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品味的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il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常是精雕细刻,关键的字句更是诗人呕心沥血思索的结果,而这样的诗句往往也因此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品之不尽的余味。一首普通的诗往往因为一个字而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因此,品味诗文中精妙的词语便成了我们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功课。学过一首古诗,如果叫学生谈谈他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有哪些,学生可能凭感觉准确地说出来,但要他说出它的妙处却也往往不知从何开口。有鉴于此,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品味词语的简易方法,希望能为那些在这方面感觉困惑的朋友提供一点实际的帮助。
  品味词语的题型常见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文的阅读中,而这两种文章因为语言特点不同,词语品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都可以分为三步进行。首先我想谈谈文学作品中精彩词语的品味,例如:谈谈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的“聚”与“怒”的理解。
  第一步: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如,聚:聚集。怒:发怒。
  第二步:指出词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如“聚”“和怒”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景生动。
  第三步: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用。如“聚”描绘出潼关附近群山连绵、拱卫潼关的特点,将静态的山写出动态的趋势,而且赋予了它生命和意志;“怒”字则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赋予它鲜活的思想和感情,发人深思和想象:它为什么而怒?怒谁?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埋下伏笔。
  综合上述三步,我们可以这样来品味“聚”和“怒”:
  聚:聚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潼关附近群山连绵、拱卫潼关的特点,将静态的山写出动态的趋势,而且赋予了它生命和意志
  怒:发怒,愤怒。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赋予它鲜活的思想和感情,发人深思和想象:它为什么而怒?怒谁?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埋下伏笔。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你认为其中的哪个词写得好?好在哪里?赏析如下:
  “钻”写得好,它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草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特点;不仅写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赋予了它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可爱的情态。
  文学作品中值得品味的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形象的,生动的,含蓄的,精炼(凝练)的,朴素的,等等。它们往往与一些写作手法相对应,形象的语言常常是比喻、夸张、通感手法的表现,如“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中的“淡紫色”;生动的语言是比拟、活用等手法的运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精炼的语言是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行不足”;朴素的语言往往是细节描写的效果,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中的“梳洗”,“醉里挑灯看剑”中的三个动作。
  说明文语言首要的特点或要求是准确,所以,说明文中需要品味的语言往往是准确的语言,是非他不可的语言。因此,说明文中词语的品味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
  第一步: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几乎”一词不能去掉,它的意思是中国的石拱桥分布很广,在绝大多数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但是也并不排除没有石拱桥的这种特殊的地方。
  第二部:分析去掉“几乎”的影响。去掉“几乎”后,句子的意思是,中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事实。
  第三部:总结,去掉“几乎”后,表达意思不准确。
  说明文中也有一些形象的语言值得品味,但形象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如:“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中,“挂”字能否换成“出现”?
  回答是:不能。“挂”是出现的意思(第一步);它与前面的“招牌”一词相呼应,换成“出现”后意思虽然不变,但是前后不呼应(第二步);“挂”换成“出现”,用词不准确(第三步)。
  如果句子中需要品味“招牌”一词的话,我们不妨把说明文和文学作品中词语品味的方法融合起来灵活运用。
  招牌:“标志”的意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这一特点。它可以换成“标志”,但是表达效果不如原来那么形象,同时,后面的“挂”字必须相应地换成“出现”才能前后照应。
  全面准确地品味词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使我们在品味的过程中掌握使用语言的要求和方法,以指导我们更灵巧准确的使用语言。
  
  卢秀平,教师,现居广东增城。
其他文献
据《湖北日报》报道,新学期到来,湖北省不少暑期备课的高中老师发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高中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汉口一位高二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较晦涩、语言较难懂。估计这是语文教材减少其作品的主要原因。汉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能够在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不迷信,不盲从,有主见,弃旧图新,超越已知,能寻求并最终得出对事物的崭新的超凡脱俗的认识。一句话,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当然,作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强调“思维的批判性”,只是提倡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超越一般的思考和实践,并非提倡进行不合常规、不合常理的胡思乱想。恰恰
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编了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读》一文。读罢此文,不由得为钱先生思想的睿智及思索的深度而折服,不过很多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文中节选的某些寓言,本人与钱先生有些不同的看法。这里笔者并没有与钱先生一决高下之意,只想写写自己的感受,以与同行磋商。  蝙蝠的故事(故事略):这则寓言里人们嘲笑批判的对象全聚集在蝙蝠身上,蝙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变色龙,固然可恶;但鸟类兽群却也不值得同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使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注意道德教育……更以美感完成其道德。”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读风”盛行起来,有“读”占鳌头之势。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标、阅读策略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灌输之道”、“题海之术”盛行,结果教师累,学生苦。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这种模式下的课堂经常是说者津津有味、口沫横飞,听者却昏昏欲睡。长此以往,课堂必出现“昏昏者多,昭昭者少”的局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犹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这种课堂的结果是低分者比比皆是,即使偶有高分者,也是高分低能者。这种课堂培养出的此种人才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要改变这种情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都是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广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既要继承和发扬,又应该创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课堂因为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匠心呈现出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那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学校教育是关键。那么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语文是人们运用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可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三千年来,穿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文化高峰,灵秀的中国人积淀下优秀的诗歌传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诗坛也发生了质的变革,出现了以白话为载体,以弘扬“德先生”、“赛先生”为旗帜的新兴诗歌运动。它吹响了那狂飙突进的崭新时代的号角,唤醒了那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的性灵,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中国诗学、诗歌美学步
蔡宏发,男,1962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在工作中能坚持“致力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力求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安全搭台、质量唱戏、师德铸魂的和谐发展之路。并有《师爱无痕》《党建凝人心,立德铸师魂》等十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赵:蔡校长,您好!夷陵区小溪塔高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建校仅有十年时间,却犹如一颗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