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改造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業大廈的活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拆除整座工廈全部重建,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建造完全符合現實要求的大廈,卻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爭取整個大廈業主同意,加上建造工期費用、時長,這種方式的改造並非易事。另一種活化方式是以原建築進行整修,可以減少改造的成本和時間,但大多數工業大廈過於陳舊,格局也並非適用於普通用途,因此也會存在改造的阻力。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如何平衡政府、業主和租戶需求才能達到利益的均衡?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對此表示,工廈改造以誰人的利益為依據不是能夠簡簡單單的一言以蔽之的。工廈改造涉及到的利益方眾多,包括政府、業主、投資人、澳門居民以及眾多以工廈為生存空間的企業、團體等。政府在推行工廈活化措施時應該兼顧各方利益,不能厚此薄彼,以免產生非議。政府可以在確保公共利益的基礎上,針對各利益相關方出臺一定優惠措施,使各方都能從工廈活化計劃中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各個利益方參與工廈活化計劃的積極性,促使該計劃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於舊工廈是否可以改住宅需要視情況而定。本澳納入活化計劃的工業大廈大約有九十幢,其中四十幢的樓齡超過三十年,而不少的工業大廈仍是五層高的舊式樓宇,對於這部分工廈是否能夠改建成住宅需要謹慎,既要衡量改造成本,又要考慮未來的市場需求。其實,政府應該首先對納入活化計劃的工業大廈的建築結構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篩選出適宜改造成住宅的工廈,對於不宜改成住宅的工廈可以探討改造成其他用途。過去,工廈曾因環境、硬體、外觀均不及商業大廈理想,不受外資企業的歡迎,需求甚低,因而很少有地產代理工業大廈。但政府首次透露工業大廈活化計劃後,工業大廈的業主就有加租的意欲,而原本有意出售的業主也馬上封盤,待價而沽。政府的一個訊息影響了整個工廈的市況。自從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後,本澳工廈的售價及租金,一路飆升。政府應在出臺工廈活化政策的同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抑制政策出臺後可能出現的各種負面效應,降低該政策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對於活化工廈中的利益分配也有自己的看法,通常坊間質疑政府直接收購工廈改造可能會被人以天價出價,這對政府來說並不公平。要尋求平衡的解決方式,可以通過成立一些半官方機構幫政府完成,這種情況在香港就很普遍。澳門政府會不會和現成的一些民間機構合作,去資助此類機構收購工廈進行活化呢?很多商人或者發展商認為這個計劃對他們來講並不吸引,也就是目前在澳門從事相關活化工作的私人投資者不多,起碼少於香港。如果政府能尋求很好的方式,那麼工廈活化也會吸引很多投資者,甚至業主自行選擇工業活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直言,在澳門來講,這些工業大廈等房地產、物業都是私有的財產,政府只能出臺一些政策而不能像一些地區一樣強制要求業主將大廈用於做什麼,因為私有財產擁有者也會考慮是否能有顯著收益。但是活化工廈對整個社會來講,對整個經濟發展都有影響的。若工廈業主或者租工廈做文化創意產業人士,得到政府某方面的輔助的話,雙方在利益上能達到平衡,而且整體上講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有利,政府可嘗試能以補貼的政策或者某一些稅務的優惠去做一些鼓勵。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認為整個活化的過程還是有很大困難的。香港房地產相對成熟和公平,終究是案例多,一個月的工業大廈的成交量可能等於澳門兩三年的,所以澳門活化的案例遠遠不及。香港早年的紡織業、印刷業是很普遍的,工廈有商場讓工人們下班後去吃飯和散步,所以並不是說工業大廈一定是很髒很糟糕的。參考香港的話,有八成的業權就可以作為一個強拍,而且他們很公道,即便是住宅也有這樣一個機制。香港工廈活化已形成公平且成熟的機制,無論在融資市場還是政府協助上都是很公開透明的,沒有人可以很低價成交。澳門的城市規劃錯綜複雜,沒有工業區,四處都是住宅、工業、酒店混在一起,所以如果說政府規管工業大廈去建什麼的話,其實是可以在城市規劃裡寫得很清楚,某一塊地是用於商業、酒店、住宅、寫字樓還是工業,這都是可以規劃的。
   政府的每一個既定政策,從來都是有支持也有反對,利益均霑向來都是難上加難,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辦法每個人都受益,政府能做到的唯有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參考,去盡可能的平衡。對於活化工廈也一樣,畢竟活化的初衷是好的,如何順利的進行工廈活化,仍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其他文献
教育一向是澳門政府每年財政開支的重要部分。近年以來,政府財政收入可觀,對教育的投入只增不減,無論是基礎教育亦或是高等教育,均獲得政府投放充足資源,澳門的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並行多年,辦學條件和辦學資源差距越來越大。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情況呢?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對本澳的教育一直頗有研究,在她看來,澳門現存學校形態跟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有分別的。原因之一就是雖然現在的民辦教育仍然是以私立學校的名
