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学校缺少硬件设施,物质文化贫乏;对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不切实际地盲目照抄照搬“上级精神”或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学校。诸如此类,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课程文化建设
  民族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包容的、多样的,应该能够反映多个民族的多种经验,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地主张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知识纳入现有的课程中,而是主要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精髓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发展学生知、情、意方面的能力和态度。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国家课程中,除了增加历史和地理课程对少数民族史实性事件和地方特产、风土人情的介绍外,充分重视其它课程所发挥的特定的文化功能。相应增加不同族群的知识,有意识地反映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自然知识、民族人文知识。
  除应开设国家统一的课程外,还应增设有关文字、历史学、风俗等本土课程,这些课程应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如有论者所说“我们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强乡土文化和本土课程开发,将民族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操。
  2、课堂教学的文化活动
  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因此,民族学校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教育人类学认为,多民族的课堂教学存在困难,其原因是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歧视。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失败,就是文化歧视的一个典型例子。因此,民族学校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是对全体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得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个别化教学。非课堂教学指的是正式课堂之外的教学,包括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学校应对两者都给予充分的重视。非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民族性特征,开展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活动。
  民族学校多实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并列教学,亦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民族学校教学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学校的文化特殊性,民族学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就更高。民族语言的形象描述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方法之一。语言直观性是指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描述,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师应注意准确、深刻地把握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教学中生动、流畅、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接受老师传递的文化信息。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直观性要求外,一些声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实现民族学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方式。各民族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尤其是城市学校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文化体验,这不但妨碍了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还不利于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幻灯、电视等直观性教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文化的理性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差异,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学应注意统一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又要充分注意了解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要体现民族性和文化性。教学方法从对抗转向对话。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价值冲突不可避免。价值冲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价值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因此,应当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民族学校的学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各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族学生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多元整合”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作为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民族学校,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地方民族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总之,民族地区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定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机械照搬汉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要使校园文化和学生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低年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是教师的工作重点,也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对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总结了一些方法,现在提出来希望能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争取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要帮助学生养
今天人类社会已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歷史门槛。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阶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前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新的课程教材体制,树立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
去年暑假我校由于规模扩大,班额增加,教师缺口较大,学校公开招聘新教师14名,外加调入人员8名,充实到教师队伍,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他们年轻,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和学生之间不存在代沟,容易沟通和交流;不足之处是缺乏经验,自我满足感强。新一年级12个班,其中6个是新班主任,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上学期的班级工作总结中,竟然发现一年级12名班主任所交的总结
摘要:实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使课堂讲授的理论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使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测试技术,培养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探讨把学生从知识型向复合型发展转换的一点偿试。  关键词: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独立思考: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教育只重视知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对“全国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有着与日俱增的情结。  一“纸”一“页”总关情。打开我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料袋,一系列关于“全国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的红头文件赫然醒目。2007年,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在各科的教学中,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意识的设置问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恰到好处的设置提问,以浅到深,由点到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