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等地一些公司以提供大额出口订单、承诺巨额融资资金等为诱饵,诈骗内地企業,并长骗不倒。遭遇诈骗的企業在倾家荡产寻求维权无果的情况下,或雇请黑社会解决问题,或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诈骗集团的一员。
疯狂进行诈骗
“目前,深圳等地有一些诈骗公司以出口订单、融资等为诱饵,疯狂诈骗内地企業和政府部门。”受骗人冷锋开始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料,披露目前深圳等地大量出现的诈骗公司的行骗手法。
冷锋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调查隐藏在深圳等地的诈骗公司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几年前,冷锋曾是信阳某企業的業务主管。曾两次因出口加工業务被骗走公证费、资料费、律师见证费等数万元。
偶然一次冷锋在《中国经营报》上看到一条招商信息:香港沛镒国际有限公司希望与内地企業合作进行出口加工業务。于是,冷锋到深圳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2900多万元的服装加工订单。然而,在交了10万元的前期费用后,该公司突然人去楼空。冷锋所在企業因此破产了。
冷锋决定留在深圳彻底调查诈骗公司。他在香港沛镒国际有限公司门上留下字条,凡找此单位者与他联系。
很快,一个个受骗企業向他“报到”。许多受骗者和冷锋一样,被骗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当的。在此后的调查中冷锋发现,驻扎在深圳的诈骗公司并非一两家,而是大面积、网络化、职業化分布在深圳的许多写字楼。冷锋调查一起,就向工商、公安机关报案一起。同时,冷锋还向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周刊》等媒体报料。央视《新闻调查》进行了《深圳外贸骗局揭秘》、《南京“大海”加盟连锁隐藏着难以识破的陷阱》、《追踪姚若松的投资神话》等报道,以冷锋调查的事实为主线对诈骗公司进行了曝光。
企業跌入陷阱
跌入投资骗局的还有杭州派克兰农業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富荣。姚富荣与冷锋相识在深圳某文印店。当时,冷锋看到姚正在打印一份融资合同。冷锋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不要上当,并给他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但并未引起姚富荣的警惕,后来姚富荣被骗后找到了冷锋。
冷锋告诉记者,据姚富荣讲,姚富荣的公司缺后续资金。他认识了香港若松集团董事长姚若松,姚若松答应可以为姚富荣的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条件是先交10万元人民币的前期运作费,姚富荣很快兑现。
当姚富荣向姚若松提出拨款时,问题出来了。姚若松说,双方签的是意向协议,这么大的投资要考察后做出考察报告,签订正式协议后才能拨款,姚富荣也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姚若松作出“慎重”的考察安排:由自己指定的人去姚富荣的公司考察,考察报告通过后即办理正式投资合同,只等各款项到位。同时提出考察人很辛苦,要姚富荣给他们“准备点费用”,姚富荣照此办理。
然而这些程序过后,资金仍没有如期到位。姚若松称,要拿到钱,还要按国际惯例交纳保险费、律师公正费,包括打通关节的费用共120万元人民币。有了这笔运作费,钱很快会划过来。姚富荣怀着对1.2亿元投资的憧憬四处借钱给了姚若松这笔费用。
但到了约定的拨款日期资金仍未到位。姚若松总能找到逻辑性很强的解释:在美国各方面运作良好,但到银行划拨资金时发现了两个姚若松,现在马上要到四川老家调档案,由政府出文件后,再到国务院办赴美的有关解冻资产文件。这样一来,时间还得拖拖。
姚富荣对这种无止境的“程序顺延”无可奈何。“引资后遗症”的直接后果是他借的上百万元面临还本付息的危机。
而此时姚若松来了个金蝉脱壳——回四川老家看病。姚富荣这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
经冷锋报案,姚若松被其当地公安机关抓获。令人遗憾的是,深圳公安迟迟不到四川接姚若松,而姚若松在四川的诈骗金额尚不足以进入起诉程序,姚若松最终被放了。
看到骗子在深圳大肆行骗可以平安无事,为捞回本钱,姚富荣也花7000元钱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公司,他说:“钱要不回来,报案也没有用,杭州回不去了,我就在深圳干姚若松一样的事情,骗!”而姚富荣身边的数位“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这种“出身”——从受骗到骗人。
