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把“以逸待劳”作为教育学生的谋略,其玄机亦全在一个“待”字。在学校教育中,就总体而言,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某些局部和细节上,往往又并非如此。面对教育对象的某种过激情绪或极端行为,教育者若即时强行贯彻自己的教育意图,非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导致被动局面。此时,采用“以逸待劳”之计,让对方沿着错误的行为逻辑继续发展,等到强弩之末,再施以积极影响,则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先看下面的教育案例:
晚自修前,学生A端着一杯开水下楼梯,一不小心泼在上楼的学生B身上。数分钟后,B觉得身上火烧火燎的,一看,起了好些水泡,便把A从教室里喊出来,要向他“讨个说法”;A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于是矛盾骤然激化。
对此,班主任并不急于作出裁决,而是让他们继续争执。于是B指责A不该把开水泼到他身上,还不肯赔礼道歉,现在时值夏季,万一伤口感染,误了学期考试,责任谁负?A指责B自己走路不长眼,何况并非故意烫你,何必气势汹汹,蓄意挑衅?……几个回合下来,二人累得泄了气。班主任这才要求他们对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的言行,对方的不是,让对方自己说去。
这一招果然灵验,A和B各自心悦诚服地作了自我批评,问题由此得到妥善解决。
大凡为师者,都曾碰到过诸如此类的棘手事,面对学生之间的尖锐冲突和由这种冲突导致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冲突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都不肯接受批评教育。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并不急于按常规去了解实情以裁定谁是谁非或者干脆立马加以“弹压”来平息事态,而是出人意料地让双方接着争吵,待他们语竭气衰,乃一鼓而克之。这一解决矛盾的过程正体现了“以逸待劳”策略的运作机制。
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亦曾施此计,居然于“山穷水尽”之时又见“柳暗花明”。
班上有位漂亮的女生,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照镜子,要不就是听MP3,结果语文期中考试只得了32分。笔者对她批评、激励、劝说、诱导、家访,煞费苦心,机关算尽,仍未能奏效,最后决定采用“以逸待劳”之计。经与课任老师协商,把她的座位调到后排边角,笔者则假装“眼不见为净”,听之任之。
日历翻过了三十多页。这天上《荷塘月色》,讲到“月下荷塘”一段,我终于瞥见她瞪了我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些许不安和期待。我灵机一动,立刻把目光全部投向她:“××同学,有请你来朗读!”话音刚落,我便发现她的眼睛刷地亮了。我“乘胜追击”:“你看,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等一连串清新绮丽的比喻来描写荷花在月光照射下的皎洁,微风轻曳时的隐现和至色无色、超凡脱俗的清丽,把荷花写得极富韵致而又恰臻‘恬适’之境;作者还使用了通感手法,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一音乐形象来描写荷香的不绝如缕、清淡可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她的眼睛分明在告诉我,她在认真听我讲课,机不可失!我立刻“全线出击”:“我知道你歌唱得不错,舒展优美,节奏感特强,你是朗读这段美文的最佳人选!相信你一定会让全班同学都沉醉于这一片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大家掌声鼓励!”朗读之后,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发现,她的眼里竟噙着泪花。
从此,该同学判若两人,成了一位积极上进的好学生,语文学期考试成绩一跃而为83分!
