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开放的视野、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如何提高?拓宽中学生阅读的视野,把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外阅读是一条必要的途径。
  然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笔者日前对我校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进行了文学名著的阅读现状问卷调查,下面是部分调查测试题的调查结果。
  能写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及作者的,初二12人,占12%;初三15人,占15%。读过“四大名著”的,初二7人,占7%;初三10人,占10%。知道《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尊为“武圣”的是谁的,初二9人,占9%;初三13人,占13%。知道“黛玉葬花”是谁写的哪部作品中的一个情节的,初二18人,占18%;初三22人,占22%。读过5本以上外国文学名著的,初二4人,占4%;初三6人,占6%……
  从以上统计不难看出,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是不争的事实,尽快改变课外阅读的被动局面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在课外阅读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创设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便会自发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激趣的办法大致有三:一是说教法。说课外阅读好处多多,语文考试改革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考试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是课本上几篇课文所能提升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延展法。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外充实课内。比如课内学到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我便鼓动学生去读《朝花夕拾》集。学到长篇小说里节选出来的课文,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生命的意义》等,我便动员学生去读完整原著。三是资料袋法。学生把课外阅读记录卡、课外阅读摘抄本、课外练笔本,装入课外阅读资料袋,一学期进行两次评比,评出“课外阅读优胜奖”,“课外阅读进步奖”,对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很有效。
  
  二、正确引导 博览群书
  
  书是不可能读尽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择书,或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类、书目是必要的。择书要本着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扩大视野,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原则。可推荐的书类有:
  (一)中外文学名著。此类书是课外阅读的精品,多读一些,只会受益,不会有害。可以让青少年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可以祛除杂念,净化灵魂;可以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加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水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等等。
  (二)当代精品美文。这类作品时代气息浓,语言灵动飞扬,行文流畅飘逸,多读可以鉴赏精美的语言,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如《中外散文精选》《余秋雨散文选》《朱自清散文选》等。
  (三)报刊杂志。比如《小小说》《读者》《读者文摘》《共同关注》《杂文选刊》等,多读有利于扩大视野,认识当前社会,形成健全人格。
  对阅读方法也要作指导,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浏览、粗读和精读等不同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集中思想精力的习惯,确保读书效果。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教给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圈点精美词句,摘抄精美句段,评点写法,写随笔,写读后感等。
  
  三、搭建平台 展示成果
  
  要使课外阅读形成氛围,教师必须帮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搭建平台从三方面着手:
  (一)搭建时间平台。可每周开设一个课外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带着心仪的课外读本在校内读,还要让学生计划每周校外阅读时间。
  (二)搭建资源平台。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书籍,班上可设立图书交流站,让学生轮换阅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也要添置一些合适图书,最大限度地解决借书难的问题。
  (三)搭建解惑平台。中学生认知水平、阅读能力毕竟有限,对有些作品的阅读有一定障碍与困难。语文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或个别或集体答疑解惑。必要时还可以举办讲座。
  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每学期可安排两次成果展示,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交流阅读经验。学生可以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推荐课外读物,也可以讲述精彩的作品内容,还可以朗读精彩的摘抄片断,这样既能做到切磋交流,互通信息,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展览读书成果。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读书笔记、读书登记卡、摘录本等拿出来展览,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肯定与鼓励,既能做到资源共享,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获得成功感。
  (三)发布小论文。可以评价一个文学形象,可以小论塑造形象的方法,可以评论思想观点等,这是一种自主、开放、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
  (四)多方评价。学生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课外阅读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家长也参与评价。多用激励机制,或委婉建议,对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的水平十分有利。
  总之,正如“新课标”所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课外阅读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可以打造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新天地。
  
  单位:湖北江汉油田东方红中学
其他文献
传统教学模式“灌输之道”、“题海之术”盛行,结果教师累,学生苦。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这种模式下的课堂经常是说者津津有味、口沫横飞,听者却昏昏欲睡。长此以往,课堂必出现“昏昏者多,昭昭者少”的局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犹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这种课堂的结果是低分者比比皆是,即使偶有高分者,也是高分低能者。这种课堂培养出的此种人才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要改变这种情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都是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广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既要继承和发扬,又应该创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课堂因为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匠心呈现出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那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学校教育是关键。那么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语文是人们运用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可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三千年来,穿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文化高峰,灵秀的中国人积淀下优秀的诗歌传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诗坛也发生了质的变革,出现了以白话为载体,以弘扬“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的新兴诗歌运动。它吹响了那狂飙突进的崭新时代的号角,唤醒了那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的性灵,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中国诗学、诗歌美学步
蔡宏发,男,1962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在工作中能坚持“致力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力求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安全搭台、质量唱戏、师德铸魂的和谐发展之路。并有《师爱无痕》《党建凝人心,立德铸师魂》等十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赵:蔡校长,您好!夷陵区小溪塔高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建校仅有十年时间,却犹如一颗璀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常是精雕细刻,关键的字句更是诗人呕心沥血思索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探索,总结出的“引领自悟,巧妙点拨”,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一、悟字词含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王力先生也指出:“古代汉
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使文本更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课堂教学上,一改过去沉闷的灌输式教学,倡导自主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新课改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一个一直在一线努力实践着新课改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媒体辅助
剑锋  门,在我背后隐然作响  我回头,只感觉到一阵风,从暗处  悄然袭来。似乎只有门的形象  存在。为你命名之后,梦  就经常游走于水與火之间  剑锋的两刃相遇而不相见  看不见的仍是那  握剑之手  岩石  岩石的梦是静谧的  在暗流涌动的湖底  光滑柔软的绸缎轻轻展开  遮住了岩石赤裸的身体  天风拂过湖面,滋养湖底的岩石  使他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岩石上的离离水草  如美少女的长发在风中
看了《玉米地》,就想起了《红高粱》,因为看上去有几分相似,写的都是不合理法的性关系,写的都是大自然中的性行为。或许有的读者会因此觉得这篇小说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然,《玉米地》很可能难有《红高粱》那样的经典价值,但是它却绝非某种小说套路的简单模拟,而是颇具微言大义的风范,于不动声色中揭示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应该说,人的本能欲望之于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两篇小说的共同点。但是这种本能欲望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