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文化教育数学修养
一、对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索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在文化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
“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沉淀,其中的核心是观念、信仰、价值和思维方式等隐性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构建的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例如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部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文化的魅力。我们既然在新课程的设计中形成了这样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学习者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那么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对数学教育作文化学的实践与思索,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无疑是必要的。
数学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希腊的上流社会中,懂数学是有文化的象征;没有相当数学底蕴的人,在上层人士中是受歧视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数学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氛围
学校每学期可选择性地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讲数学故事比赛;出、猜数学谜语比赛;发现数学的美的比赛;数学游戏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的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有用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数学文化的薰陶。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就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其精神与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人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指南。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教师探索与数学文化沉淀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是前提。与数学文化的历史沉淀过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内省中体验感知,在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碰撞,在与教师、教材、同伴的互动中推敲、反思、完善,等等。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我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大家都很累了,所以女生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这就自然得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样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了它的文化功能。
2.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3.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活动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师从文化视角构建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可以使数学教育获得许多全新的启迪,其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与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其素质。从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先哲向更高文明迈进的雄心与艰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学生得到的收获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命运,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美好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而且寓于它的历史。教师可以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有些学生虽然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介绍,会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眼中的数学会是美丽的、精彩的,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4.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的美的因素。
数学美感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让美吸引他们热爱数学文化。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
5.课堂教学中要有时代气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文化活动经验(要注意,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经验),把它们作为课堂上学习数学文化的出发点和必要背景。同时要关注学生即时的思考认识、情感体验,以保证数学教育和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相协调,并捕捉其间的课程生成契机,提升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如教学“秒的认识”时,在引入环节,教师可选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取金牌的110米栏赛跑、“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前的倒计时、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时的倒计时等一系列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量较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教学内容,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明符,王明元,谢先报.数学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文化教育数学修养
一、对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索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在文化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
“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沉淀,其中的核心是观念、信仰、价值和思维方式等隐性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构建的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例如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部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文化的魅力。我们既然在新课程的设计中形成了这样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学习者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那么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对数学教育作文化学的实践与思索,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无疑是必要的。
数学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希腊的上流社会中,懂数学是有文化的象征;没有相当数学底蕴的人,在上层人士中是受歧视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数学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氛围
学校每学期可选择性地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讲数学故事比赛;出、猜数学谜语比赛;发现数学的美的比赛;数学游戏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的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有用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数学文化的薰陶。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就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其精神与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人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指南。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教师探索与数学文化沉淀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是前提。与数学文化的历史沉淀过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内省中体验感知,在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碰撞,在与教师、教材、同伴的互动中推敲、反思、完善,等等。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我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大家都很累了,所以女生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这就自然得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样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了它的文化功能。
2.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3.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活动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师从文化视角构建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可以使数学教育获得许多全新的启迪,其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与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其素质。从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先哲向更高文明迈进的雄心与艰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学生得到的收获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命运,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美好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而且寓于它的历史。教师可以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有些学生虽然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介绍,会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眼中的数学会是美丽的、精彩的,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4.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的美的因素。
数学美感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让美吸引他们热爱数学文化。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
5.课堂教学中要有时代气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文化活动经验(要注意,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经验),把它们作为课堂上学习数学文化的出发点和必要背景。同时要关注学生即时的思考认识、情感体验,以保证数学教育和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相协调,并捕捉其间的课程生成契机,提升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如教学“秒的认识”时,在引入环节,教师可选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取金牌的110米栏赛跑、“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前的倒计时、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时的倒计时等一系列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量较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教学内容,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明符,王明元,谢先报.数学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