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抓好朗诵这个基础。要想领会文章,不读不行,必须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有的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认为现代文明白易懂,不愿深入去读,不假思索地去读,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等到面见试题却出现似曾相识,不知其所以然,似是而非地做一通,结果是错误百出,自然失分就不可避免了。一篇美文,只有反复朗读,吟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朗读,领会文章靠朗读,鉴赏文章靠朗读,写作文章靠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至理名言,都强调了朗读对于理解、记忆、赏析、写作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普通话朗读,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使学生能够读正确、读规范、读生动、读传神,把书面文字读活。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文章内涵和精妙,读出文章的情趣和韵味。
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掌握规律(整体——部分——整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应按照初读、研读和精读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初读文章
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字词和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通读文章,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扫除文字障碍,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褒是贬,是爱是憎。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初读,在掌握字词的情况下,使学生知道,作者写的是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父子奔丧结束,父亲要在南京谋职,作者要北上返校。父子在南京江北火车站即将离别时,父亲不顾行走不便,道路难走,执意穿过火车道,艰难地爬上站台,去给作者卖桔子时留下的背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作者的体贴和关怀,洋溢着殷殷的父子深情。
二、研读文章
主要任务是找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找主旨句,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一、理思路,把握文章脉络。每篇文章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线索。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确作者的思路。但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却难以找到文章的思路,影响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课为例,课文中的贵妇人因自己没有孩子,想问多子而且家庭贫困的父母要一个孩子展开了故事情节。在同乘的轮船上,从头天傍晚到第二天中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贫困家庭父母先送去长子,后又送去次子要求换回长子,再后来送去女儿要求换回次子,以至于到最后,父母两人痛苦失声要求退还酬金要回女儿,这就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在反复的送子换子,送女换子,退酬金要回女儿的过程中,贵妇人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后也受到了彻底的感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使父母疼爱儿女之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说明了骨肉亲情是金钱买不来的,富贵富裕换不来的。理清了思路,理解课文就水到渠成了。二、找中心句,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的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含蓄,蕴藏在整篇的字里行间,靠我们在领会整篇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而出。而有的文章,在篇首,或在篇中,或通过人物语言表露,或作者直接提出比较明显的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引申进去,发散开来,对于理解全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父母之心》中父亲的话为例,“说起来怪难为情的,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块好。”再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捕蛇者说》中的“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等等。三、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加强阅读积累。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认真总结和积累。阅读小说要抓住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来体会作者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则能通过品味凝练的词句,想象出作者描绘的奇妙意境;散文则能通过理解精美语言,灵活的格式,感悟出所表达的博大雄浑的思想内涵;说明文则能体察到作者对说明的事物观察细微,善抓特征,准确、生动、具体的说明方法;议论文,则要学习作者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说理深透的议论技巧。总之,只要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地阅读,不断总结地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步步提高。
三、精读文章
主要任务是赏析借鉴,吸收精华。一是品味名言佳句。名言佳句在文章中往往是点睛之笔,用之则使文章熠熠生辉,删之则使文章暗然失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名言佳句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记忆积累下来。经常不断地阅读,赏析和记忆,使语言词汇基础不断丰富。二是欣赏名段。重点段落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揭示文章的主题。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确都是精彩之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和欣赏名篇中的名段,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还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第六自然段中父亲去给作者买桔子时“背影”的细节描写就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几句话里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穿着,走路的蹒跚姿态,特别是爬站台时留下的背影,深深地铭刻在作者的记忆里。通过对“探”、“爬”、“向上缩”、“微倾”、“努力”几个动作的细致描写,显示出父亲不顾行动不便,道路难走,执意去给儿子买桔子的感人举动,更加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动和感恩之情。通过赏析,使学生能够找出名段,欣赏名段,感悟名段,品味细节描写、细腻描写的好处。三是学习布局谋篇。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从立意到选材,从段落层次到详略安排,再到过渡照应,无不体现作家们的匠心和睿智。语文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好教材,在读懂各类体裁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各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不断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习阅读方法,课外加强阅读训练。坚持以读为本,强化朗读训练。坚持读思结合,读析结合,真正把学生引入名篇名作,引入作者的心灵。学习名家精美的语言,巧妙的立意和构思,准确、生动、传神的表达手法。学会感悟、品味、鉴赏和审美。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文基础知识,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普通话朗读,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使学生能够读正确、读规范、读生动、读传神,把书面文字读活。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文章内涵和精妙,读出文章的情趣和韵味。