疯狂进行诈骗
“目前,深圳等地有一些诈骗公司以出口订单、融资等为诱饵,疯狂诈骗内地企業和政府部门。”受骗人冷锋开始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料,披露目前深圳等地大量出现的诈骗公司的行骗手法。
冷锋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调查隐藏在深圳等地的诈骗公司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几年前,冷锋曾是信阳某企業的業务主管。曾两次因出口加工業务被骗走公证费、资料费、律师见证费等数万元。
偶然一次冷锋在《中国经营报》上看到一条招商信息:香港沛镒国际有限公司希望与内地企業合作进行出口加工業务。于是,冷锋到深圳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2900多万元的服装加工订单。然而,在交了10万元的前期费用后,该公司突然人去楼空。冷锋所在企業因此破产了。
冷锋决定留在深圳彻底调查诈骗公司。他在香港沛镒国际有限公司门上留下字条,凡找此单位者与他联系。
很快,一个个受骗企業向他“报到”。许多受骗者和冷锋一样,被骗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当的。在此后的调查中冷锋发现,驻扎在深圳的诈骗公司并非一两家,而是大面积、网络化、职業化分布在深圳的许多写字楼。冷锋调查一起,就向工商、公安机关报案一起。同时,冷锋还向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周刊》等媒体报料。央视《新闻调查》进行了《深圳外贸骗局揭秘》、《南京“大海”加盟连锁隐藏着难以识破的陷阱》、《追踪姚若松的投资神话》等报道,以冷锋调查的事实为主线对诈骗公司进行了曝光。
企業跌入陷阱
跌入投资骗局的还有杭州派克兰农業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富荣。姚富荣与冷锋相识在深圳某文印店。当时,冷锋看到姚正在打印一份融资合同。冷锋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不要上当,并给他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但并未引起姚富荣的警惕,后来姚富荣被骗后找到了冷锋。
冷锋告诉记者,据姚富荣讲,姚富荣的公司缺后续资金。他认识了香港若松集团董事长姚若松,姚若松答应可以为姚富荣的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条件是先交10万元人民币的前期运作费,姚富荣很快兑现。
当姚富荣向姚若松提出拨款时,问题出来了。姚若松说,双方签的是意向协议,这么大的投资要考察后做出考察报告,签订正式协议后才能拨款,姚富荣也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姚若松作出“慎重”的考察安排:由自己指定的人去姚富荣的公司考察,考察报告通过后即办理正式投资合同,只等各款项到位。同时提出考察人很辛苦,要姚富荣给他们“准备点费用”,姚富荣照此办理。
然而这些程序过后,资金仍没有如期到位。姚若松称,要拿到钱,还要按国际惯例交纳保险费、律师公正费,包括打通关节的费用共120万元人民币。有了这笔运作费,钱很快会划过来。姚富荣怀着对1.2亿元投资的憧憬四处借钱给了姚若松这笔费用。
但到了约定的拨款日期资金仍未到位。姚若松总能找到逻辑性很强的解释:在美国各方面运作良好,但到银行划拨资金时发现了两个姚若松,现在马上要到四川老家调档案,由政府出文件后,再到国务院办赴美的有关解冻资产文件。这样一来,时间还得拖拖。
姚富荣对这种无止境的“程序顺延”无可奈何。“引资后遗症”的直接后果是他借的上百万元面临还本付息的危机。
而此时姚若松来了个金蝉脱壳——回四川老家看病。姚富荣这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
经冷锋报案,姚若松被其当地公安机关抓获。令人遗憾的是,深圳公安迟迟不到四川接姚若松,而姚若松在四川的诈骗金额尚不足以进入起诉程序,姚若松最终被放了。
看到骗子在深圳大肆行骗可以平安无事,为捞回本钱,姚富荣也花7000元钱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公司,他说:“钱要不回来,报案也没有用,杭州回不去了,我就在深圳干姚若松一样的事情,骗!”而姚富荣身边的数位“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这种“出身”——从受骗到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