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沈万三的兴衰之路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沈万三大概比朱元璋大21岁,原名沈富,字仲荣。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所以人称“沈万三”。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但是,最后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后人感慨不已。
  
  苦心经营 生财有道
  
  沈万三究竟是怎样发家致富的?有人认为是“分财说”:有传言说,他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叫陆道源的南方巨贾,后来陆道源看破红尘,将万贯家财慷慨地送给了沈万三,由此,沈万三便一跃成为“江南富族”。不过与“分财说”相比,“垦殖说”、“通番说”和“高利贷说”似乎更可信一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沈万三是通过勤劳、胆识、智慧的三结合才发家致富的。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并认为这三种方面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根据史料记载,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是个荒年,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沈万三就在这个时候降生了。但是,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东坨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坨。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达一千三百多亩。东坨西边的周庄原本是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
  沈佑去世后,儿子们分了家。兄弟迁居之后,排行老三的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坨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在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营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管理,使得财富有了更大的积累。此时朝廷又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于是,沈万三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天然便利的交通,将江浙地区深受海外欢迎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贩运出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据《吴江县志》记载,至正十九年,元朝向张士诚征粮,张士诚于次年海运11万石粮米北上,沈万三协助张士诚从海道运送粮米到了燕京。当时,张士诚举兵起义,做上了大周国的皇帝。但是,张士诚成立的大周国实在是太小了,只有苏州一带的一些州县。因此,只好依附于元朝的袒护,每年都要向元朝进贡大量的粮物。虽然此时沈万三正在巴结张士诚,但张士诚大批地运粮北上,必然也会划拨给沈万三一些银两作为舟船费用,这足以让沈万三大赚一笔。从张士诚选用沈万三大批运粮北上一事,可见当时的沈万三对海运已是熟门熟路的了。此时拥有了巨额资财的沈万三,又开始做起了放贷收利这一资本经营的新项目,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人称“江南财神”。
  沈万三从土地垦殖开始,苦心经营,机智行商,这充分显示了他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并且,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又大胆开始了“竟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和放贷收利,这更加速了他财富的积聚。因此,沈万三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古代名商的经营风范,还为现代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典范和先例。
  
  富可敌国 纵情声色
  
  沈万三是明初首屈一指的“大款”,他富可敌国是人所共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沈万三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之地。他在周庄镇东的东坨建造了千亩粮仓,在银子浜的尽头建造了堆放银子的府库,每天都有很多小船进出银子浜运送银子。致富后的沈万三,首先广置了田宅万顷,以至于有了“苏州府属田亩三分之二属于沈氏”的记载。
  在沈万三家的后院,有一个叫做“绣垣”的后花园,这个花园走一圈就要差不多半个小时,这个“绣垣”内有山有水,有桥有亭,园中心是一个十多米高的土垣,分为上中下三层,遍植了芙蓉、丽石菊、香兰等四时花木。但是,这个雅致的园林还只是沈万三财富的冰山一角。他开始大肆地迎娶妻妾,在这个园子里供他随处娱乐,纵情声色。据说,他一生共娶了13房妻妾,把她们分置于各地,如盛泽妆楼就是小妾九娘的居处。九娘是沈万三最钟爱的女人,九娘不仅聪明过人,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特别善解人意,颇有见地。比如,当时沈万三要帮助朱元璋修建城墙,九娘觉得不妥,并多次对沈万三加以劝阻。可是,沈万三却被财富冲昏了头脑,愣是听不进去。不料这件事却真的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沈家的日常开销也相当的惊人。一些官员和见过世面的大人物都被沈万三请了过来,他们有地方上的州府、县令,甚至还有一些小吏。大地主出身的沈万三,在暴富之后也开始附庸风雅,经常与文人名士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并且,每次的书画他都会出重金买下。有一次,他听说苏州城有一个叫王行的名士学富五车,经常和文人墨客来往。于是,沈万三非要请人家到乡下去给他当家塾先生,调教他的孩子。到家后,不管人家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只要一写出来,他就连口称赞,并且拿出大量白银作为酬谢。倒是王行心知肚明,看到这么丰厚的酬金居然被吓得连连辞谢,临走低声嘀咕了一句:“如此的炫耀财富,早晚是要倒霉的!”果真,后来应了王行的话。
  