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掌握规律(整体——部分——整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应按照初读、研读和精读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初读文章
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字词和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通读文章,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扫除文字障碍,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褒是贬,是爱是憎。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初读,在掌握字词的情况下,使学生知道,作者写的是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父子奔丧结束,父亲要在南京谋职,作者要北上返校。父子在南京江北火车站即将离别时,父亲不顾行走不便,道路难走,执意穿过火车道,艰难地爬上站台,去给作者卖桔子时留下的背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作者的体贴和关怀,洋溢着殷殷的父子深情。
二、研读文章
主要任务是找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找主旨句,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一、理思路,把握文章脉络。每篇文章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线索。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确作者的思路。但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却难以找到文章的思路,影响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以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课为例,课文中的贵妇人因自己没有孩子,想问多子而且家庭贫困的父母要一个孩子展开了故事情节。在同乘的轮船上,从头天傍晚到第二天中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贫困家庭父母先送去长子,后又送去次子要求换回长子,再后来送去女儿要求换回次子,以至于到最后,父母两人痛苦失声要求退还酬金要回女儿,这就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在反复的送子换子,送女换子,退酬金要回女儿的过程中,贵妇人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后也受到了彻底的感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使父母疼爱儿女之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说明了骨肉亲情是金钱买不来的,富贵富裕换不来的。理清了思路,理解课文就水到渠成了。二、找中心句,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的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含蓄,蕴藏在整篇的字里行间,靠我们在领会整篇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而出。而有的文章,在篇首,或在篇中,或通过人物语言表露,或作者直接提出比较明显的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引申进去,发散开来,对于理解全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父母之心》中父亲的话为例,“说起来怪难为情的,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块好。”再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捕蛇者说》中的“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等等。三、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加强阅读积累。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认真总结和积累。阅读小说要抓住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来体会作者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则能通过品味凝练的词句,想象出作者描绘的奇妙意境;散文则能通过理解精美语言,灵活的格式,感悟出所表达的博大雄浑的思想内涵;说明文则能体察到作者对说明的事物观察细微,善抓特征,准确、生动、具体的说明方法;议论文,则要学习作者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说理深透的议论技巧。总之,只要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地阅读,不断总结地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步步提高。
三、精读文章
主要任务是赏析借鉴,吸收精华。一是品味名言佳句。名言佳句在文章中往往是点睛之笔,用之则使文章熠熠生辉,删之则使文章暗然失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名言佳句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记忆积累下来。经常不断地阅读,赏析和记忆,使语言词汇基础不断丰富。二是欣赏名段。重点段落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揭示文章的主题。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确都是精彩之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和欣赏名篇中的名段,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还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第六自然段中父亲去给作者买桔子时“背影”的细节描写就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几句话里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穿着,走路的蹒跚姿态,特别是爬站台时留下的背影,深深地铭刻在作者的记忆里。通过对“探”、“爬”、“向上缩”、“微倾”、“努力”几个动作的细致描写,显示出父亲不顾行动不便,道路难走,执意去给儿子买桔子的感人举动,更加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动和感恩之情。通过赏析,使学生能够找出名段,欣赏名段,感悟名段,品味细节描写、细腻描写的好处。三是学习布局谋篇。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从立意到选材,从段落层次到详略安排,再到过渡照应,无不体现作家们的匠心和睿智。语文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好教材,在读懂各类体裁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各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不断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习阅读方法,课外加强阅读训练。坚持以读为本,强化朗读训练。坚持读思结合,读析结合,真正把学生引入名篇名作,引入作者的心灵。学习名家精美的语言,巧妙的立意和构思,准确、生动、传神的表达手法。学会感悟、品味、鉴赏和审美。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文基础知识,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