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喻晓伶,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党支部书记、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第二届百千万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秘书长,现任广东省合唱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一线工作20多年,积极深入課堂教学改革,曾主持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发教师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成立于1957年,地处西关文化腹地,深得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历来葆有“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之美誉。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主任喻晓伶带领教职工团队,以“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为理念,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与教育传统优势,充分挖掘和打造文化亮点与教育支点,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致力于把青少年宫发展成为荔湾地域的文化名片,社区教育发展的加速器,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汇聚社会教育力量的中继站。
  点亮天赋之心
  《广东教育》:是什么让您提出“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的教育理念?
  喻晓伶: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因此,青少年宫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尊重生命和教育的内在节律,营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构建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生成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体系,创设开放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
  青少年宫作为具有独立性和特定价值的素质教育场所,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阵地,更像是一个“未来学校”,它在兴趣培养、个性发展、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生来到青少年宫,并不是简单的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而是进入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张扬、快乐成长的“未来空间”。
  我希望在青少年宫里,我们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基于兴趣获得适合的课程,回归教育本质,留住学生与生俱来的无限可能,以美育为双手,呵护青少年的灵动与纯真,让成长时时处处有美的滋养;以课程为基石,为天赋提供自由的生长空间,让教育公平在这里更好地落地。
  一言以蔽之,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质,面向青少年的美好成长,我们在青少年宫这个“未来学校”提出了“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的素质教育理念,让青少年获得更加美好、更为多样、更具潜力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广东教育》:如何让这个教育理念有效落地?
  喻晓伶:“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是荔湾区青少年宫师生的共同愿景。有鉴于此,我们基于国家“大美育”的发展概念,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教育课程,实现“大美育”的培育目标。我们认为“大美育”应该是一种旨在孕育创造性人格的创新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大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以及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建立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美育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大美育”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进取的道德情感与人生态度。
  点亮传承之美
  《广东教育》:在“让天赋生长,把美好点亮”教育理念落地过程中,为什么提出要重视传统之美?
  喻晓伶:青少年宫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桥梁,它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决定了它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方面必须凸显公益性和引领示范作用。
  面向广州西关传统文化底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深谙传统之美造就传承之美的道理,在众多教师的探索和努力下,传承之美孕育出荔湾区青少年宫独具一格的大美育课程。我们通过“点亮传统之美”特色课程,开展粤剧、广彩、漆画、书法、国画等项目的学习,带领青少年演英雄人物、讲中国故事、绘秀美河山、书爱国情怀,展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加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广东教育》:请举一个典型的案例。
  喻晓伶:比如对少儿粤剧的探索和发展,就是我们重视传统之美、点亮传承之美的一个典型例子。
  自1996年开始,我们青少年宫在荔湾区中小学、幼儿园中坚持开展少儿粤剧教育工作,以“在少年儿童中传承粤剧文化”作为目标,引领广大少年儿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致力于推动“粤剧进校园”,构建了“粤剧进校园”的网络体系。第一层次是全区覆盖,充分利用开学日、新年音乐会、校园艺术节等时机,在中小学校进行粤剧宣传,让师生感知粤剧,增进对粤剧文化的认同。第二层次是协助学校建立各类粤剧社团。与多所学校合作,指导及扶持南海中学、西关培正小学、龙津小学、乐贤坊小学、西关实验小学、沙面小学、芦荻西小学、蒋光鼐小学、芳村实验小学、三元坊小学、西关幼儿园等学校建设粤剧学生社团,推动粤剧的传播和普及。第三层次是建立基地学校,建立广雅幼儿园、三元坊小学、西关培正小学、广州市第一中学、南海中学等八个粤剧基地,在委派师资、学生输送、节目共享等方面与少年宫的少儿粤剧艺术团紧密合作。由此,我们青少年宫在荔湾区构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粤剧人才输送机制,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互促进,艺术普及和品牌特色建设共同发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
  目前,我们面向社会招收少儿粤剧班,年龄从5~16岁,现有200多学员,已成为输送粤剧艺术演员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热爱粤曲、热爱岭南传统文化的观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在历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共取得27个“金花奖”,2017年被授予“广东省少儿戏曲传承基地”称号,并在2019年1月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为广东省唯一通过申报的基础教育机构。
  点亮创新之力
  《广东教育》:为什么要在传统之上进行创新?
  喻晓伶:适应新时代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要,我们立足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在对传统的传承中进行适度创新,以便让更多青少年得到滋养。为此,我们以荔湾区青少年宫为支点,紧紧抓住“弘扬西关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以传承与创新相融的方式,引领广大青少年儿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融入新时代要求,对西关元素进行深加工,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表现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着力非遺传承与推广,率先在全区选出首批“非遗小使者”,依托湾区城市群,与有志于推广传承岭南文化的其他少年宫一起打造展示的平台,让“非遗小使者”走出荔湾,为岭南文化传播输送新一代主力军。
  《广东教育》:如何在传统之上进行创新?