期刊
年輕世代抑或青年人,總能成為每一個時代裡的亮眼角色,無論帶給我們的是震撼、反思還是鼓舞人心。今天很多人會關注大陸創業焦點人物馬雲、台灣的郭台銘這些成功創業者的一言一行,期待給自己希望與啟發,其實在他們那個時代裡,他們一樣也是勇敢的青年創業者,時代的弄潮兒。時代在悄然改變,可是不變的依舊是活力滿滿的“青年”。  2015年經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後,內地湧現出了一批年輕的創業團隊與新型產品,
期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種濃得抹不開的家國情懷,尤其在民族大義、維護國家層面,家與國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認識中,這種辯證的統一毫無違和感,並一代代傳承和發揚。港澳回歸後,在政治框架中的認識已逐步牢固,但在文化認同中,卻顯得依舊模糊和曖昧,說到底,就是家國情懷的認識差異,甚至是缺位。這裡,引申出了一個我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的命題,即代表了港澳未來和明天的青年群體
期刊
寸土寸金的澳門,為了能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更需要在鱗次節比的高樓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工業大廈也不例外。澳門工業大廈主要集中在北區、南區和青洲一带。這些工業大廈的建築時間已經有一段歷史,早在80年代中期澳門的工業發展就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是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後來隨著賭權的開放,經濟的轉型,澳門的工業逐漸沒落,鼎盛時期所建立的工業大廈自然也就成為了半空置的大樓。  在2011年年初,政府推出了“
期刊
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行之多年,成效如何大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2015新政府上台之後,民眾對於改革期待的重任自然落在他們肩上,市民的監督、批評或者建言都應該用心去傾聽與體會。  方向易尋,行路艱難   2015進行中的行政改革,如果從整體需要給出一個評價的話,那必然是“方向正確,但步伐緩慢”,這也是對近年政府行政改革的一貫評價。在改革方向上政府選擇正確,例如實行中央招聘從而避免用人唯親
期刊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擴大與沿線國家的利益互惠,與沿線各國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互通、互利共盈的命運共同體,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2013年9至10月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倡議。“一帶一路”這條世界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貫通了中國、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將
期刊
與澳門相比,香港工業的發展似乎也有同樣的軌跡,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隨著工業的起飛而急速成長,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傳統製造業北移內地,不少私人工業大廈空置率偏高,浪費土地資源。而香港政府2009年10月宣佈一系列活化工廈措施,自2010年4月1日起實施,其間曾推出優化安排,2011年中期檢討時,政府亦宣佈延長申請限期至2016年3月31日,可見香港工廈活化政策的成功。香港工廈活化之後,不少用來發
期刊
由於澳門旅遊業和地產業的快速發展,進入90年代後,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不少本地企業將部分工序及有關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內地,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中,工業的比重也明顯下降,工業已不再是澳門最大的支柱產業。在此種情況下,工廈的使用率也就降低了,作為商業寫字樓,工廈太過於老舊,格局也不適用,作為住宅,工廈更是欠缺很多必要的條件。政府提出工廈活化政策後,卻並沒有看到很多成功活化的案例
期刊
繁華、現代、時尚、快節奏、國際化……這是澳門在許多人心目中的印象。沒錯,對於豪華精美的各大酒店來說,這些是這座城市的一面,但並不是全部。除了高樓大廈外,還有很多老舊建築,他們見證了澳門的發展歷史,時至今日,不該被遺忘,而舊工廈也是這些老建築的一部分。這些老建築,曾經是歷史和時間打磨出的城市特有面貌,澳門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數十年間,它們也曾迷失。如何讓舊工廈獲得新生,煥發新魅力,物盡其用才是工廈活化
期刊
二月,丙申猴年的到來,澳門到處紅紅火火、喜氣洋洋。在這個新春佳節,澳門迎來了首個“黃金旅遊假期”,旅客們紛紛湧入澳門觀光、購物,短短7天,近三百萬人次過境,為新一年的旅遊業帶來一個漂亮的“開門紅”。除了旅遊業,新春自然還有其他行業需要改革換新貌,吵嚷很久的行政公職改革至今未有眉目,超過三萬大軍的公務員仍不滿足,中央開考今年繼續;傳染病大樓糾紛不斷,陷入假咨詢疑雲,醫療專科人手依舊不足;交通專用車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