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工廈發展的可行性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ijj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與澳門相比,香港工業的發展似乎也有同樣的軌跡,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隨著工業的起飛而急速成長,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傳統製造業北移內地,不少私人工業大廈空置率偏高,浪費土地資源。而香港政府2009年10月宣佈一系列活化工廈措施,自2010年4月1日起實施,其間曾推出優化安排,2011年中期檢討時,政府亦宣佈延長申請限期至2016年3月31日,可見香港工廈活化政策的成功。香港工廈活化之後,不少用來發展文化、藝術等創意產業,那麼澳門的工廈是否適合發展此類產業呢?工廈的活化能否真正的幫助其發展?該類產業進駐工廈又會帶來哪些風險與挑戰?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表示,本澳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的本意是充分利用本澳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居民提供購房置業的多元化選擇,而不是為了促進工廈內文創產業的發展。但政府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卻間接地對文創等多種產業產生了影響。文創等產業進駐工廈主要看中了工廈的兩點,一是工廈能夠提供其所需的空間,二是工廈的管理費及租金相對來說便宜很多。但自本澳工廈活化措施推出以來,本澳工廈的售價及租金一路上揚,業主加租及不續租的情況時有發生,令眾多文創等相關產業人士苦不堪言。政府若有心幫助文創等產業的發展,就應該對工廈活化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提供相應的優惠和鼓勵措施,使之能夠切實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本澳欲發展適度多元化經濟,文化及創意產業應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與本澳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也是相符的,政府應加大對該產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優惠措施。對於文創產業從業人員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合適的生存空間,工廈由於空間大、自由度高、管理方式靈活及租金便宜等特點,十分適合文創產業的發展。正如香港的工廈活化措施將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作為目標一樣,本澳政府也可在工廈活化計劃中增加對文創產業的扶持。不過,文創產業進駐工廈可能會帶來監管上的困難,如安全、消防、噪音、衛生等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法律法規方面的完善與建設,修補工廈管理方面的漏洞,同時在制度上加強對文創產業的引導,使其在合法、有序的環境下發展。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介紹了香港的幾個工廈活化的成功案例。他表示澳門政府很好,推出文創基金,但除了錢以外業界更加需要的是地方。參考香港文創事業的例子,香港馬會有一些工廈的活化計劃,翻新再出租給一些藝術家,這就很成功,對於工廈而言帶來了新的人流量和入駐率,同時對於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個不小的推動,這些香港的例子可以供澳門政府參考。反觀澳門政府似乎並沒有大力的推行這方面工作,比如收購一些工廈,將它們活化變成一些創作村或者社會服務點,用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至於這類產業進駐之後對於工廈帶來的挑戰,應該不會太大,只需租金方面的調整而已,之前澳門也有出現過因為業主漲租而導致一些創意工作室到處搬遷的情況,這個是需要各方面去平衡的,對於工廈本身而已,則不會帶來很多風險。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非常肯定創意產業在工廈中發展,他說:“就我所知近幾年就起碼有超過四間五六層高的工業大廈有一部分用做文化創意產業的設計室或者中心,工廈空間對於這些產業來說上是比較有利的。有一些社團特別需要大空間,例如電影或是話劇團,都會在工廈租一些地方來做他們的會址。而且澳門的製造業越來越少,加促這些工廈轉型其他產業。”至於活化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他認為工廈是適合做文化創意產業的,如果將工廈改為住宅的話,由於這些工廈部分都是集中在被規劃成工業區的北區,是,將其改建成為住宅的話,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講,會讓那個區人口密度突然間增加了,令規劃上出現一些問題。反而把工廈活化為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點或者是設計室甚至是一些服務業的寫字樓等,不失為一個較為合理的方式。澳門是有條件發展創意工廈的,它的教育水準算是比較高,而且又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畢竟文化創意產業是需要很多文化背景不一樣的人交流或者進行創意的碰撞等等,可以相信,有好的發展勢頭配合好的發展硬體設施,完全有建立創意大廈的可能性。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則認為,其實現在澳門的工業大廈的成交比較少,從今年或者上一年年末開始,澳門的樓價和物業市場的交投相對都是比較淡靜,今年的工廈成交只有十二宗,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由於工廈的面積相對比較大,作為一個買賣來講,它的困難就比較大、門檻就會比較高,這是令工廈目前交投比較低的因素之一。但對於租賃來說,工廈還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但並不是非常的合適文創之類的發展。目前市場上一些大廈本身有一些先天性的缺陷,並不適合進行改造,所以現在是盡量幫此類需求者尋找,但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當然他們最希望是政府在活化工廈方面能提供多一些的幫助,至於很多人擔心政府若進行收購改造再收取租金,是一種牟利方式,這種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澳門資源豐富,是絕對有條件在工廈中發展創業產業的。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很有創意的玩法,有賽車、足球、槍械什麼的,很多工業大廈像主題公園一樣,什麼都可以玩。