如果说上面所引第一个案例中的“以逸待劳”是稳操胜券的话,第二个案例则出的是“绝地险招”。如若用得好,可化“腐朽”为神奇;如若用得不好,很可能会大大伤害教育对象的自尊心,导致其自暴自弃,最终真的走向极端。因此,切不可以为不闻不问,一味放任自流,便可坐待精彩的生成。诚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指出的,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实施此计之前,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尤其心理承受能力等要有足够的了解,以决定是否采用此计。而在“待劳”过程中,更要密切关注其动向,时时留意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一旦发现此计不可行,则应立止而另图他策;一旦发现出现微妙的变化,哪怕只是蛛丝马迹,也要立刻抓住不放,积极施加正面影响以促使矛盾的转化。
若非如此,“以逸待劳”又如何能称得上是一种巧借等待、后发制胜的教育艺术呢?◆(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
先看下面的教育案例:
晚自修前,学生A端着一杯开水下楼梯,一不小心泼在上楼的学生B身上。数分钟后,B觉得身上火烧火燎的,一看,起了好些水泡,便把A从教室里喊出来,要向他“讨个说法”;A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于是矛盾骤然激化。
对此,班主任并不急于作出裁决,而是让他们继续争执。于是B指责A不该把开水泼到他身上,还不肯赔礼道歉,现在时值夏季,万一伤口感染,误了学期考试,责任谁负?A指责B自己走路不长眼,何况并非故意烫你,何必气势汹汹,蓄意挑衅?……几个回合下来,二人累得泄了气。班主任这才要求他们对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的言行,对方的不是,让对方自己说去。
这一招果然灵验,A和B各自心悦诚服地作了自我批评,问题由此得到妥善解决。
大凡为师者,都曾碰到过诸如此类的棘手事,面对学生之间的尖锐冲突和由这种冲突导致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冲突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都不肯接受批评教育。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并不急于按常规去了解实情以裁定谁是谁非或者干脆立马加以“弹压”来平息事态,而是出人意料地让双方接着争吵,待他们语竭气衰,乃一鼓而克之。这一解决矛盾的过程正体现了“以逸待劳”策略的运作机制。
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亦曾施此计,居然于“山穷水尽”之时又见“柳暗花明”。
班上有位漂亮的女生,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照镜子,要不就是听MP3,结果语文期中考试只得了32分。笔者对她批评、激励、劝说、诱导、家访,煞费苦心,机关算尽,仍未能奏效,最后决定采用“以逸待劳”之计。经与课任老师协商,把她的座位调到后排边角,笔者则假装“眼不见为净”,听之任之。
日历翻过了三十多页。这天上《荷塘月色》,讲到“月下荷塘”一段,我终于瞥见她瞪了我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些许不安和期待。我灵机一动,立刻把目光全部投向她:“××同学,有请你来朗读!”话音刚落,我便发现她的眼睛刷地亮了。我“乘胜追击”:“你看,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等一连串清新绮丽的比喻来描写荷花在月光照射下的皎洁,微风轻曳时的隐现和至色无色、超凡脱俗的清丽,把荷花写得极富韵致而又恰臻‘恬适’之境;作者还使用了通感手法,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一音乐形象来描写荷香的不绝如缕、清淡可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她的眼睛分明在告诉我,她在认真听我讲课,机不可失!我立刻“全线出击”:“我知道你歌唱得不错,舒展优美,节奏感特强,你是朗读这段美文的最佳人选!相信你一定会让全班同学都沉醉于这一片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大家掌声鼓励!”朗读之后,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发现,她的眼里竟噙着泪花。
从此,该同学判若两人,成了一位积极上进的好学生,语文学期考试成绩一跃而为83分!
如果说上面所引第一个案例中的“以逸待劳”是稳操胜券的话,第二个案例则出的是“绝地险招”。如若用得好,可化“腐朽”为神奇;如若用得不好,很可能会大大伤害教育对象的自尊心,导致其自暴自弃,最终真的走向极端。因此,切不可以为不闻不问,一味放任自流,便可坐待精彩的生成。诚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指出的,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实施此计之前,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尤其心理承受能力等要有足够的了解,以决定是否采用此计。而在“待劳”过程中,更要密切关注其动向,时时留意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一旦发现此计不可行,则应立止而另图他策;一旦发现出现微妙的变化,哪怕只是蛛丝马迹,也要立刻抓住不放,积极施加正面影响以促使矛盾的转化。
若非如此,“以逸待劳”又如何能称得上是一种巧借等待、后发制胜的教育艺术呢?◆(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