  资助起义 埋下祸根
  
  财富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东西,有了钱可以不对别人低三下四,可以与高官达贵平起平坐,可以大快其意指点江山。但是,人们只羡慕沈万三的富豪,却忽视了沈万三也就是因钱财而遭到了流放,直至丧命。
  元代末年,是一个群雄四起、动荡不安的时期。江苏的泰州一个叫张士诚的人因贩私盐多次被官兵抓入牢中。有一次,狱中的犯人发生了动乱,张士诚趁着动乱逃了出来。不久,红巾军起义爆发,张士诚三兄弟便瞅准机会也开始起兵反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江苏。1365年,张士诚在江苏当了大周的开国皇帝。当时,张士诚领兵起义需要大量的财物,沈万三出了不少力,他带领江南的富商大量地捐钱捐物,资助张士诚起义,从而使张士诚的军队越来越壮大,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沈万三做了三桩让张士诚很是惬意的事情。第一桩,沈万三率领银子浜的船队,多次为张士诚的官兵发放犒赏,从而解决了巨大的军费开支问题。第二桩,沈万三利用自己从事过海外贸易的航海经验,以实际行动支持张士诚暗中投靠元朝,每年都帮张士诚偷运十多万石粮食到北方元朝的国都。第三桩,沈万三为巩固自己在张士诚眼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士诚做老婆,使张士诚彻底和自己拴在了同一条船上,因此张士诚也给了老丈人沈万三很多敛财的特权。
  从此,沈万三便一跃成为海外贸易、房地产、地租、高利贷、丝绸业等方面的大鳄,金银更是多不胜数。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埋下了朱元璋对苏州城和沈万三秋后算账的伏笔。
  
