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鸟的天堂》的教学内容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鸟的天堂》的教学内容,并对《鸟的天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教学 反思
1、引言
巴金收入《旅途随笔》的早期散文《鸟的天堂》写于1933年,是一篇清丽隽水、婉约多姿的游记小品。作者以清逸灵动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卷,其中流溢着不染世俗尘滓的浪漫情致,读之如入“天堂”胜境,饱享陶醉其美,掩卷回味无穷[1]。
作者所绘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画卷,是确有其境的风景名胜,它就在广东新会县郊外六公里的天马河河心。波平浪静的河中央.长着一棵古老巨大的榕树,它盘根错节、翁郁苍劲。茂密的枝叶延展覆盖,占地十多亩。远眺,它像屹立在水中的绿色.岛屿;近石,又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神秘树林。在这棵硕大无比、生机勃勃的榕树上,栖息着难以计数的各种鸟雀。晨晖夕照间.群鸟飞翔在潋滟的水光上,水色、树姿、鸟影。一起汇成了奇美壮观的景象,被当地人盛赞为“鸟的天堂”。1933年,巴金乘船游览赏玩此景后叹为观止,写下本文,“鸟的天堂”从此史负盛名。如今,大师这篇经典作品已被镌刻在景区入口的广场上供游人品味,美文赞美景,使美景更多娇,使人们更热爱向往美好生活[2]。
2、《鸟的天堂》的教学内容
《鸟的天堂》一文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所选的文都是写景的美文,而本单元园地中的日语交际训练和写作训练中,景物描写是训练重点。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写作训练的习作例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鸟的天堂》一文中的“鸟的天堂”实际上是一棵大榕树,本文写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第一次以写榕树为主,突出大榕树的大、绿、茂盛,表现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以写鸟儿为主,突出鸟儿的活泼可爱,表现大榕树的动态美,从而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5-9自然段,品读感悟作者如何写榕树之大、绿和茂盛。作者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大榕树,从整体“我”认为有许多榕树,而朋友却说“只有一株榕树”,突出榕树之大,从局部的“枝”和“叶”的描写,突出榕树的绿和茂盛。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12-13自然段,学习点而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出发,从写鸟儿的叫声、形态、动作中表现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教学生读懂课文以外,还要教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所以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大榕树的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要教学生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朗读指导,对学生进行了语段仿写训练指导。
3、教学反思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是灵动的,既有预设的一而,也有生成的一而。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往往因生成而激情匕扬,灵性四溢!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们些什么呢?
3.1、倾听孩子的声音
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论释发现。而对孩子的疑问,而对渴求知识的眼睛,而对童真的心灵,我们已经充当了太多次的“冷面杀手”,扼杀了太多未来的天才。
现实中,我们往往忙于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忘记了还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忘记了给孩子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时间。本案例中,我庆幸自己没有忽视那只轻轻举起又放下的手。这使我认识到,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怎样让孩子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考虑更多的应是孩子是怎样想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去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思维过程,掌握其思維动向,及时做出回应。也许孩子们淡的不一定能讲到点子上,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心意,但确实是他们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他们思考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们的见解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而冷言相向;或者因为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置之不理;或者与课文内容无多大关系,而敷衍了事。那么,损伤的不仅仅是全班孩子的积极性,泯灭的更是全班孩子的灵性!
3.2、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这是我们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孩子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我们有理由珍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体验。要为他们构建一个开放的时空,铺设“绿色的舞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多设置一些促进孩子多向思维、个性发展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在与同学的句_动合作交流中,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欠缺及原因,及时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目的。
4、结论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不能片而追求学生“创造性”阅读,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一种人文学科,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的价值取向,我们也就丧失了“文道统一”的目标。我们有责任让语文教育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推进批判性阅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EB/OL].(2008-11-6)[2009-8-15].
关键词:教学 反思
1、引言
巴金收入《旅途随笔》的早期散文《鸟的天堂》写于1933年,是一篇清丽隽水、婉约多姿的游记小品。作者以清逸灵动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卷,其中流溢着不染世俗尘滓的浪漫情致,读之如入“天堂”胜境,饱享陶醉其美,掩卷回味无穷[1]。
作者所绘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画卷,是确有其境的风景名胜,它就在广东新会县郊外六公里的天马河河心。波平浪静的河中央.长着一棵古老巨大的榕树,它盘根错节、翁郁苍劲。茂密的枝叶延展覆盖,占地十多亩。远眺,它像屹立在水中的绿色.岛屿;近石,又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神秘树林。在这棵硕大无比、生机勃勃的榕树上,栖息着难以计数的各种鸟雀。晨晖夕照间.群鸟飞翔在潋滟的水光上,水色、树姿、鸟影。一起汇成了奇美壮观的景象,被当地人盛赞为“鸟的天堂”。1933年,巴金乘船游览赏玩此景后叹为观止,写下本文,“鸟的天堂”从此史负盛名。如今,大师这篇经典作品已被镌刻在景区入口的广场上供游人品味,美文赞美景,使美景更多娇,使人们更热爱向往美好生活[2]。
2、《鸟的天堂》的教学内容
《鸟的天堂》一文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所选的文都是写景的美文,而本单元园地中的日语交际训练和写作训练中,景物描写是训练重点。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写作训练的习作例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鸟的天堂》一文中的“鸟的天堂”实际上是一棵大榕树,本文写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第一次以写榕树为主,突出大榕树的大、绿、茂盛,表现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以写鸟儿为主,突出鸟儿的活泼可爱,表现大榕树的动态美,从而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5-9自然段,品读感悟作者如何写榕树之大、绿和茂盛。作者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大榕树,从整体“我”认为有许多榕树,而朋友却说“只有一株榕树”,突出榕树之大,从局部的“枝”和“叶”的描写,突出榕树的绿和茂盛。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12-13自然段,学习点而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出发,从写鸟儿的叫声、形态、动作中表现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教学生读懂课文以外,还要教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所以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大榕树的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要教学生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朗读指导,对学生进行了语段仿写训练指导。
3、教学反思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是灵动的,既有预设的一而,也有生成的一而。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往往因生成而激情匕扬,灵性四溢!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们些什么呢?
3.1、倾听孩子的声音
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论释发现。而对孩子的疑问,而对渴求知识的眼睛,而对童真的心灵,我们已经充当了太多次的“冷面杀手”,扼杀了太多未来的天才。
现实中,我们往往忙于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忘记了还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忘记了给孩子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时间。本案例中,我庆幸自己没有忽视那只轻轻举起又放下的手。这使我认识到,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怎样让孩子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考虑更多的应是孩子是怎样想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去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思维过程,掌握其思維动向,及时做出回应。也许孩子们淡的不一定能讲到点子上,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心意,但确实是他们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他们思考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们的见解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而冷言相向;或者因为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置之不理;或者与课文内容无多大关系,而敷衍了事。那么,损伤的不仅仅是全班孩子的积极性,泯灭的更是全班孩子的灵性!
3.2、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这是我们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孩子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我们有理由珍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体验。要为他们构建一个开放的时空,铺设“绿色的舞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多设置一些促进孩子多向思维、个性发展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在与同学的句_动合作交流中,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欠缺及原因,及时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目的。
4、结论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不能片而追求学生“创造性”阅读,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一种人文学科,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的价值取向,我们也就丧失了“文道统一”的目标。我们有责任让语文教育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推进批判性阅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EB/OL].(2008-11-6)[200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