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来源 :语文新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编拟教学方案时,一定会在熟悉文本、钻研教材、参阅教辅资料上下功夫。笔者发现教科书上的某些“学习提示”和“研讨练习题”值得商榷。本文特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来谈谈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一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最负盛名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让郁达夫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带给人一种独有的艺术享受,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散文功底。从古至今,关于写秋、描绘秋天的作品非常多,但是《故都的秋》有其独到的一面,在郁达夫的笔下,不仅能看到秋景秋物,更能够感受到秋色秋味,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情感。我们在品读其恬静淡雅文字时,
期刊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文学性散文的主要特质。在文学性散文中,所有的言说对象唯有作者眼能所见、耳能所闻、心能所感。换言之,“文学性散文”呈现的是经过“这一位”作者的感官过滤的人、事、物,它们都是“主观”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5个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该任务群指出,要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
期刊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蕴含着思想主旨等重要信息,把握了标题的含义,就如同搭起了一座思维的桥梁,不仅能使教师有效切入教学,更能让学生迅速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秋天是一个暗含生命成熟与凋零的季节,古往今来,其独有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故都的秋》和《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都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同样写北京,同样是秋天,前者抒情,后者叙事,郁达夫和史铁
期刊
本文基于语言审美理论,从语言文字、语音结构、词及语句层级研究《故都的秋》的审美信息并评析张培基版译文的审美再现。研究发现,译文句子结构灵活,保留了原文大部分风格,在较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审美信息,但在音韵和超常搭配等方面未能作到极致。本研究认为针对审美信息集中的文学作品,译者应再现原文的修辞、音韵、节奏及超常搭配之美,注重传递原文美感。
在宏阔醇厚的文化背景的映衬下,在窅然幽深的时空背景的调和下,在情感个性的酝酿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焕发着特有的韵致,为读者所青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围绕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引导学生赏读。"为赏景而赏景"的阅读,使学生对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期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上也逐渐形成了绿色发展地思想潮流。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殿堂,就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符合潮流的教育。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因此,本文就主要围绕着初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理念的实践这一主题而展开,进行细致的分析。
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注重语文阅读情境的真实创设,第二强调阅读任务参与的驱动作用,第三突出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性评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可以发现,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选用上关注文本特质,并以此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开发协作式阅读思维任务群,此外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领学生运用自测量表促进阅读成效。
期刊
散文是文学体裁种类之一。散文的翻译研究多年以来仍处于初始阶段,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散文翻译,少之又少。文章站在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的角度,分别从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和非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对《故都的秋》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论证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应用翻译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并得出散文翻译实践操作上的翻译原则。
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拥有丰富历史资源的传统商业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与商业活动的载体,是展现城市地域性特征、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窗口,也曾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商业街区因新旧建筑风貌不协调、功能单一、环境不佳以及居民消费方式转变、新兴商业街区兴起等自身及外部多重原因,面临着不断衰败的困境。历史资源作为传统商业街区有别于其他商业街区的、不可复制再生的资源在规划时受到关注。如何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