  喻晓伶:还是拿粤剧来说吧。我们紧紧抓住“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以儿童的表演带动粤剧传承”这一核心,创编适合儿童演、儿童看的新编剧目。在剧本创作上,基本保留原汁原味的粤剧唱腔;在角色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粤剧行当的特点。但是,在剧本的内容、动作技巧的设计等方面更贴近儿童,让更多的儿童钟情于粤剧表演,喜爱观看粤剧。近年来,我们创作了《红孩儿和他的爸爸妈妈》《摇篮》《我爱大舞台》《小小水袖展芳菲》等新时代的剧目,打开了一扇扇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窗户,粤剧在年轻一代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还致力于粤剧表演方式多样化探索,在舞台设计上更加新潮、时尚;舞台的调度不拘于固有模式,载歌载舞,用儿童或者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服装及造型设计上,传统服饰搭配极富青春气息和时尚感的人物造型。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新颖灵活的舞美效果,既推动了粤剧文化的传承,又提升了新时代儿童的审美情趣。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我们青少年宫创编的保留经典剧目《八仙过海》成功申报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我们紧紧围绕“传统之美”,重点放在如何贴近儿童,如何唤醒深植在少儿血液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上进行研讨,把中国神话故事《八仙过海》进行创新性改编,虽然时间只有10分钟,剧目规模不大,但这样的改编,让观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对粤剧各个行当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角色美、服饰美、群舞美、设计美,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们对传统之美的体验。
  《广东教育》:能否再举一个创新的例子?
  喻晓伶:比如青少年宫的另一项中心工作——少先队工作的创新。青少年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荔湾区少先队总队部所在地,近年来,我们青少年宫围绕全区少先队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纵深推进少先队改革和提升少先队服务能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不少成果。
  少先队工作的实践与研究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如何更好地、更深入地研究少先队工作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活动创新,并用开放的心态做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接下来,我们要以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切入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文章。通过仪式活动设计的创新,把少年军校、鼓号队、升旗仪式等活动纳入其中,进一步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同时开发出相应的少先队仪式教育课程体系,申报相关的省级乃至国家级课题。
  我们还运用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通过“非遗小使者”的选拔活动,让根植于岭南文化沃土的少先队员们,对“西关”有深厚的情感,爱“西关”的一草一木;通过民俗文化系列活动,让少先队员们关心“西关”的人和事,了解“西关”的历史和文化,在喜爱和传承中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据了解,在美国,一本教材大约要经过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达5年。另外,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也实行了教材循环使用制度。这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些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我国实行教材循环制度可以说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可是我国学生有在教材上做笔记的习惯,鉴于此,我想发明一种塑料教材。假如一些学生在这种教材上面乱写乱画,做了笔记等,都可以用湿
708班有精英75位,个个有风采,人人有故事。今特选个性人物数名,一一展其风采。  班头 吕蒙  “安静——”一声狮子吼,刚才炸了锅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不过大家的耳膜快被这高分贝的声音剌破了。不用多想,此乃本班第一号人物——班长吕蒙。班长与三国大将吕蒙同名同姓,还同形——一样的“虎背熊腰”。每天早上开门收作业,吕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门口占了个“密不透风”,想不交作业就进教室,免谈。班长的
二十年,从初登讲坛的懵懂丫头到如今年过不惑之年的老教师,我的语文教学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感受“语文是美丽而有趣的,语文课是灵动和充满诗意的,语文素养是可以跟随一辈子并且受益终身的人生品质”。  二十年,是对语文逐渐痴迷的二十年,是在痴迷中快乐徜徉语文世界的二十年。不管是最开始简单的兴趣激发、后来的探究活动还是近年来紧贴生活的各种尝试,所有的行为都源于一份简单的情感——热爱。始终深信:热爱就能用心,用心
十年一图    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幕府时代,当时有位将军想用雄鸡图来装饰壁龛。他对大画家说:“能给我画一张最好的雄鸡图吗?”  画家连连点头:“好的。好的,我尽力而为。”  画家买了很多鸟禽解剖图和历代名家关于鸡的作品。为了捕捉公鸡微妙的动态神韵,他还去写生。画山水间的野鸡,谷仓下啄米的鸡,打斗时昂扬凌厉的鸡……他用石头雕刻、用画笔描绘的除了鸡还是鸡。他还画破门而入、摆着武士道姿势的鸡,画仪态端庄如
日出逐渐清晰,早训时间,学生们与时间赛跑,在嘹亮的呼喊声中尽显朝气蓬勃。早读的朗朗书声响彻校园。上午9点亮眼的艺体特色大课间,韵律操、跳绳操、篮球操、体能训练操和呼啦圈操等,燃烧校园“卡路里”。下午艺术大课间,各班学生唱红歌、朗诵、演奏葫芦丝、分享小故事。晚饭后操场上有班级才艺展演,学生们在风中歌唱,在夕阳下奔跑。晚自习各班组织收看新闻联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发展的习惯,做一个“放眼看
1月8日,省委教育工委召开2018年度各地级以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抓中小学校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景李虎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召开全省抓中小学校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中小学校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坚持以
不带着怒气做事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剑手。  欧玛尔有一个势均力敌的敌手,两人决斗了三十年还是没能分出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   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欧玛尔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停住了,对敌手说:“咱们明天再打。”敌手糊涂了。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常胜不败。刚才你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没有笔画。”“‘○’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也难怪学生质疑。汉字是方块字,由笔画组成,“○”是无法分析笔画的,它没有笔画的起迄,无法分解出更小的单元,因此严格说来,“○”不是汉字。但是,现在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并把它归入“难检字笔画索引”的一
“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始终把儿童放在学校的中央来看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为什么致力于开发“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面对记者的提问,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校长陈俊芳这样回答。“我们学校虽然一直以来都是窗口学校,但是通过这一窗口发挥引领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如何突破?经过调研与思考,以‘儿童生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再造成为我们选择的重要突破口。”就这样,以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达成全方位创新。”这是对每所学校、每个教育人的要求。巷头小学敢为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支撑,倾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创e教育”品牌校。学校借助智能信息技术,明确整体进化革新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