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民怨,唯一的選擇?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行之多年,成效如何大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2015新政府上台之後,民眾對於改革期待的重任自然落在他們肩上,市民的監督、批評或者建言都應該用心去傾聽與體會。
  方向易尋,行路艱難
   2015進行中的行政改革,如果從整體需要給出一個評價的話,那必然是“方向正確,但步伐緩慢”,這也是對近年政府行政改革的一貫評價。在改革方向上政府選擇正確,例如實行中央招聘從而避免用人唯親等文化的氾濫,事實上很多地區多採用類似的方向,是同一個藥方,只不過在實施細節上出現問題而已,通過中央招聘增強了用人選才的公平性,但今年似乎過於嚴格往往造成標準呆板,缺乏了彈性,所以仍然具有改革調整的空間。同時,新一屆上任後不僅加強了政府部門的依法施政,更強化了跨部門間的合作。但是跨部門間的合作仍然進步較慢,不得不提及法律層面的原因,現時澳門對於私隱權的規定例如納稅資料的處理,在法律層面有嚴格的限制,要想從一個部門流轉到另外一個部門仍需要冗長的程序,以致影響部門的效率與運作。現在單純依靠公共評審委員會的居中認定,仍然無法解決現實需求,因此也會出現不少聲音呼籲設立一個新部門,總協調跨部門間的合作事宜。當然在政治上的考量、社會力量的限制與經濟策略的平衡都會影響現有的改革。
   而對於媒體與坊間常常呼籲的“精兵簡政”,其實簡政容易精兵難,這自然受到了公職法的限制,往往出現“請人容易,炒人難”的局面。如今的“精兵”更大的希望在於對年輕公職人員的培訓,而年齡稍長的公職人員自身往往對培訓的興趣熱情不高,也不容易接受新的挑戰與改變,而強化年輕職員的培訓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處理能力與應對能力。長遠的“精兵”策略的考量则必須要從中央招聘做起,從制度上進一步實現量少質高的“精兵”局面。而對於“簡政”,民政總署與不少部門的的服務職能重疊,應該分出一些職能,同時加速機構重組等進行,將不少擾民的舉措與行政步驟在機構優化、職能轉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簡化。如此一來,例如申訴機制這種耗時持久、資料複雜的程序就可以藉助政府提供的“一地式服務”來獲得簡便,當然這與政府宣導的“一站式服務”的簡化方向還有一段發展距離。
  職能易講,溝通尚缺
   公共行政改革第一站自然要從政府職能觀察起,多年來政府職能與部門間職能關係是否理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的職能其實全世界的政府都大同小異,不是澳門單有,但職能重疊的現象在澳門確實較為嚴重,“你做,我又做”與“你不做,我不做”的兩種偏執情況在政府運轉中時常發生,這樣不僅徒增市民的反感與怨言,更降低了政府總體施政的進程與效率。因而職能的明確與轉變是迫切需要回應市民的訴求。
   首先,從跨部門合作角度看,必須理順各部門關係,以澳門之前推動的“公民教育”為例,教青局與民政總署就存在職能重疊的部分,本身龐大複雜的工作就會出現雙方同時進行或者同時不進行的情況,從而浪費了大量的工作資源。如何強調內部的溝通與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對於現有部門而言是一項重要挑戰。在實際的運轉過程中,部門自身對本部門職能的認知與可能需要合作的他部門對此職能的認知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這樣的跨部門溝通也是需要事前準備與理順關係的。
   再者,從政府總體職能的角度看,需明確哪些是政府必須為之的。在這一點上,政府與人民的認知往往不同,民眾認為政府的很多行為實際是“亂撒錢”,缺乏規劃,不面對當下棘手問題;而政府則認為是從長遠角度看待社會的總體發展,顯然政府與民眾在諸多議題上未有共識,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政府在體現職能的同時必須要向人民清楚地解釋很多領域的改革為什麼現下還無法做到。例如有關“超支”與“收回閒置用地”的民間呼聲,政府需要學會在現有的自由民主制度下如何更加高效的與民眾直接溝通、互動,如此才能在清楚自身職能的基礎上制定政策,解決相對重要的民生與社會發展議題,單單派錢雖有“多多益善”的錯覺,但是否能保證社會的永續發展,恐怕不易輕易為之。
   明晰職能需要公職人員的智慧,公職人員自身的管理規範化、科學化又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配套。在公務員團隊中無法避免“能者多勞,不能者少勞”的局面,但是長期下去少部分人員的低效執行難免拖累總體施政與加深市民怨言,十年前早有關於“提前退休”的制度安排的聲音,也許今時今日的民眾還未能充分接受,但此時也到了考慮的時候。在英國、加拿大等國往往鼓勵提前退休,從而提升政府整體效能,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前退休”早有先例。至於十年前關於此制度的疑慮主要在於當時博彩業開始開放發展,如果安排提前退休制度擔心外資企業挖角,使得政府真正的人才加速流失,而如今澳門賭收確定連續17個月下跌,外部博彩競爭加速,博彩業本身的吸引力相對減弱,對於“提前退休”制度的衝擊也隨之減少,因而如何適時討論該制度也考驗著居民、社會、政府三方的智慧。
