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悠悠,新曲何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5126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骨胡是壮族重要的拉弦乐器,马骨胡音乐主要以壮族山歌和壮剧戏曲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朴实优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目前,马骨胡音乐却面临着新作匮乏而传统曲目逐渐失传的危险境地。本文从马骨胡音乐创作的现状入手,分析致使马骨胡新作匮乏的因素,提出了对于繁荣马骨胡音乐创作途径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骨胡 音乐创作 现状 原因 途径
  中图分类号:J632.24 文献标识码:A
  
  马骨胡是一种外形与二胡相似的拉弦乐器,是壮族和布依族的特色乐器之一。在壮语中,人们称马骨胡为“冉督”,其中“冉”是胡琴的统称,“督”是骨头的意思,即用马、骡、牛等骨头制成的胡琴。马骨胡最早因其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它的琴筒比二胡要小,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厘米、直径约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比二胡短,采用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用黄 (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 d1-e3。马骨胡的音色清脆明亮,与京胡音色相近,广泛用于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也可用于独奏。马骨胡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八音”乐队和敬剧、布依戏等的主奏乐器,主要流行广西桂西地区以及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因其浓郁独特的民族特色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从起源上讲,马骨胡属于奚琴类,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一种,制作相对也比较粗糙简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壮族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的合作和不断改革,先后研制成功第二代、第三代高音;中音马骨胡,不仅扩展了其表现范围,而且使其音色更加柔美圆润,成为理想的独奏乐器。
  一 马骨胡音乐的特征与创作现状
  马骨胡与二胡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一定差异,无论是马骨胡音乐还是演奏技法均有其自己独特的特征:其一,多声部的和声效果。在“八音”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保持基本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在壮剧的伴奏音乐中,也同样采用多声部的手法,但主要以各种乐器定弦不同来实现。比如,北路壮剧中用两支马骨胡伴奏,并分别用反、正两种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这种定弦的组合称为公、母胡。在壮剧伴奏中,马骨胡领奏曲牌的第一小节,然后其它乐器再同时进入各自的声部。这样由于各乐器不同的定调,就在旋律纵向进行上形成多种奇特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其二,马骨胡演奏的一些特殊处理手法使其独具特色和魅力。马骨胡的演奏技法大多与二胡相同,但在一些音乐的处理方面却迥然不同。如:马骨胡乐曲《壮乡春早》,引子之后,A段体的欢快部分为四二拍节奏,按照音乐的节奏规律,应为前强后弱,就一拍内而言,前半拍稍强,后半拍稍弱。然而,马骨胡对欢快节奏的处理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处理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这一独特的演奏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节奏规律,将强弱顺序反向行进,效果独特又令人耳目一新。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独特的演奏处理手法,使马骨胡成为区别于其它拉弦乐器的标志之一。
  目前,专用于马骨胡的演奏曲目很少,而创作音乐不但少且均已陈旧不堪,马骨胡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前景堪忧。在民间,马骨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奏曲,仍是几十年不变地因循守旧,演奏一些老旧的器乐合奏曲牌、戏剧曲牌和山歌调,所谓的独奏也只是用一支马骨胡演奏这些曲牌和山歌调而已。马骨胡经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调》、《八板调》、《过场调》、《迎客调》、《月调》、《八音调》、《喜调》、《苦调》、《梳妆调》、《采茶调》等。用于齐奏的乐曲有《壮乡春早》、《壮山驼铃》、《马托医院进壮乡》、《右江河畔好风光》、《罗贝摩》等几首。这些齐奏曲目大都是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最新的《罗贝摩》也创作于1983年,此后近三十年,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各种影视声像媒体,均未再见有马骨胡音乐新作问世,理论研究同样极为少见,马骨胡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亟待保护和加强。
  二 马骨胡音乐新作匮乏的原因
  目前,马骨胡音乐新作匮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1 主观方面。首先,无论是政府宣传、文化部门或是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对马骨胡本身的挖掘、宣传、推广不足。目前,除了广西艺术学院苏沙宁老师在2006年出版的一本《骨胡艺术》之外,从报纸到影视再到网络等各种媒体,关于马骨胡的报道寥寥,且影响多局限在广西区内的专业圈子,广西区外的媒体鲜有报道;关于挖掘研究,虽然原右江民族歌舞团二胡演奏员陈立新致力于马骨胡形制的改造、演奏曲目的革新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终因其离开了壮乡这一沃土而“后继无人”、“孤掌难鸣”,此外,中国文艺理论界关于马骨胡的研究专题极少,全国刊物也只零散地有几篇关于马骨胡的文章。因此,在关注极少的情况下,去谈马骨胡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就显得格外苍白无力;其次,本土文艺工作者和作曲家对马骨胡音乐创作的热情和重视程度不够。如前所述,现在的马骨胡曲目只有几首旧曲,自《壮乡春早》的作者李延林先生去世后,热衷于马骨胡音乐创作的马骨胡演员凤毛麟角,一些虽有心创作的民间艺人,由于担心自己没有专业作曲知识而裹足不前;而壮族专业作曲家,对马骨胡的音乐创作重视不足,很多作曲家不关注马骨胡的音乐创作,即使有些作曲家做了一些尝试,但并没有真正深入民间去探究马骨胡音乐的特色和韵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壮族专业作曲家不会演奏马骨胡,而要想真正创作出好的、具有马骨胡特有韵味的音乐作品,必须有一定的马骨胡演奏水平才行,演奏技术的欠缺是影响作曲家们创作热情的障碍之一。
