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本对话”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生本对话”作为其中之一,怎样才能使其更加有效呢?从“莫让对话流于形式,莫让对话偏离中心,莫让对话脱离实质”三方面探析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对话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对话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等内容。其中“生本对话”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沉入阅读,获得对文本最深刻的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对话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致使生本对话出现了一些无效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阅读效率低下。怎样改变这种无效对话的局面,从而使课堂中的“生本对话”真正有效起来呢?
  一、关注对话过程,莫让对话流于形式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也比较关注通过有效的引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没有深入思考,就因为教师马上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被教师打断,这样的对话不过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罢了。
  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社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与文本深入对话,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导读:在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活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个导读问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的,通过与文本对话,有学生认为,作者最喜欢的是钓虾,看戏,吃罗汉豆等。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予以肯定或者否定就翻篇,那么,这样的对话只是流于形式,处于浅层,怎样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呢?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出吃罗汉豆以后及时进行追问:豆很好吃吗?戏很好看吗?为什么作者说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通过这样的追问可以有效点燃起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愿望,进而使出浑身解数发现缘由,他们会发现原来豆好吃,戏好看,只是源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怀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导读问题的引领下展开生本对话,如果教师只是就此打住,那么,这种对话也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对话,正是由于教师的追问,才使生本对话的过程更加深入,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关注对话主旨,莫让话题偏离中心
  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与思考,因而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话题。教师要充分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话题,莫让话题偏离教学中心,要让学生在紧扣教学主旨的情况下,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
  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我”这么大了,为什么要让父亲去买橘子,“我”为什么自己不去?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认为有道理,就引领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对话,结果学生就这个话题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显然这个话题的本身脱离了文本所要表现的主旨。在这种教学形势下,教师不妨就这个话题让学生从父亲坚持为“我”送行,为“我”买橘子的行动中读出了什么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带着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学生就可以读出这一切的缘由都是来源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这样描写主要体现了父子情深。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把握了对话主题,而且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父亲买橘子而不是我去买橘子”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教师及时掌舵,把握阅读方向,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焦点转移到了“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上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方向的把握,提高学习效果。
  三、关注导读内容,莫让对话脱离实质
  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经常会让学生就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对话内容进行交流,学生也随之脱离教材文本,在一些无关的教学内容上绕来绕去,这样的对话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无效的对话过程。
  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学生说:“我知道了‘我’家里很穷,很想有一个有钱的亲戚来帮助我们,当知道有一个有钱的亲戚时,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当听说他很穷时,我们又怕他沾上我们,远远地想避开他。”有学生说:“我读懂了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教师再问:“你从哪看出他们只认钱,不认人呢?”……在这一系列的对话中,虽然学生也都按照要求及时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毕竟是表面的,根本不能使学生把握阅读本质。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导读:仔细阅读文本,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从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又读出了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对话文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本质,提高对话效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具体问题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行导读,这样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把握主要的阅读内容,进而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逐渐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以武术为媒介组成的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构成中华武术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模式。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分析武术群体所体现的特征,并作出文化社会学诠释。研究认
[摘要]厘清经济生活中学生理解易出错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以2013年小高考部分试题为例,厘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概念初次分配再分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80  江苏省小高考政治卷中的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
[摘要]近年来,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话题逐渐过渡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选材丰富,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应试的难度。在高考一、二、三轮备考复习中若能有层次地对书面表达进行训练,那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就二轮复习中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的备考策略与各位同行交流。  [关键词]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二轮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41  经过一轮复
[摘要]高考题是平时教学的优秀资源。通过对近年高考题的分析解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把握高考命题动向。文章通过对一道高考题的分析、拓展,期望能帮助师生领会高考的命题动向,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关键词]高考题解析拓展[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72高考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物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一、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1.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探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笔者提出,要想使潮湿的衣服较快变干,应
[摘 要] 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区分是新知识预习,还是习题课或复习课预习,合理引导学生预习。  [关键词] 预习 自学 精讲 精练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5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师生将要共同参与的一节课,若教师能不厌其烦地督促、指导学
[摘要]如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因而不少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出发,重点研讨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方略这一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教学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33  
[摘要]要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必须得考虑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环节高效,才能获得整体高效。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教学反思的侧重点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80  在学校教学中,“高效”是指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收获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每一节课能让
采用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发表在2003年各类体育刊物上的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论文共计82篇进行分类,分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并且对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后大鼠海马cAMP浓度变化,探讨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海马cAMP的影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游泳运动模型(持续运动、间歇运动),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法,观察大鼠海马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