  決策輕出,執行無督
   當職能與人員就位後,不可避免的便是政府的決策與執行。在回歸後新的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的情形下,過去決策前不進行溝通,過於擔心決策公開後民眾的反彈與相關問題的風氣雖然隨之減少,但在施政中仍可以看出舊有陋習的端倪,政府在民主制度中的勇氣尚不足夠,擔心民間的反彈其實是不必要的,只有適時的監督、鞭策與反彈才能促進施政更加有效地進行。而不少官員不熟悉在新的決策機制中如何操作決策溝通等環節,導致政策透明度不高,如此便造成了政府施政莫名的恐懼,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使得民眾無法看到政府真正在推動施政的進行,而新的領導層和新一代的年輕公職人員在這一點上進步較大,也更加努力學習應對之策。
   在執行環節上,政府自然不希望有人管制,就如同學生喜歡自由不希望有課業、考試、老師的束縛,但是只有有力的監督才能加快執行的進程與效率,特別是在問責上的監督。高官問責制已經研究多時,可能明年也將會推出,這樣一項嚴格制度的推出其實一方面給予高官在施政上的壓力,也能夠為下屬官員帶來責任問責的壓力,客觀上減少腐敗與慵懶之風,同時如果能夠將市民的民意與滿意度作為一部分納入高官問責制必然推動民間與制度性的監督強化,從而提高從政人員的清廉度與執行力。談及“決策與執行”環節,最讓市民、政府、社會都“有感”的想必其中之一就是輕軌了,在決策環節未能做到及時的公開透明,而在“超支”與“預算”部分又未能做到全局與細節評估,例如有關通貨膨脹的評估不能單靠經濟學家對於總體澳門通膨的估算,更要看到未來5-10年不同基礎建設行業的通貨膨脹,這樣的能力也許現時的政府還尚未擁有,但在新興科技日新月異的氛圍中,大可以尋求外來人才來完成系統性工作,進行多項全面的評估與建議,否則經濟範疇內的通脹就包括了食物、建材、不同行業薪資水平、交通工具等多種評估,政府何來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一一估算。同樣執行監督的缺乏也是現實中的無奈,目前的立法會在監督功能上無法發揮較為強勁的功能,議員獲取的相關數據資料來源缺乏且分散,議員針對專業議題的專業性議政能力也有待提高,這都限制了立法會與議員對於政府執行的監督功能。長此以往,必然很多執行上弊端重重,曠日持久,政府、市民、社會好像無人是贏家。
  諮詢遍地,何處參與
   政府的決策與執行中公眾參與不可或缺,一場場的諮詢會確實遍地開花,但似乎問題沒解決,民怨未化解,澳門究竟需要怎樣的公眾參與與諮詢?不難看出,當下政府依據《咨詢法》多採用民調方式來詢問市民意願,問題尚且清晰,但是解決方法不夠清晰,只有單方政府詢問,缺乏雙方的互動,如此之後便只有上街遊行、示威抗議的舉動,所以單一的“你問他答”的府民溝通模式多少有些力度不足。公民參與式的活動是正常行為,即使在新加坡,高官落區互動,直接與民眾溝通、聽取民意都是社會常態,澳門現時的高官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也使得官員畏於民間溝通,堵塞了本應該直接暢通的途徑,未來必須強化新一代官員與青年公職人員的溝通能力,如此才能更加從容地溝通與傾聽民意,解釋政策用意。畢竟單純透過社團的溝通,難免帶有不同社團的利益色彩,在不同的議題上彼此間的博弈甚多,與其如此,不如多加學會與人民溝通,在直接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出更加符合民生,體現民聲的合理政策。
   與此同時,政策在溝通環節也應該加強“focus-group”(焦點討論小組)的設立與參與,積極主動的探討政府不清楚的議題,藉助專業人士的評估與互動,更好地了解政策的利弊,如此一來不僅提升了政府的形象,讓民眾感受到政府“主動施政”的誠意,而非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被動應對。同時,在互動的過程中必然面對四面八方的批評,當政府真正學會傾聽批評、接受批評時又可以實際推動政策的完善和廣納各方建言,因此改變心態想必是政府種種改革中必須跨出的第一步,否則2015懸而未決的難題勢必拖延到2016乃至未來,雖然改革在緩慢前行,但是細微的改變卻是刻不容緩地時時在發生。
其他文献
時間如梭般的從2015年一月刊的“大國論道——習式三通”的探索再到“賭收下跌、經濟衝擊,澳門挺得住?”的思考,2015年已經走到年終,也到了年終尾刊的思考之時,這一年我們澳門有過諸多國際盛會的精彩之時,譬如APEC旅遊部長會議;也走過經濟初秋下的賭收持續下跌,人心惶惶;民間有公屋抽籤的悲歡喜樂亦有福利制度的思辨對立。走過這一年,澳門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回首過去之路才能展望新的征程,因此年終之
期刊
標準是指為了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複使用的一種規範性文件,其目的是確保材料、產品、過程和服務能夠符合需要。至於採用標準的好處是能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和有效精簡步驟,以提高效率,節省時間和金錢。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本澳的交通硬件設施中,很多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如我們日常候車的巴士站,澳門半島與氹仔的有蓋巴士站是不同的,當然其產生效用亦有很