  2 客观方面。马骨胡音乐的素材大都来源于壮剧戏曲音乐和民间山歌,而壮剧和山歌都与壮族语言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厚的壮族文化,壮语和壮族文化的缺失,成为外省人创作马骨胡音乐的天然障壁。对于马骨胡音乐与壮剧、山歌以及壮族语言的亲密关系,民间马骨胡演奏家黄广扩说得更直接,他说:“马骨胡音乐就来于我们壮族的语言,方言不同(音乐语言也不同)这个是很重要的……”“马骨胡音乐只不过是把语言放大了而已。”从马骨胡的音乐语言和素材方面来讲,要想创作出好的马骨胡音乐,就必须深入民间,学习、熟悉壮族语言,充分全面地理解壮文化。然而,壮族地区语言非常丰富,语种多样,尽管都是壮语,却又有不少分支,所以,即便马骨胡为广西以外的人们所知,外省人要想进行马骨胡音乐创作,语言就是第一道难关。
  再者,马骨胡作为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音乐创作的繁荣与否也与壮剧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而壮剧目前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此情况下,马骨胡音乐创作更难有所依托。随着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壮剧目前正面临着社会氛围不浓、市场路子不宽、经费投入不足、剧目单一、优秀剧本匮乏、人才断层、演技不高、缺乏观众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尽管在2006年5月20日,壮剧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也为保护和传承壮剧做了不少工作,但目前壮剧的生存现状仍令人担忧,在此情况下,马骨胡音乐的创作更是举步维艰,壮剧的衰落是马骨胡音乐新作贫乏的又一客观原因。
  三 繁荣马骨胡音乐创作的途径
  笔者以为,针对马骨胡音乐的特殊性及其创作匮乏的原因,繁荣马骨胡的音乐创作,需要长期的规划和一个酝酿准备的过程。
  首先,从弘扬民族文化的层面来讲,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及媒体要加大对马骨胡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使普通听众就像听见马头琴声就想到蒙古一样,让马骨胡成为广西和壮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形成对马骨胡高关注度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申请马骨胡音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马骨胡及其音乐作为壮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得到官方认可,也可获得保护马骨胡艺术的长期经费和机制保障。同时,在广西区内外加强对马骨胡制作、演奏和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使马骨胡音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催生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壮族文艺工作者——需要认清,传承、弘扬马骨胡音乐既是一种责任,同样也是难得的创作机遇。壮族的专业作曲家需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真正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和采风,为创作马骨胡音乐打下深厚的基础,从而创作出优秀的马骨胡音乐作品;民间马骨胡演奏家和演员不仅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长期的生活体验,而且更是处于传承、发扬马骨胡音乐的“第一线”,他们对马骨胡音乐最有发言权,也更应担负起振兴马骨胡音乐创作的重任,应去除顾虑,大胆创作,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去谱写马骨胡音乐的新篇章。反过来,由于马骨胡音乐创作的匮乏,那么对于第一批创作马骨胡音乐的人,其作品也许不够尽善尽美,但都会在马骨胡历史上留下珍贵的一笔,如果引入了市场机制,好的马骨胡音乐作品一夜成名也不是不可能。因而,创作马骨胡音乐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最后,繁荣马骨胡的音乐创作,要有所创新,有创新才有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必然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受到大家的欢迎。比如是否可以考虑把流行歌曲改编成为马骨胡曲等等,这些都是创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骨胡乐器本体已经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那么,马骨胡音乐的创作也应从音乐素材、创作手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马骨胡本体的各种改变。无论对于马骨胡音乐创作的尝试与创新成功与否,都为繁荣马骨胡音乐创作提供了经验教训,做出了贡献,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在这样思路的指引下,如果能形成马骨胡音乐创作创新的良好氛围,创作出的大量马骨胡音乐作品,在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后,大浪淘沙,必然会有受到广大听众欢迎的经典作品出现,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地繁荣了马骨胡音乐创作。
  马骨胡音乐是壮民族艺术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二百年多来,它经过不断地改革发展,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马骨胡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既有社会因素,有人的主观因素;也有马骨胡自身的原因。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尚须深入探索,分析主要矛盾,找到主要原因,从政府到各文艺工作者甚至到教育工作者,都需增强责任意识,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将马骨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传承发展之路,才能使马骨胡音乐创作走出目前的困境,使马骨胡艺术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为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二胡: http://erhu.99vt.com/e/20090309/49.html.