  露富烧身 祸及后辈
  
  “钱,有时不是什么好东西!”对于这 一点,江南巨富沈万三是在他晚年才悟出的。
  几乎与张士诚同时,朱元璋也参加了同乡郭子兴的起义军。四年之后,朱元璋凭着自己过人的勇谋获得了军队的统帅权,并带领义军攻打到了苏州城下。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终于灭掉了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的军队,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后,他极度憎恨这些为张士诚出力的江南富豪,便对江南一带格外加重了税赋。
  但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便主动拍朱元璋的马屁,想以此换得太平。在一番审时度势之后,他得出结论:“这年头甭管是谁,都认一个钱字。我沈某人最不缺的也是个钱字。钱能逢凶化吉,钱也能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在朱元璋大局已定的当口,沈万三决定洗心革面、故技重施,赶紧做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他率领江浙大户向朱元璋的军队缴纳了税粮万石,以示忠心。此外,沈万三还偷偷地往朱元璋的小金库里打了5000两白银以备他不时之需。虽然朱元璋看沈万三不爽,但“清官不打送礼人”,加上江山还没坐稳、前方打仗和后方建设也要花钱,朱元璋也就欣然笑纳了。
  看到这一招很灵,沈万三自然是满心欢喜。不久,他又发现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但建造城墙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于是,沈万三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上书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也就是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这一段共约10公里的工程。为了让朱元璋龙颜大悦,沈万三自然是倾尽了全力。他不仅舍得花钱,注重质量,还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和雇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的带动下,工程终于提前三天完工。朱元璋面露喜色,在完工庆贺的那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沈万三斟了酒,并话中带刺地说:“古时候就有个白衣天子,号称‘素封’。在我看来,说的也许就是您老人家啊!”沈万三听后,受宠若惊,只顾自地在那里使劲地谢主龙恩,他哪里知道这“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啊!
  沈万三的头脑愈发地发热起来。当他又听到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时,便上前请求,由他来出巨款代为劳军。可他没想到,这一记马屁却实实在在地拍到了皇帝的马脚上。朱元璋想:“当初如果不是你极力支持张士诚,我何苦用得了八个月才攻下苏州城?如今你又在我的面前露富,真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大叫道:“一个老匹夫不把我皇帝放在眼里,居然还胆敢替我犒劳天下之军!简直是个乱民,给我拉出去砍了!”不过幸得当时有“大脚”马皇后劝说,沈万三才免除死刑,全家被发配到了云南。而他的20亿贯家当也就都归了皇帝。
  巨大的心理落差,再加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没过多久沈万三便一命呜呼了。然而,沈家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此后,沈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凌迟处死,小孩则充军,妇女发配到了浣衣局世代为奴。沈氏家族因此彻底地衰落下去了。
其他文献
公司动态:  ●鉴于公司在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区域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员、中国联合商报社、北京大学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提名为“信用中国·诚信楷模”。  ●公司付总以特邀嘉宾身份受邀参加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华杰出爱国华商联合会、北京华商英才国际企业文化传媒中心在首都北京组织的“腾飞中国——2011最具影响力年度人物新春团拜会”。  ●公司净化车间改进
期刊
编者按:如果把投融资服务领域比喻成江湖,那么毫无疑问,51资金项目网就是一个侠客。以其精湛的武艺、锋利的宝剑傲立于投融资江湖,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成为各种融资创新方式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作为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投融资系统服务商,其在行业里一枝独秀,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    笔者了解51资金项目网是从新浪网2009年7月的一篇关于互联网全媒体展播平台的报道开始,那时的51资金项目网还
期刊
48岁的张旭辉,是深圳一家通信公司的创始人,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技术研发,2005年开始投身商界,地地道道一个流淌着“技术血液的商人”。  从研发公司起家,为各手机厂商提供软件方案,冲杀两年之后,张旭辉发现,在这个号称技术决定一切的高科技行业里,便宜才是横行市场的秘诀,技术便宜、人工便宜,做整机比单纯技术研发赚得更多。  中国人多,即便是微薄的利润,只要占领了市场,打一场“人民战争”就能赚个满盆钵
期刊
深圳等地一些公司以提供大额出口订单、承诺巨额融资资金等为诱饵,诈骗内地企業,并长骗不倒。遭遇诈骗的企業在倾家荡产寻求维权无果的情况下,或雇请黑社会解决问题,或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诈骗集团的一员。    疯狂进行诈骗    “目前,深圳等地有一些诈骗公司以出口订单、融资等为诱饵,疯狂诈骗内地企業和政府部门。”受骗人冷锋开始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料,披露目前深圳等地大量出现的诈骗公司的行骗手法。  冷锋为
期刊
在道别的时候,他把“再见”两个字拖得很长,成了“再一见一”,让人觉得可爱到想笑出声来。他就是王炜,阳新仙岛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城市天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7岁。在网上聊天,说起前几天的地震,他说“那晚上宵夜摊子,还有出租车赚肥了啊!”然后在后面附上了一个龇牙咧嘴傻笑的表情。所有的信息表明,这是一个年轻有为并充满活力的80后。  1984年王炜出生在已有700余年历史的浮屠镇王志村
期刊
想起这个问题我就头疼,这两年物价上涨厉害,垄断行业及国家公务员纷纷大张旗鼓地涨工资,公司员工也不时议论纷纷,经常问我:“老板,咱什么时候涨工资呀。”  我也想给大家涨工资,但我们所在行业销售的产品偏偏每年都在不停地降价,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而且由于需要给每个员工上五险一金,公司的用人成本每人每年比几年前增加了近万元,只不过增加的部分没发到员工手里,一般员工看不见。唉,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管理书
期刊
小公司碰到大订单    公司成立后,我手上只有8000元现金。  公司所有人员加起来共四人,老板(也就是我),老板娘,两个员工。大伙全部上生产一线,加工一些小单,来维系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成立后第三个月我接到一个大客户的通知,说他们手上有150万的订单,要我报价、送样。  我加速跳动的心率告诉我,如果我搞定了这个单,公司就可以跳跃式的前进。  这个大客户是搞工艺出口贸易生意的,他们叫我报价的同
期刊
去年的时候,一位我尊敬的兄长向我描绘蓝图:“当高铁全部铺好以后,这个速度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从北京出发,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在6个小时内到达。整个国家成了一个棋盘,这对中国的改变会有多大?”而这两天再看他,脸上的表情已经让我不忍提起这个话题。酝酿这篇稿子的时候,一个朋友在MSN上问我:“请教:对于各种失望无助该怎么办?”最后的结论是——出国。  这两个朋友,都被各种调查机构归入中产阶层的行列,
期刊
在纽约布鲁克林西大街有一家商店,老板是一位老实本分的中年人,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但是很奇怪,商店的销售状况就是好不起来。每个月除去店面租金和商品成本后,就所剩无几了。  有一天,一位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来到他的商店,问他要不要招聘临时工做帮手。老板苦笑了一下,耸耸肩说:“我这里生意并不好,根本不需要再招聘帮手!”  “那么您是否想过要改变现状呢?”这位中国留学生说。  “当然想过!而且我
期刊
戒烟王|健康电子烟    模拟烟气雾,不污染环境,其吸出的烟雾是由烟碱液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屏蔽电磁波,无电磁辐射。含有高纯度医药级烟碱,根据“尼古丁替代疗法”设计,实现无痛苦戒烟。可在环境温度-5℃-42℃下正常工作。每年可为吸烟者节省开支1200多元。  参考价格:73元    CMMB移动数字电视    收看CMMB高清数字电视,看电影、听音乐,该有的功能一个都不少,图片、电子书自动浏览;多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