期刊
兩種性質的教育並行多年,自然有對比和競爭。公立教育享有更多、更優秀的硬件設施和師資資源,而私立學校則憑藉其優異的教學質量吸引眾多學生求學,兩種教育孰優孰劣?在辦學設施、經費、師資、生源等方面的差距又有多遠?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說:“學生的成功與成才都未必是學校導致的,更多的是家長對學生的栽培。至於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資源差異的這個說法,如果是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多公平的機會而存在的差異,是可以
期刊
(接上期)  (二)第二個時期(1975-1988),蔣經國時代,反對運動勃興與民主轉型啟動,及其對今後大陸民主化的啟發  如果說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約三十年(1945-1975)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1978-至今)可有一比的話,那麼本文所講的第二個時期,蔣經國時期,和之後的兩個時期,則兩岸的可比性就比較小了,而只能看作是對未來大陸民主發展的一些啟發。台灣的經驗也正好可以作為大陸民主化的
期刊
行政長官在發表明年施政報告期間透露,政府已與氹仔輕軌車廠上蓋工程承建商達成和解協議,雙方解約後再招標;羅立文司長表示,明年2、3季,可具備條件重新招標。即使如此,因車廠上蓋工程“一鑊翹起”,氹仔輕軌通車的時間,至少要延遲3、4年,媒體預期要等到2020年左右。不計澳門段,輕軌工程,由2001年提出,經過諮詢、研究,09年確定部分方案,至2012年2月21日氹仔段動工,前後20年。因此,本人呼籲,特
期刊
看似過山車式的賭收下跌反映了澳門經濟的波動與震蕩,但不少領域與行業的漲跌卻在2015早已顯現征兆,經濟的預警也給澳門上了很重要的一課:究竟澳門的經濟要依靠什麼?  變與不變,內外雙影響   2015年年初,澳門大學經濟學系曾經公佈過關於一五年澳門宏觀經濟預測的相關數值,這是依據“澳門宏觀經濟模型”以及多年累積的各個行業數據與季度、年度數據而來。當時強調如果澳門博彩總收入維持在第一季600多億元的基
期刊
教育一向是澳門政府每年財政開支的重要部分。近年以來,政府財政收入可觀,對教育的投入只增不減,無論是基礎教育亦或是高等教育,均獲得政府投放充足資源,澳門的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並行多年,辦學條件和辦學資源差距越來越大。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情況呢?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對本澳的教育一直頗有研究,在她看來,澳門現存學校形態跟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有分別的。原因之一就是雖然現在的民辦教育仍然是以私立學校的名
期刊
年輕世代抑或青年人,總能成為每一個時代裡的亮眼角色,無論帶給我們的是震撼、反思還是鼓舞人心。今天很多人會關注大陸創業焦點人物馬雲、台灣的郭台銘這些成功創業者的一言一行,期待給自己希望與啟發,其實在他們那個時代裡,他們一樣也是勇敢的青年創業者,時代的弄潮兒。時代在悄然改變,可是不變的依舊是活力滿滿的“青年”。  2015年經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後,內地湧現出了一批年輕的創業團隊與新型產品,
期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有種濃得抹不開的家國情懷,尤其在民族大義、維護國家層面,家與國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認識中,這種辯證的統一毫無違和感,並一代代傳承和發揚。港澳回歸後,在政治框架中的認識已逐步牢固,但在文化認同中,卻顯得依舊模糊和曖昧,說到底,就是家國情懷的認識差異,甚至是缺位。這裡,引申出了一個我們一直在觀察和思考的命題,即代表了港澳未來和明天的青年群體
期刊
寸土寸金的澳門,為了能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更需要在鱗次節比的高樓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工業大廈也不例外。澳門工業大廈主要集中在北區、南區和青洲一带。這些工業大廈的建築時間已經有一段歷史,早在80年代中期澳門的工業發展就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是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後來隨著賭權的開放,經濟的轉型,澳門的工業逐漸沒落,鼎盛時期所建立的工業大廈自然也就成為了半空置的大樓。  在2011年年初,政府推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