  [2] 彭德安:《论马骨胡与二胡之异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09年11月11日。
  http://www.folkmusic.org.cn/News/Show.asp?id=369.
  [3] 覃大川:《马骨胡演奏风格初探》,《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4] 廖家修:《马骨胡的改革与演奏》,《民族艺术》,1993年第3期。
  [5] 陈立新、黄坤甫:《马骨胡》,《中国民族》,1980年第11期。
  [6] 盛洁:《浅谈马骨胡的发展趋势》,《艺术探索》,1991年第1期。
  [7] 李广才:《壮族民间乐器马骨胡》,《乐器》,1983年第5期。
  [8] 德真:《马骨胡》,《乐器》,2003年第2期。
  [9] 梁凯华:《谱写具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曲家李延林对壮族民间乐器的运用》,《艺术探索》,2001年第5期。
  [10] 龙飞霏:《骨胡曲〈壮乡春早〉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处理》,《歌海》,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覃金盾,男,1970—,广西百色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广西民间音乐,工作单位:百色学院。
  王鑫安,男,1978—,河南伊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艺术教育,工作单位:百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歧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歧义与潜歧义是歧义产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歧义以潜在状态存在;进入语用层面,这种潜在状态被触发而激活为现实状态。本文从潜歧义与歧义入手对歧义进行阶段性研究,避免了传统切割式分类研究造成的矛盾,更有利于对歧义产生过程的系统认识。  关键词:歧义 潜歧义 触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对歧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期刊
摘要:广告标语既要概括商品的特点,又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广告标语撰写者就要使用精炼的语言,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把英语广告标语翻译成汉语。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或改编等翻译策略,而译成的汉语广告标语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必追求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即可以改写为符合汉语特点、贴近商品特点的文字。  关键词:广告标语 修辞手段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广告标语(ad slo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对幽默风格传译的分析,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分析了译者在传译原著幽默风格上的得失,并由此总结了文学作品中的幽默风格传译的障碍之所在。  关键词:《围城》 功能对等 修辞格 幽默风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为了迎合大众对外国文化的渴望,文学译作层出不穷。“幽默”是
期刊
摘要:新版《红楼梦》终于在各省市电视台首播,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这犹抱的“琵琶”,虽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在庐山真面目的审视中,我们期待对文学原著的完美演绎,更期待对87版《红楼梦》的全面超越,可观看之后,却与观众的想象相差甚远。概而言之,新版《红楼梦》确有着让人不能理解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意境。本文针对主创人员的价值追求和观众的审美接受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理论观照,在影视作品解读中寻找创作和接受的契
期刊
摘要:《功夫熊猫》是一部喜剧动作电影,主角熊猫阿宝是个爱吃面条但又渴望成为传奇的龙战士的梦想家。虽说这是一部由美国打造的影片,但中国元素始终贯穿其中,特别是中国建筑的身影在里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功夫熊猫》中的建筑风格的介绍和分析,体会中国建筑的神秘魅力。  关键词:3D技术 建筑风格 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世界电影界尤其是美国电影都刮起
期刊
摘要:庞德在《神州集》中摈弃维多利亚时期以五步抑扬格译汉诗格律诗的传统,采用与情感相符的短语节奏即“绝对节奏”,用自由体译诗。译诗节奏随情感而变,有时亦通过节奏的重复增强情势及语势;此外,庞德模仿汉诗单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其译诗大量采用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表现了节奏的力量,增强了译诗语势。  关键词:庞德 《神州集》 节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英美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
期刊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因其规模最大、收词最多、义项最全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并成为汉语教学和研究者重要的辅助性工具。但是,由于该词典编辑队伍庞大,且编纂时“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等因素,所以在词条设置、引用书证、词语释义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汉语大词典》在词条义项的书证引文方面存在的三类问题:文字错误、引语有误、引文不完整,展开阐述,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利用该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青神竹编为例,阐述青神竹编的现状及特质,提出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需要品牌形象塑造来提升价值。文章重点解析了竹编品牌形象的塑造策略,针对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认知、接受到产生购买行为过程提出品牌接触点设计,为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品牌形象塑造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品牌形象 青神竹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S938 文献标识码:A    在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
期刊
摘要:标识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过程。标识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是一种浓缩的视觉艺术语言,是企业、集团理念和精神内涵的传播载体,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和特定的内涵。强调文化内涵是任何优秀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失去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必将失去生命力。  关键词:标识 文化 表现性 设计形式感   中图分类号:J524.
期刊
像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托尔斯泰、艾略特、詹姆斯一样,艾丽丝·默多克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不断加速变化,并且道德信仰不断缺失的世界里道德地生活。她写小说并研究哲学,而她的小说揭露的多为思想面临生活所迫而导致的命运的改变。默多克的才能就是把社会讽刺和她性格中富有同情心所导致的尖锐的观察力相结合,并全部展示在小说《钟》里。《钟》被认为是她最具有特点和最让人满意的小说。  小说《钟》以朵拉·格林菲尔德不情愿地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