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年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来源 :中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河南省2021年177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7月31日至11月12日177例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证候要素,采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的分析方法统计其证候要素频率、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共收集46项证候要素,其中频率≥30%的证候要素为:润苔、厚腻苔、咳嗽、胖大舌、白苔、咳痰、齿痕舌、黄苔、乏力、纳呆、淡白舌、失眠。证候类型主要分为4类:湿遏肺卫证40例(22.6%),湿阻肺胃(脾)证59例(33.3%),湿毒郁肺证72例(40.7%),气阴两虚证6例(3.4%)。结论:河南省2021年新冠肺炎患者临床分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中医证候以湿毒郁肺证为主,味嗅觉失灵、恶心呕吐、口鼻出血、全身酸痛、关节痛、裂纹舌、燥苔是该证型的证候要素。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主要贡献在于探讨和分析了人与自然存在的辩证关系。回顾与总结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在理论上,“人化自然”作为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核心,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改造自然的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背景: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双相磷酸钙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骨传导能力,可以作为涂层材料联合用于超临界骨缺损修复,但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涂层的最佳质量比目前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在兔桡骨超临界骨缺损部位植入不同比例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涂层多孔生物陶瓷支架,评估其修复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涂层比例。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多孔生物陶瓷支架,并在其表面使用不同比例的羟基磷灰石与β
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北缘区域地貌多以戈壁和雅丹为主,表层结构复杂,纵横向速度、厚度变化快,钻井激发困难,以可控震源施工为主。考虑到常规炸药激发的小折射和微测井表层调查工作无法实施,为此开展了以可控震源脉冲扫描的小折射方法和可控震源激发的浅层反射方法研究,填补了这些区域表层资料的空白;同时雅丹和戈壁两地表单炮品质差异较大,为落实变化原因开展了可控震源定频扫描研究,确定了地表的固有频率,为优化扫描信号
随着地震勘探逐步向高密度、宽方位发展,采集成本大幅提升,国内外大范围使用可控震源以求降低勘探成本。前人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大沙漠区完成了可控震源激发宽线试验,取得一定的认识,但二维宽线资料不能满足地质需求。本次开展低频可控震源的三维试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井炮激发单炮优于可控震源激发;高速层与沙丘之间的多次折射波致使沙丘顶激发较沙丘底激发效果差;可控震源炮道密度为井炮激发的6倍时,二者的成果资料品质基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学生不断感和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以感性为基础的认识。度量单位的教学,需要让学生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经历“单位量”的多维体验,实现“单位量感”到“累加量感”的跨越,在应用中拓展“量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的量感自然生长。
目的 探讨3D打印假体在青少年股骨原发恶性骨肿瘤保留骨骺及关节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0例采用3D打印技术定制保留骨骺及关节面的干型假体行保肢手术治疗的青少年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7~18岁,平均12.5岁。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2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病变长度76~240 mm,平均13
背景:节段性骨缺损为骨科难题,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新兴骨组织工程技术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仅使用人工支架进行骨缺损修复,成骨性能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负载活性因子又存在价格昂贵、不稳定等问题。中药取材广泛、价格低廉,“补肾壮骨”中药有效成分有充当外源性生物因子的潜力,中药复合支架展现出良好的骨组织修复效果。目的:介绍几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骨碎补、淫羊藿、杜仲等“补肾壮骨
近年涌现的创新性电视文化类节目呈现出独具东方韵味、中国风范的融合之美。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融合性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创新动力。本文认为,无论是多时空、多舞台、多角色的融合之美,还是物我主客交融之美、动静结合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都表达了创新性文化类节目独特而多样的美学追求,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绚烂多彩。创新性电视文化类节目推出后在社会上收获了巨大反响,在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昌盛
陶渊明的诗歌字字读来沁人心脾,始终带有诗意与审美的情趣。在陶渊明的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古代文学语言的魅力。通过对陶渊明诗歌语言魅力阐发、诗歌魅力成因以及艺术的诗学意蕴等三方面的阐释,陶渊明的诗歌历尽千年仍能焕发独特魅力,传达出深远幽微的美学意蕴。
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甚嚣尘上,泡沫之后,元宇宙带来的将会是一种人类信息获取、体验与感知方式的巨变,进而从底层改变传播的范式。从以信息分享为导向的既有传播范式到以共同体验为导向的未来传播范式,范式的革新必将颠覆对一些基本议题的认知,包括语言的地位、真实的定义以及人类的终极福祉等。同时,附身于媒体技术的临场感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这次网络技术的升级中由量变引发质变,成为未来技术的标配。