还会举行很隆重的朝贺大典,文武百官、宗室乃至外国使节都会参加。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说,写了一首《岳州守岁》,把唐代过新年的种种风俗都写进去了: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诗里描述了人们高歌宴饮的场面,同时提到两个重要习俗——放爆竹和挂桃木板。
  唐代已经出现了火药,但是火药爆竹还没有出现。那时的爆竹就是将竹子放到火中烧爆裂,所以叫“爆竹”。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引用《神异经》,记录了这样的传说:西方山中有鬼,高度只有一尺多,谁碰到它就会得“寒热”病(有可能是疟疾),这个鬼叫“山臊”,为了吓走它,人们把竹子扔到火里去烧。我们知道竹节内部是空的,火烤后里面的空气膨胀,就把竹节冲开了,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于是就有了这个放爆竹的风俗。
  诗中提到的“桃枝堪辟邪”,指的是挂桃木辟邪的年俗。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耳熟能详,“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也是挂桃木板的习俗。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桃木跟其他木头不一样,有辟邪的功效,把它挂到门上,而且上面还要绘两个神仙,左边的叫神荼,右边的叫郁垒。右边上面这两幅图是河南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面画的两个人就是门神神荼和郁垒。
  《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门,万鬼出入,而负责管这个门的两个神人就叫作神荼和郁垒,他们管着这些鬼的出入。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和郁垒了吧,他们往这儿一“站”,小鬼就不能进来了。
  现在一说起门神,大多数人会说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将尉迟敬德和秦琼的形象。其实,他们两个成为门神形象是非常晚的,唐朝还没有这个说法,虽然尉迟敬德和秦琼就是唐朝人。
  后来的春联仍然跟门上那两块桃木板有关系。中国的文人手都比较痒,到处题字,自家门上两块桃木板也不放过,在桃木板上写字,久而久之就发展出楹联这种左右对仗的文体。
  据记载,春联的创始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国主孟昶,他有一次让手下的学士们在桃木板上题字,结果没有一幅作品合他的心意,最后他决定亲自写。他写了这么两句:“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两句就是中国春联之始。虽然这是五代十国的事情,但是仍然跟唐代门上贴桃木板这个风俗有关系。
  没有月饼的中秋
  中秋节是一年之中另一个家人团聚的重要日子。唐朝的中秋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流行的风俗是赏月。对,只有赏月,没有月饼吃。唐后期的僧人栖白曾有诗《八月十五夜玩月》云: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这里提到赏月,没提到吃月饼,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唐朝,月饼还没出现,吃月饼的风俗是宋元以后产生的。
  网上有种说法,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在吃胡饼(一种烤饼,西域传入)时,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恰好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于是“月饼”的叫法流传开来。但这个说法毫无史料依据,而且胡饼是唐代日常主食之一,不是节日才吃的东西。那时就没有“月饼”这个词。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六回顾南宋民间饮食时曾提到“月饼”一词,但是具体形态、做法、是否与中秋节有关都没有详细记载。古代文献中正式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月饼”,是明代的《宛署杂记·民风》,里面提到:“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想想唐朝人根本就没有月饼吃,咱们的生活还是幸福不少呀,至少各种口味的月饼可以随你挑,不用对着月亮空感叹。
  与现代一样的端午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在门上挂艾草,还有就是亲朋相聚,这些习俗和现在差不多。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竞渡曲》中形象地描绘了赛龙舟的场面: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虫带虫东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刘禹锡自己还给这首诗写了个注释,说赛龙舟是从武陵发源的,是为了找寻屈原遗体。我们现在提到端午节的来源,都说与伟大的诗人屈原关系密切。
  但是闻一多先生写过一篇《端午考》,他认为,端午节的这个风俗来源于春秋时期吴越地区以龙为图腾的那些部落的祭祀典礼。换句话说,端午节出现的年代比屈原早,赛龙舟是一种祭祀仪式,闻一多先生说这是“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直到战国以后,端午节才被赋予新的内容,就是纪念屈原。
其他文献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我校大力开展”培养良好习惯,为人生奠基“活动,我们英语组致力于”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文根据北方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流通情况,结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提出农业发展银行应积极支持北方玉米主产区发展质押预付订单农业.所谓质押预付订单农业,是指具备农业发
【什么是衬托】  衬托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即为了突出和强化主要事物,通过描写其他一些次要事物来进行陪衬或对照,从而达到主体特色突出、形象鲜明的效果。  衬托一般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反衬则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
高考正应了去年的作文题,是一扇门——启路之门。无数个日夜奋力奔跑,我们来到它面前,仰望它,叩响它,推开它,最终看见门那边有梦寐以求的路,蜿蜒远方,才知道曾经为它狂奔的血汗都不算空谈。  五大本历史书,从头翻到尾,不知背了几遍,小到一个注解、一个链接,都力争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我是文科学生,但最差的不是数学,而是历史。历史不能光靠背,但不背却万万不行,怎么背就成了关键。  高考历史考得越来越细,
期刊
新课改下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学生身体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下,高中体育教学应当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完善,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的悲歌,被汉代的太史令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之中,从此代代相传。项王慷慨而歌,“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每每读至这些段落,我的心总是会为项羽的悲剧深受震动。  这是只有历史才能带给我们的震动,虚构的文学影视,或无情的数据代码,都没有这样的功效。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词:“以史为鉴”,把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眼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方位发展适应社会实用性人才,而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小学音乐课堂作为熏陶小学生艺术气息的主要场地,那么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