   香港的活化工廈計劃實施至今約5年,成功的改造了一批舊工廈,打造了類似的創意大廈,台灣也有相同的改造,他們通過官辦民營的方式來進行改造,例如台灣高雄把一些陳年的酒廠改造成一些藝術村,保留了當地歷史的特色。雖然澳門的工廠大廈沒有很美,但是也見證了澳門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工業化的歷程,也是一種工業化的象徵,值得社會各界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建築,打造屬於澳門特色的工廈活化路徑。
其他文献
兩種性質的教育並行多年,自然有對比和競爭。公立教育享有更多、更優秀的硬件設施和師資資源,而私立學校則憑藉其優異的教學質量吸引眾多學生求學,兩種教育孰優孰劣?在辦學設施、經費、師資、生源等方面的差距又有多遠?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說:“學生的成功與成才都未必是學校導致的,更多的是家長對學生的栽培。至於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資源差異的這個說法,如果是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多公平的機會而存在的差異,是可以
期刊
(接上期)  (二)第二個時期(1975-1988),蔣經國時代,反對運動勃興與民主轉型啟動,及其對今後大陸民主化的啟發  如果說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約三十年(1945-1975)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1978-至今)可有一比的話,那麼本文所講的第二個時期,蔣經國時期,和之後的兩個時期,則兩岸的可比性就比較小了,而只能看作是對未來大陸民主發展的一些啟發。台灣的經驗也正好可以作為大陸民主化的
期刊
行政長官在發表明年施政報告期間透露,政府已與氹仔輕軌車廠上蓋工程承建商達成和解協議,雙方解約後再招標;羅立文司長表示,明年2、3季,可具備條件重新招標。即使如此,因車廠上蓋工程“一鑊翹起”,氹仔輕軌通車的時間,至少要延遲3、4年,媒體預期要等到2020年左右。不計澳門段,輕軌工程,由2001年提出,經過諮詢、研究,09年確定部分方案,至2012年2月21日氹仔段動工,前後20年。因此,本人呼籲,特
期刊
看似過山車式的賭收下跌反映了澳門經濟的波動與震蕩,但不少領域與行業的漲跌卻在2015早已顯現征兆,經濟的預警也給澳門上了很重要的一課:究竟澳門的經濟要依靠什麼?  變與不變,內外雙影響   2015年年初,澳門大學經濟學系曾經公佈過關於一五年澳門宏觀經濟預測的相關數值,這是依據“澳門宏觀經濟模型”以及多年累積的各個行業數據與季度、年度數據而來。當時強調如果澳門博彩總收入維持在第一季600多億元的基
期刊
教育一向是澳門政府每年財政開支的重要部分。近年以來,政府財政收入可觀,對教育的投入只增不減,無論是基礎教育亦或是高等教育,均獲得政府投放充足資源,澳門的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並行多年,辦學條件和辦學資源差距越來越大。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情況呢?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對本澳的教育一直頗有研究,在她看來,澳門現存學校形態跟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有分別的。原因之一就是雖然現在的民辦教育仍然是以私立學校的名
期刊
年輕世代抑或青年人,總能成為每一個時代裡的亮眼角色,無論帶給我們的是震撼、反思還是鼓舞人心。今天很多人會關注大陸創業焦點人物馬雲、台灣的郭台銘這些成功創業者的一言一行,期待給自己希望與啟發,其實在他們那個時代裡,他們一樣也是勇敢的青年創業者,時代的弄潮兒。時代在悄然改變,可是不變的依舊是活力滿滿的“青年”。  2015年經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後,內地湧現出了一批年輕的創業團隊與新型產品,
期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種濃得抹不開的家國情懷,尤其在民族大義、維護國家層面,家與國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認識中,這種辯證的統一毫無違和感,並一代代傳承和發揚。港澳回歸後,在政治框架中的認識已逐步牢固,但在文化認同中,卻顯得依舊模糊和曖昧,說到底,就是家國情懷的認識差異,甚至是缺位。這裡,引申出了一個我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的命題,即代表了港澳未來和明天的青年群體
期刊
寸土寸金的澳門,為了能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更需要在鱗次節比的高樓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工業大廈也不例外。澳門工業大廈主要集中在北區、南區和青洲一带。這些工業大廈的建築時間已經有一段歷史,早在80年代中期澳門的工業發展就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是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後來隨著賭權的開放,經濟的轉型,澳門的工業逐漸沒落,鼎盛時期所建立的工業大廈自然也就成為了半空置的大樓。  在2011年年初,政府推出了“
期刊
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行之多年,成效如何大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2015新政府上台之後,民眾對於改革期待的重任自然落在他們肩上,市民的監督、批評或者建言都應該用心去傾聽與體會。  方向易尋,行路艱難   2015進行中的行政改革,如果從整體需要給出一個評價的話,那必然是“方向正確,但步伐緩慢”,這也是對近年政府行政改革的一貫評價。在改革方向上政府選擇正確,例如實行中央招聘從而避免用人唯親
期刊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擴大與沿線國家的利益互惠,與沿線各國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互通、互利共盈的命運共同體,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2013年9至10月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倡議。“一帶一路”這條世界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貫通了中國、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