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文化即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而创建富有个性、生活力、创新力的有效课堂。文章从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转变模式等三个方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课堂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文化;多元课堂;智慧课堂;生命课堂
近年来,课堂教学要求逐渐升级,教学质量也连年上升,听课评课也日趋专业化、进入新的层面——课堂观察、课堂思考,这些都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在课堂观察中,笔者认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多数教学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互动课堂、精彩课堂等,而忽略了这些课堂的真正实质上的东西——课堂文化的构建。
笔者根据课堂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新课改及新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探讨构建怎样的课堂文化及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一、 “以需求为本”,构建“多元课堂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需求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愿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到学习中,才能乐于参与。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一条鱼,不该被迫去爬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凸显,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被调动。
以人教版必修三《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为例,先用谈话法做个调研,将全班学生按兴趣爱好的不同分为不同小组——喜欢听音乐的、喜欢美术的、喜欢阅读的等,分别为“文学组”、“美术组”和“音乐组”,按照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分为三个模块:“文学”、“美术”和“音乐”,再分别让这三个组的学生探究这节课的相应的任务,如“美术组”的学生探究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的美术,具体探究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探究音乐的发展。这样,不同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并且,兴趣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探究,以相同的志趣、同样的心情等共同分享和学习,更感到无限的快乐。
二、 和学生“打成一片”,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陶行知的“教师只有先变成学生,才配做学生的先生”。传统的高中教学,课堂上老师挥着高考的指挥棒,从高考的角度,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以“严师”的身份在三尺讲台上,以“命令”、“斥责”等语气给学生授课……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气氛沉闷。
新课改下,主张师生平等,倡导师生的和谐平等相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师者”的形象,勇于放下教师的架子,将心理年龄与学生持平,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下,允许学生质疑,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学生身心放松,在课堂上才会心无芥蒂、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和探讨中,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中,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以必修三《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教学为例,笔者走进教室,“坦诚”地告诉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什么相对论、量子论等等,在这方面,老师知道的远远不如你们,不如这节课你们当老师,我当学生,请你们给我上一节课吧。
于是,教室一阵沸腾。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相对论我来讲”;一个学生迫不及待:“老师,‘经典力学’部分我包了,我最崇拜牛顿了,我做梦都想当物理学家,你懂的真未必有我多!”……
同学们的争先恐后,课堂进入炙热化状态,为互动课堂的构建埋下伏笔。尤其是学生们的“大言不惭”令其他学生阵阵欢笑,还有的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等待我的“发火”和“动怒”。我对他们的“大胆妄为”没有生气,而是以欣赏、赞赏的目光关注、等待他们的精彩绽放,以掌声给他们勇气和才气……
这样的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 改变“课堂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
新课改倡导课堂模式的改变,倡导教师高效“导学”,做一个“会教”、“会导”、“会引”的智慧型老师,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彰显和绽放。
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时,教师走出灌输的套路,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锦衣卫》片段,展示“内阁”和“军机处”的图片,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以《万历十五年》的节选材料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中国的丞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进而探究:是谁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用什么办法、采用什么措施废除丞相這一职位的?借助于电视剧《张居正》的片段,说说内阁的强大与皇权是否矛盾,进而再提出合作探究问题: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一节课,一直在教师的层层设疑提问中不断推进,通过大量的视频和文字史料,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构建网络,改变学生传统的单一的听、被动接受的模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文化的构建更需要智慧。教学中,应构建师生和谐、学生互动的多元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的主动性,提供互动的平台,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课堂文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6).
[2]高明爽.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探[J].考试周刊,2015,(26).
作者简介:
史一鸣,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文化;多元课堂;智慧课堂;生命课堂
近年来,课堂教学要求逐渐升级,教学质量也连年上升,听课评课也日趋专业化、进入新的层面——课堂观察、课堂思考,这些都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在课堂观察中,笔者认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多数教学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互动课堂、精彩课堂等,而忽略了这些课堂的真正实质上的东西——课堂文化的构建。
笔者根据课堂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新课改及新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探讨构建怎样的课堂文化及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一、 “以需求为本”,构建“多元课堂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需求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愿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到学习中,才能乐于参与。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一条鱼,不该被迫去爬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凸显,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被调动。
以人教版必修三《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为例,先用谈话法做个调研,将全班学生按兴趣爱好的不同分为不同小组——喜欢听音乐的、喜欢美术的、喜欢阅读的等,分别为“文学组”、“美术组”和“音乐组”,按照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分为三个模块:“文学”、“美术”和“音乐”,再分别让这三个组的学生探究这节课的相应的任务,如“美术组”的学生探究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的美术,具体探究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探究音乐的发展。这样,不同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并且,兴趣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探究,以相同的志趣、同样的心情等共同分享和学习,更感到无限的快乐。
二、 和学生“打成一片”,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陶行知的“教师只有先变成学生,才配做学生的先生”。传统的高中教学,课堂上老师挥着高考的指挥棒,从高考的角度,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以“严师”的身份在三尺讲台上,以“命令”、“斥责”等语气给学生授课……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气氛沉闷。
新课改下,主张师生平等,倡导师生的和谐平等相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师者”的形象,勇于放下教师的架子,将心理年龄与学生持平,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下,允许学生质疑,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学生身心放松,在课堂上才会心无芥蒂、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和探讨中,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中,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以必修三《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教学为例,笔者走进教室,“坦诚”地告诉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什么相对论、量子论等等,在这方面,老师知道的远远不如你们,不如这节课你们当老师,我当学生,请你们给我上一节课吧。
于是,教室一阵沸腾。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相对论我来讲”;一个学生迫不及待:“老师,‘经典力学’部分我包了,我最崇拜牛顿了,我做梦都想当物理学家,你懂的真未必有我多!”……
同学们的争先恐后,课堂进入炙热化状态,为互动课堂的构建埋下伏笔。尤其是学生们的“大言不惭”令其他学生阵阵欢笑,还有的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等待我的“发火”和“动怒”。我对他们的“大胆妄为”没有生气,而是以欣赏、赞赏的目光关注、等待他们的精彩绽放,以掌声给他们勇气和才气……
这样的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 改变“课堂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
新课改倡导课堂模式的改变,倡导教师高效“导学”,做一个“会教”、“会导”、“会引”的智慧型老师,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彰显和绽放。
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时,教师走出灌输的套路,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锦衣卫》片段,展示“内阁”和“军机处”的图片,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以《万历十五年》的节选材料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中国的丞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进而探究:是谁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用什么办法、采用什么措施废除丞相這一职位的?借助于电视剧《张居正》的片段,说说内阁的强大与皇权是否矛盾,进而再提出合作探究问题: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一节课,一直在教师的层层设疑提问中不断推进,通过大量的视频和文字史料,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构建网络,改变学生传统的单一的听、被动接受的模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文化的构建更需要智慧。教学中,应构建师生和谐、学生互动的多元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的主动性,提供互动的平台,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课堂文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6).
[2]高明爽.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探[J].考试周刊,2015,(26).
作者简介:
史一鸣,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